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4159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3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8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1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13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16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17
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9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20
四、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22
五、异化劳动理论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29
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前夜3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41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42
二、《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54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61
第一节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61
一、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理论的新概括62
二、意识形态理论的新阐发65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67
第二节 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70
一、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70
二、探索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形式72
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74
第三节 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批判76
一、批判拉萨尔主义的改良主义主张,提出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76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的“自由国家”论,揭示国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80
三、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81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88
第一节《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过程和意义88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88
二、《资本论》的理论结构及其形成过程92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93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哲学方法96
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96
二、《资本论》的逻辑98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100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运用、丰富与发展105
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106
二、社会形态及其结构113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116
第四节 资本批判与人的解放118
一、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拜物教”118
二、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121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24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131
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分析131
一、1853年及其以前的时期132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134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137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139
第二节 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和探索139
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140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和前提条件142
三、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144
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148
一、古代社会史研究的文化环境和目的148
二、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149
第五章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155
第一节《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155
一、系统阐述现代唯物主义基本观点156
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160
三、深入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165
四、深刻揭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70
五、进一步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73
第二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175
一、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176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179
三、分工的发展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180
四、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182
第三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论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结和发展183
一、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184
二、首次明确表述哲学基本问题187
三、全面阐发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188
四、强调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191
五、反思和深化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194
第六章19世纪20世纪之交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97
第一节 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折发展197
一、恩格斯对第二国际的领导及其思想影响197
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及对他的批判199
三、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203
第二节 考茨基的唯物史观研究及其理论错误204
一、生平及理论活动204
二、“唯物史观”和“超帝国主义论”205
第三节 梅林和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8
一、梅林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研究208
二、罗莎·卢森堡的历史辩证法211
第四节 拉法格和拉布里奥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16
一、拉法格的经济决定论216
二、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220
第五节 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25
一、普列汉诺夫与劳动解放社225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性质226
三、生产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28
四、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理论229
五、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31
第七章 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235
第一节 时代变化与列宁主义的形成235
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列宁对时代特点的科学分析235
二、俄国革命形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237
三、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捍卫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239
第二节《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捍卫和发展242
一、认识论中两条对立路线和哲学党性原则243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真理论246
三、物理学新发现的哲学总结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48
四、把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249
第三节《哲学笔记》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252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53
二、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256
三、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257
四、辩证法体系的构想260
第四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发与拓展262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62
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与“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265
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总结和深化268
第五节 列宁哲学思想在十月革命后的丰富和发展271
一、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关系的科学阐释271
二、工会问题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73
三、新经济政策阐述中的哲学思想276
四、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282
五、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革命道路特殊性的辩证法285
第八章 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288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88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界的论争288
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295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299
一、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299
二、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303
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哲学思想304
第三节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7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曲折308
二、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314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323
第一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哲学探索323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323
二、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329
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文化领导权思想334
第二节20世纪3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面临的挑战与回应340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342
二、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345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348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351
五、关于人的问题356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36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36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360
二、李大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363
三、陈独秀解说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365
四、瞿秋白与辩证法唯物论的最初介绍367
第二节 中国化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371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提出371
二、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375
三、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379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38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普及382
二、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385
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390
第十一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399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399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阶级观399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群众观402
三、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提出404
四、《反对本本主义》中的认识论思想406
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革命战争辩证法407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系统化409
一、《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410
二、《实践论》《矛盾论》中的基本思想411
三、《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地位414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和多方面展开416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16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际运用418
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革命与国家学说427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运用与发展430
一、《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社会矛盾学说431
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哲学内涵434
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新开拓43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44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44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44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44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447
一、实践观点与党的思想路线447
二、生产力观点与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450
三、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关系的思想452
四、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457
五、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59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与指导意义46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46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指导意义464
阅读文献468
人名译名对照表472
后记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