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2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2卷
  • 龚廷泰主编;公丕祥,龚廷泰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11943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49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公丕祥 龚廷泰1

导论1

列宁: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家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创设者1

列宁法律思想的历史逻辑2

列宁法律思想的理论贡献3

本卷的研究主线和叙述结构5

第一编 列宁主义法律思想的形成(1892—1904)13

第一章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分歧与论争13

第一节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修正13

机会主义法学思潮的形成13

伯恩施坦理论的发展阶段与主要内容16

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修正20

法权革命理论的合法性问题28

法权革命实践的合法性问题31

第二节 德、法、意等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回应39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对伯恩施坦的批判——卢森堡、倍倍尔、考茨基39

法国和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对机会主义思潮的批判——拉法格、拉布里奥拉52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对机会主义法学观的批判55

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施坦机会主义的批判55

普列汉诺夫对俄国机会主义思潮的批判59

第二章 列宁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确立63

第一节 早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著述活动63

艰难的求学历程和不屈不挠的革命追求63

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对列宁思想的影响66

列宁主义的诞生68

第二节 列宁对俄国机会主义法律思想的批判70

对俄国民粹派思想的批判70

对俄国“合法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73

对俄国经济派思想的批判75

第三节 列宁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时代意义77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家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创设者77

列宁法律思想的民族性79

列宁法律思想的时代特质84

列宁法律思想的历史、逻辑及现实意义86

第三章 列宁论法律的社会基础及其方法89

第一节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及其法律现象90

社会有机体的特点90

法律关系是社会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92

第二节 社会进步与法律发展的规律性96

批判民粹派否认俄国社会进步的唯心史观96

法律发展的规律性98

第三节 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0

第二编 俄国1905年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1905—1914)107

第四章 列宁对剥削阶级法律本质的揭示107

第一节 沙皇俄国法律的本质108

法律的本质108

沙皇俄国法律的实证分析109

第二节 沙皇俄国法律:为富人利益服务的法律110

丧失土地的“解放”:沙皇政府推行的农民政策110

糖饼和皮鞭:沙皇政府关于工人的立法114

第三节 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法权纲领116

经济派所谓“批评自由”口号的实质和危害性117

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118

批判经济派的工联主义政治法律观119

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法权要求119

第四节 摧毁旧法制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123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改变全部上层建筑——政治与法的关系123

合法斗争策略的重要性与意义124

摧毁旧法制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125

第五章 列宁对民主、自由与法律的科学阐发127

第一节 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127

国家制度形态的演变与专制制度127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129

第二节 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131

政治自由与公民自由131

政治自由与公民选举权134

两种政治自由观的本质区别135

第三节 宗教现象与公民的信仰自由138

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一项重要的自由权利138

加强科学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141

第六章 列宁的宪法思想142

第一节 宪法的实质与国家制度形态142

宪法的实质142

宪法的基本类型143

三种宪法及其实质144

第二节 成文宪法与现实宪法的关联分析146

成文宪法与现实宪法的背离146

成文宪法和现实宪法之间的关系与普列汉诺夫的错误147

第三节 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立宪政治的基本立场150

制定自己的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的前提:对俄国革命形势和性质的把握150

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原则立场152

第四节 俄国民主共和国宪法纲领154

第七章 国家结构理论与民族自决权159

第一节 单一制与联邦制159

国家结构形式的两种基本样态159

对俄国联邦制态度的变化160

列宁思想转变的原因162

第二节 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平等163

民族自决权的实质163

民族自决权的必要性164

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平等融合165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与纲领168

民族的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一般原则168

民族区域自治的纲领170

第三编 无产阶级革命与法律革命(1914—1917)177

第八章 列宁《哲学笔记》中的法哲学思想177

第一节 《哲学笔记》的写作及其法哲学意义177

《哲学笔记》写作的时代背景177

《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180

《哲学笔记》的理论特点185

《哲学笔记》的法哲学意义186

第二节 社会物质关系是法律设施及其观念形式的基础189

法哲学的唯物主义前提189

经济利益和法的关系的辩证分析192

法的现象及其运动规律196

第三节 自由、人权与法律203

自由的多重含义203

政治自由与法律205

自由与人权209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与法的新特征216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与法律关系的新变化216

生产高度集中和垄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216

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218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220

资本大量对外输出222

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224

列宁对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226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逻辑及其现代价值227

第二节 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入口处230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230

帝国主义战争是对被占领国家主权的侵犯232

帝国主义战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232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与法律236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废除旧法制236

无产阶级革命法制的建立必须重视组织和宣传工作239

无产阶级法权要求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240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权与法律241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241

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法律特征241

第十章 《国家与革命》中的法律思想250

第一节 国家与法的本质25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51

国家还是以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组成的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的暴力机关253

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254

第二节 国家与法的产生与消亡254

国家与法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254

对国家消亡论的科学阐发255

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学说的系统阐发257

国家与法消亡的条件25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权现象及其根源268

社会主义社会法权现象的表现268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权利”的根源270

第四编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新发展(1917—1924)277

第十一章 苏维埃政权的创制与改革277

第一节 苏维埃:由罢工组织到政权机关278

苏维埃政权的产生278

苏维埃的最初性质279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280

第二节 苏维埃:巴黎公社的发展与政权构架282

巴黎公社的承继283

苏维埃政权的政治性质283

国家政权的构架285

第三节 苏维埃:既是法律制定机关,又是法律执行机关289

苏维埃: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289

两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不同建构原则290

两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不同阶级实质290

第四节 苏维埃:集权体制与法制转型292

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类型由理论构建变为现实292

从人民直接管理制转变为政党代表制292

从“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转变为一切权力归政治局294

由苏维埃民主选举制、罢免制转变为党的委任制294

从独立的人民监督权转变为从属于国家监察机构295

从强调革命法制到赋予肃反委员会以特殊权力295

第五节 苏维埃政治法律制度改革的设想296

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权的前提下,把立法权和执法权重新归还人民代表苏维埃297

确立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297

强化人民监督权298

改革国家机构,统一法制,依法治国299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阶段30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301

法与经济的辩证分析301

历史性转折: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304

租让制与合同的法权关系311

新经济政策的法哲学基础3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法制建设322

和平法令:无产阶级国家国际公法原则的宣言书322

革命法制: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法律保障327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法律秩序的形成333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337

第三节 无产阶级文化建设与法制建设348

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密切关联348

“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350

文化发展与创造社会主义新型法治文明35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必须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352

第十三章 民主法制建设与反对官僚主义354

第一节 官僚主义: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主要祸害354

列宁对官僚主义危害的认识过程354

官僚主义的危害性356

第二节 官僚主义产生的体制原因358

权力过分集中358

党政职责不清359

机构臃肿359

学院式的空谈360

第三节 官僚主义消解的法制保障361

寻求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结合点361

实行机构改革363

依法制裁官僚主义行为366

第十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构想3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立法原则371

“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的原则372

法制统一的原则373

人民主权不受限制的原则374

第二节 人权保障与权力监督377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377

权力监督的理论与实践380

第三节 党法关系与执政党带头守法389

党政不分、党法不分是有害的389

坚持党对立法和司法机关的领导390

执政党及其党员要带头守法391

第五编 斯大林的法律思想以及关于列宁法律思想的论争(1924—1953)397

第十五章 斯大林的法律思想397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的运用和发展398

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398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过程及其主要职能403

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建设与法制406

第二节 斯大林的宪法思想410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410

斯大林宪法思想的演进:从1918年宪法到1936年宪法411

苏联1936年宪法的内容和基本特点415

苏联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419

民主与选举423

第三节 斯大林的法律与经济互动的思想427

社会主义法律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427

法律与经济规律429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自觉进行法律调整430

第四节 斯大林的阶级与国家职能学说432

社会阶级结构的考察432

斯大林的国家职能观与苏联政治体制435

第十六章 苏联20世纪20年代关于列宁法律思想的论争439

第一节 托洛茨基论列宁法律思想439

托洛茨基的生平与著述439

国家、专政与不断革命442

苏维埃的“合法性”444

贬低列宁形象和列宁法律学说的国际意义445

对列宁夺取政权道路的曲解446

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的法律策略448

第二节 季诺维也夫论列宁法律思想449

季诺维也夫的生平与著述449

列宁法律学说与马克思主义法律学说的关系450

革命领导权及农民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作用453

革命法制与苏维埃民主456

矫正托洛茨基对列宁法律学说的曲解458

第三节 布哈林论列宁法律思想459

布哈林生平459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460

不平等现象及其消解途径462

马克思主义法律学说发展新阶段463

列宁的实践法学观464

主要参考文献466

后记4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