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伤寒论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伤寒论 第2版
  • 熊曼琪主编;梅国强,李赛美,郝万山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868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082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1108页
  • 主题词:伤寒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伤寒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篇19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9

第一节 太阳病概论(1~11)19

一、太阳病提纲(1)19

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寒、温病(2、3、6)20

三、辨太阳病传与不传(4、5)25

四、辨太阳病病程的变化(8、10)27

五、太阳病欲解时(9)29

附:其他五经病欲解时(193、272、275、291、 328)30

六、外感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7)32

七、辨寒热真假(11)34

第二节 桂枝汤证(12、13)36

第三节 桂枝汤证的兼证、变证及禁忌证(14~27)45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14、18、20)45

(一)桂枝加葛根汤证(14)45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8)48

(三)桂枝加附子汤证(20)50

二、桂枝汤证的辨证(15、21、22、24、25、26)54

三、坏病处理原则与桂枝汤禁忌证(16、17、19)61

四、太阳病轻证(23、25、27)63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28~30)70

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8)70

二、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9)74

三、证象阳旦(30)84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87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辨证(31~34)87

第二节 麻黄汤证(35~37)101

第三节 麻黄汤证兼证(38~41)109

一、大青龙汤证(38、39)109

二、小青龙汤证(40、41)114

第四节 解表发汗方的辨证选用(42~57、95)121

一、辨宜用桂枝汤解外的脉证(42~45)121

二、辨可不可发汗与小发汗(46~52)124

(一)辨麻黄汤证与衄乃解(46、47)124

(二)二阳并病与小发汗(48)125

(三)辨可不可发汗(49~52)127

三、桂枝汤的灵活应用(53、54、57、95)130

四、表证衄血之辨(55、56)134

第五节 太阳病汗吐下后的变证(58~74、76~82、162)136

一、汗吐下后邪去正虚欲愈(58、59)136

二、辨汗吐下后变证的虚寒与实热(60~70)138

(一)虚寒变证的脉证、病机(60)138

(二)干姜附子汤证(61)139

(三)桂枝新加汤证(62)141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63、162)143

(五)桂枝甘草汤证(64)149

(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65)151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66)153

(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67)155

(九)芍药甘草附子汤证(68)161

(十)茯苓四逆汤证(69)163

(十一)误汗后的虚实辨证(70)165

三、五苓散证(71~74)166

四、栀子豉汤证76~81)176

五、真武汤证(82)182

第六节峻汗禁例(83~89)186

第七节 表里先后辨(90~92)190

第八节 小柴胡汤证(96~101)197

第九节 小柴胡汤证的兼变证与疑似证(102、103、104、105、107、108、109)217

一、小建中汤证(102)217

二、大柴胡汤证(103)222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04、105)229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07)233

五、肝邪乘脾肺证(108、109)238

第十节 太阳病火逆变证(110~119)243

第十一节 太阳病吐后变证(120~123)250

第十二节 太阳蓄血证(106、124~127)252

一、蓄血轻证(106)252

二、蓄血重证(124~127)259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67

第一节 结胸与脏结的比较(128~130)267

第二节 结胸证治(131~141)268

一、大结胸证治(131137)268

(一)大结胸的病机与证治(131、134、135)268

(二)大结胸危重证(132、133)273

(三)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阳明腑实证的区别(136、137)274

二、小结胸证治(138)275

三、寒实结胸及文蛤散证(139~141)280

(一)寒实结胸的成因与主证(139)280

(二)寒实结胸与文蛤散证(141)281

(三)太阳病误下后的变证(140)287

第三节 结胸疑似证(142~148)289

一、太阳少阳并病与热入血室(142~145)289

二、柴胡桂枝汤证(146)296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47)300

四、阳微结证(148)306

第四节 痞证证治(149~151、153~158)309

一、痞证的病因病机(151、153)309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154、155)311

三、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149、157、158)319

四、痞证的鉴别(150、156)335

第五节 痞证的辨证与兼变证(159、161、163~167)339

一、痞证误下后的变证与赤石脂禹余粮汤证(159)339

二、旋覆代赭汤证(161)341

三、桂枝人参汤证(163)347

四、瓜蒂散证(166)351

五、痞证的辨证(160、164、165、167)355

第六节 太阳病其他变证(152、168~170、172、173、176)360

一、白虎与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70、176)360

二、黄芩汤证(172)366

三、黄连汤证(173)370

四、十枣汤证(152)374

第七节 风湿证(174、175)379

第八节 炙甘草汤证(177、178)389

太阳病篇小结399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402

第一节 阳明病概论(179~202)402

一、阳明病提纲(180)402

二、阳明病外症、主脉、来路(179、182、186)403

三、阳明病的病因病机(181、183、184、185、187、188)405

四、阳明病中风、中寒辨(189~194)407

五、阳明发黄及其他证候(195~202)409

第二节 阳明病不可攻下(203~206)412

第三节 阳明病三承气汤用法比较(207~209)414

第四节 谵语辨证及白虎汤证(210~220)435

一、谵语辨证(210~218、220)435

二、白虎汤证(219)442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221237)453

一、阳明病攻下与多汗的辨证(221~224)453

二、阳明病攻下后寒热之辨(225~228)459

三、阳明兼少阳证治(229、230)461

四、阳明中风发黄(231、232)462

五、导法(233)463

六、阳明兼太阳证治(234、235)466

七、阳明发黄与阳明蓄血的辨治(236、237)467

第六节 燥屎辨证(238~242)470

第七节 辨转属阳明与脾约证(243~247)472

一、转属阳明有寒热之辨(243~246)472

二、脾约证(247)475

第八节 各种攻下法的比较(248~258)480

第九节 阳明发黄辨(259~262)487

阳明病篇小结499

第五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501

第一节 少阳病概论(263266)501

一、少阳病提纲(263)501

二、少阳病禁忌及其辨证(264~266)502

第二节 少阳病的转归(267~272)505

少阳病篇小结508

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509

第一节 太阴病概论(273~275、277)509

一、太阴病提纲(273)509

二、太阴中风(274、275)510

三、太阴病治则(277)511

第二节 太阴病兼证(276、279、280)512

第三节 太阴寒湿发黄(278)518

太阴病篇小结519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521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281286、293、294)521

一、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281~283)521

二、少阴病治禁(285、286)526

三、少阴病火劫伤阴变证(284)528

四、少阴病动血变证(293、294)529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292、295~300)532

一、阳回自愈可治证( 287~289、292)532

二、少阴病欲愈候与欲解时(290、291)535

三、少阴不治证(295~300)537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301~303)542

一、太少两感证(301、302)542

二、少阴热化证(303)552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559

第五节 辨少阴便脓血、吐利证(306~309)565

一、少阴便脓血证(306~308)565

二、少阴吐利证(309)571

第六节 少阴咽痛证(310~313)573

第七节 少阴下利证(314~319)585

一、白通汤证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314、315)585

二、真武汤证(316)593

三、通脉四逆汤证(317)600

四、四逆散证(318)605

五、猪苓汤证(319)612

第八节 少阴三急下证(320~322)616

第九节 少阴病温法提要(323~325)621

少阴病篇小结630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632

第一节 厥阴病概论(326~330)632

第二节 辨厥(331~357)636

一、厥的概念(337)636

二、厥热胜复(331~334、336、341、342)637

三、厥的危重证(343~346、348)645

四、厥证辨治(335、338~340、347、349~357)648

(一)蛔厥(338)648

(二)寒凝下焦之厥(340)658

(三)亡血之厥(347)659

(四)阳郁寒厥(349)659

(五)热厥(335、339、350)660

(六)血虚寒厥(351、352)663

(七)寒厥(353、354)672

(八)痰厥(355)674

(九)水厥(356)675

(十)上热下寒之厥(357)679

第三节 辨下利(358~375)688

一、下利辨治(358、359、370~375)688

(一)欲作自利(358)688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359)689

(三)通脉四逆汤证(370)691

(四)白头翁汤证(371、373)692

(五)严重虚寒下利兼表证(372)699

(六)小承气汤证(374)700

(七)下利后余热证(375)702

二、下利辨脉(360369)702

第四节 辨呕与哕(376~381)710

一、呕吐辨治(376~379)710

二、哕的辨治(380、381)718

厥阴病篇小结720

第九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723

第一节 霍乱病脉证(382~384)723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385~391)726

一、四逆加人参汤证(385)726

二、五苓散证与理中丸(汤)证(386)729

三、四逆汤证(388、389)736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390)738

五、病后调理(387、391)740

霍乱病篇小结741

第十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743

第一节 阴阳易证治(392)743

第二节 差后病证治(393~398)744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小结755

下篇759

第十一章 类证辨析759

第一节 证候辨析759

一、中风、伤寒与温病759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759

三、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760

四、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760

五、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小青龙汤证761

六、干姜附子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761

七、麻黄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762

八、桂枝加桂汤证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762

九、五苓散证与抵当汤证763

十、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763

十一、小柴胡汤证与大柴胡汤证764

十二、大柴胡汤证与柴胡加芒硝汤证764

十三、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765

十四、热实结胸证、脏结证、痞证765

十五、热实结胸证与寒实结胸证766

十六、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766

十七、小陷胸汤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767

十八、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767

十九、葛根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768

二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768

二十一、茵陈蒿汤证、桅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769

二十二、桅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770

二十三、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771

二十四、小建中汤证与桂枝加芍药汤证771

二十五、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772

二十六、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773

二十七、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麻黄汤证773

二十八、真武汤证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774

二十九、半夏泻心汤证、黄连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775

三十、蛔厥证与脏厥证775

三十一、葛根芩连汤证、黄芩汤证、白头翁汤证776

三十二、四逆加人参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777

第二节 症状辨析777

一、恶寒777

二、背恶寒779

三、发热779

四、头痛781

五、项强783

六、头眩784

七、汗出785

八、口渴787

九、面色赤788

十、喘789

十一、咳嗽790

十二、短气791

十三、鼻鸣791

十四、身重792

十五、悸793

十六、心下痞794

十七、心下满(硬)796

十八、胸胁满痛797

十九、呕吐799

二十、哕802

二十一、腹痛803

二十二、腹满805

二十三、少腹满(少腹硬、少腹急结)809

二十四、不能食(不欲食、不能消谷、不受食)810

二十五、能食(消谷善饥、欲食、饮食如故)813

二十六、欲寐与嗜卧815

二十七、不得卧816

二十八、不得眠817

二十九、烦躁818

三十、懊?820

三十一、谵语821

三十二、发黄823

三十三、鼻衄824

三十四、便血825

三十五、便脓血826

三十六、下利827

三十七、下重832

三十八、利止832

三十九、便秘834

四十、小便不利835

四十一、咽干840

四十二、咽痛841

四十三、四肤关节疼痛843

四十四、厥844

第三节 脉象辨析847

一、浮脉847

二、沉脉853

三、迟缓脉856

四、紧脉858

五、洪大脉860

六、微弱脉861

七、促结代脉864

八、数脉866

九、细脉867

十、弦脉868

十一、滑脉870

十二、涩脉870

第四节 舌象辨析872

第十二章 类方辨析874

第一节 桂枝汤类874

桂枝汤874

桂枝加葛根汤874

桂枝加附子汤87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874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874

桂枝加桂汤874

桂枝加芍药汤874

桂枝加大黄汤874

小建中汤874

桂枝甘草汤87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874

桂枝去芍药汤87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875

桂枝附子汤875

去桂加白术汤87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87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875

桂枝麻黄各半汤875

桂枝二麻黄一汤875

桂枝二越婢一汤875

桂枝人参汤875

第二节 麻黄汤类876

麻黄汤876

大青龙汤876

小青龙汤876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876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876

麻黄细辛附子汤876

麻黄附子甘草汤876

麻黄升麻汤876

第三节 葛根汤类877

葛根汤877

葛根加半夏汤877

葛根黄芩黄连汤877

第四节 抵当汤类877

桃核承气汤877

抵当汤877

抵当丸877

第五节 桅子豉汤类878

桅子豉汤878

桅子甘草豉汤878

桅子生姜豉汤878

桅子干姜汤878

桅子厚朴汤878

桅子柏皮汤878

枳实桅子豉汤878

第六节 陷胸汤类878

大陷胸丸878

大陷胸汤878

小陷胸汤879

白散(三物小白散)879

十枣汤879

第七节 泻心汤类879

大黄黄连泻心汤879

附子泻心汤879

半夏泻心汤879

生姜泻心汤879

甘草泻心汤879

旋覆代赭汤879

黄连汤880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880

第八节 桂枝甘草汤类880

桂枝甘草汤88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880

桂枝去芍药汤880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88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880

炙甘草汤881

第九节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88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88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881

茯苓甘草汤881

第十节 五苓散类882

五苓散882

猪苓汤882

第十一节 黄芩汤类882

黄芩汤882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882

黄连阿胶汤882

第十二节 白虎汤类883

白虎汤883

白虎加人参汤883

竹叶石膏汤883

第十三节 承气汤类883

调胃承气汤883

小承气汤883

大承气汤883

麻子仁丸884

第十四节 柴胡汤类884

小柴胡汤884

大柴胡汤885

柴胡加芒硝汤885

柴胡桂枝汤885

柴胡桂枝干姜汤88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885

四逆散885

第十五节 芍药甘草汤类886

芍药甘草汤886

芍药甘草附子汤886

第十六节 理中丸(汤)类886

理中丸(汤)886

桂枝人参汤886

甘草干姜汤886

第十七节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886

赤石脂禹余粮汤886

桃花汤886

禹余粮丸886

第十八节 四逆汤类887

四逆汤887

四逆加人参汤887

干姜附子汤887

茯苓四逆汤887

通脉四逆汤88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887

白通汤887

白通加猪胆汁汤887

真武汤887

附子汤887

第十九节 杂方类888

瓜蒂散888

蜜煎导方(附猪胆汁方)888

猪肤汤888

甘草汤888

桔梗汤888

苦酒汤888

半夏散及汤888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888

乌梅丸888

茵陈蒿汤889

白头翁汤889

文蛤散889

牡蛎泽泻散889

吴茱萸汤889

烧裈散889

第十三章 用药辨析890

甘草890

桂枝891

大枣893

生姜894

芍药896

干姜897

附子898

人参899

半夏900

黄芩900

茯苓901

麻黄902

大黄902

黄连903

白术904

杏仁904

桅子905

柴胡905

石膏905

枳实906

细辛906

芒硝907

牡蛎907

厚朴907

蜜908

香豉908

当归908

葛根909

粳米909

栝楼根909

泽泻909

龙骨910

阿胶910

桃仁910

甘遂910

知母911

黄柏911

五味子911

桔梗911

葱白912

猪胆汁912

猪苓912

通草912

蜀漆912

吴茱萸913

虻虫、水蛭913

赤小豆913

麦门冬913

赤石脂913

苦酒914

栝楼实914

麻子仁914

葶苈子914

酒914

第十四章 专题研究915

张仲景其人其事915

《伤寒论》流传沿革及其版本920

伤寒学及其发展史略924

《伤寒论》文法举要928

《伤寒论》六经排列936

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研究940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研究944

《伤寒论》中的方法论研究947

《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研究952

关于三纲鼎立学说956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960

《伤寒论》中的体质学说964

《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思想968

《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974

《伤寒论》并非外感病专著978

关于伤寒是寒与伤寒非寒的争议981

关于六经提纲的争议984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988

关于厥阴病的争议992

对热入血室的认识1000

关于六经病经证、腑证1002

关于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1006

《伤寒论》中的脉诊1009

《伤寒论》中的腹诊及其客观化研究1012

《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1019

《伤寒论》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1023

《伤寒论》中的方药煎服法1027

《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问题1030

日本《伤寒论》研究述略1034

经方配伍实验研究概述1045

伤寒论方化学成分研究述评1049

中国台湾地区《伤寒论》方临床运用与研究概况1053

1842年以来中国香港地区伤寒学术发展述略1057

关于寒温统一的研究1060

近10年《伤寒论》研究概述1070

方剂索引1079

条文索引10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