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司法鉴定理论基础与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司法鉴定理论基础与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
  • 滕葳,李倩,柳亦博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20246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司法鉴定-组织机构-资格认证-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司法鉴定理论基础与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1

1.1 鉴定人1

1.1.1 我国鉴定人的诉讼地位1

1.1.2 鉴定人的种类1

1.1.3 鉴定人的条件2

1.1.4 鉴定人的执业登记4

1.1.5 鉴定人的权利6

1.1.6 鉴定人的义务7

1.1.7 鉴定人的法律责任8

1.2 鉴定机构9

1.2.1 鉴定机构设立的条件11

1.2.2 鉴定机构的设立方式11

1.2.3 司法鉴定机构的变更、延续和注销12

1.2.4 鉴定机构的职责12

1.2.5 鉴定机构的法律责任13

第2章 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的申请与管理体系建立要求15

2.1 司法鉴定机构申请认证的条件和工作程序15

2.1.1 申请国家级资质认定应当具备的条件15

2.1.2 申请认可应当具备的条件16

2.1.3 申请省级资质认定应当具备的条件16

2.1.4 申请的工作程序16

2.2 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系建立要求17

2.2.1 管理体系文件17

2.2.2 文件层次结构17

2.2.3 管理体系文件的基本要求17

2.2.4 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求18

2.2.5 对人员进行管理体系文件培训18

2.2.6 管理体系运行19

2.3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20

2.3.1 内审的目的21

2.3.2 内审的范围22

2.3.3 内审的依据22

2.3.4 内审的时机和频度22

2.3.5 临时内审23

2.3.6 内审的步骤和内容23

2.3.7 内审的策划24

2.3.8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准备25

2.3.9 内审计划的编制25

2.3.10 组成审核组26

2.3.11 现场审核首次会议30

2.3.12 现场审核31

2.3.13 现场审核的路线和方法33

2.3.14 内部审核结果判定确认阶段35

2.3.15 评价阶段37

2.3.16 后续工作阶段纠正、预防措施与跟踪39

2.3.17 管理评审42

2.3.18 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基础知识释义43

第3章 法医病理司法鉴定65

3.1 法医病理鉴定65

3.2 死亡原因分类66

3.2.1 按照在死亡发生中的作用不同分类66

3.2.2 按照在死亡发生中的死因不同分类67

3.2.3 根据在联合死因中的地位分类68

3.2.4 根据损伤或疾病引起死亡发生的机会分类68

3.3 亡时间推断68

3.3.1 根据尸体现象推测死亡时间69

3.3.2 根据蝇蛆的生活史推断死亡时间71

3.3.3 根据尸体胃内容物推测死亡的时间71

3.3.4 根据膀胱内容物来推断死亡时间72

3.4 判定死亡性质72

3.4.1 自然死亡73

3.4.2 非自然死亡(暴力性死亡)73

3.5 致死方式的法医学鉴定77

3.5.1 机械性损伤77

3.5.2 烧死、冻死与电击死等死亡鉴定89

3.5.3 猝90

3.5.4 杀婴及虐待儿童死亡90

第4章 法医临床司法鉴定92

4.1 法医临床鉴定92

4.2 损伤形成分类92

4.3 法医临床学检查93

4.3.1 损伤一般检查93

4.3.2 对被检物件检查94

4.3.3 现场勘验94

4.4 体损伤形态94

4.4.1 表皮剥脱95

4.4.2 挫伤96

4.4.3 创97

4.4.4 脱臼、骨折98

4.4.5 内脏损伤99

4.4.6 肢体断离100

4.5 劳动能力鉴定103

4.6 生理状态及功能评定103

4.7 诈伤或造作伤的识别104

4.8 医疗纠纷鉴定104

4.8.1 医疗纠纷104

4.8.2 医疗事故104

4.8.3 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关系105

4.9 三期评定105

4.10 常见损伤及其鉴定105

4.10.1 颅骨损伤的类型105

4.10.2 颅骨损伤在鉴定中的意106

4.10.3 脑损伤106

4.10.4 脊髓损伤107

4.10.5 周围神经损伤108

4.10.6 眼损伤108

4.10.7 耳、鼻、咽、喉损伤109

4.10.8 四肢骨、脊柱损伤111

4.10.9 骨盆损伤112

4.10.10 胸部损伤112

4.10.11 腹部损伤112

4.10.12 泌尿和生殖器官损伤113

4.10.13 性功能障碍113

4.11 活体损伤程度鉴定114

4.11.1 活体损伤鉴定需解决的问题114

4.11.2 损伤程度的分类114

4.12 损伤程度的评定114

第5章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116

5.1 精神疾病鉴定116

5.2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目的116

5.3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对象和任务117

5.3.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117

5.3.2 被监禁的罪犯117

5.3.3 民事案件当事人117

5.3.4 其他类案件的人员117

5.4 精神疾病的分类117

5.4.1 国际疾病的分类方法118

5.4.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18

5.5 精神病患者的诱因119

5.6 精神病和神经病的关系119

5.7 常见的精神疾病120

5.7.1 精神分裂症120

5.7.2 器质性精神疾病123

5.7.3 老年性精神疾病123

5.7.4 动脉硬化性精神疾病123

5.7.5 情感性精神疾病及分类124

5.7.6 偏执性精神疾病124

5.7.7 癔症124

5.7.8 癫痫性精神障碍125

5.8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程序125

5.8.1 鉴定的委托126

5.8.2 提请鉴定的准备126

5.8.3 鉴定调查127

5.8.4 资料分析129

5.8.5 鉴定书的书写130

5.8.6 司法鉴定法律责任能力评定的分类130

5.8.7 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依据130

5.8.8 定刑事责任能力132

5.8.9 行为能力132

5.8.10 受审能力135

5.8.11 服刑能力136

5.8.12 作证能力138

5.8.13 性自我防卫能力138

5.8.14 精神损伤139

第6章 法医物证司法鉴定140

6.1 法医物证司法鉴定140

6.2 法医物证检材提取和包装的一般规则140

6.3 法医物证检材的保存和送检141

6.4 鉴定的内容141

6.4.1 血痕的鉴定141

6.4.2 精斑的鉴定144

6.4.3 唾液(斑)的鉴定146

6.4.4 尿液(斑)检验146

6.4.5 发的鉴定147

6.4.6 骨骼与牙齿的个人识别147

6.4.7 人、体物质的DNA检验147

6.4.8 DNA分析技术148

6.4.9 亲子鉴定149

第7章 法医毒物司法鉴定152

7.1 毒物鉴定152

7.2 毒物的分类152

7.2.1 根据毒理学分类152

7.2.2 根据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152

7.2.3 根据毒物的毒性分类153

7.2.4 根据毒物的用途或来源分类153

7.3 毒品的分类154

7.3.1 根据毒品的来源进行分类154

7.3.2 根据毒品对人体的作用进行分类154

7.3.3 根据人体对毒品的依赖性之差异进行分类154

7.4 毒物、毒品进入机体的途径及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154

7.4.1 毒物、毒品进入机体的途径154

7.4.2 毒物、毒品在机体内的分布155

7.4.3 毒物、毒品在体内的代谢155

7.5 影响毒物、毒品作用的因素156

7.5.1 毒物、毒品的理化性质156

7.5.2 毒物、毒品的量156

7.5.3 机体状态157

7.5.4 机体状况157

7.5.5 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157

7.5.6 习惯与过敏157

7.6 法医毒物司法鉴定的评判158

7.6.1 案情调查158

7.6.2 症状分析158

7.6.3 现场勘验159

7.6.4 尸体检验159

7.6.5 毒物分析159

7.6.6 检材的包装160

7.6.7 送验160

7.6.8 测试要求160

7.6.9 检验结果的评价160

7.6.10 对阳性结果的评价与使用161

7.6.11 对阴性结果的评价与使用161

第8章 痕迹司法鉴定163

8.1 痕迹鉴定163

8.2 痕迹形成的基本要素164

8.2.1 造痕客体164

8.2.2 承痕客体164

8.2.3 作用力164

8.2.4 介质165

8.3 痕迹的形成165

8.4 痕迹的分类165

8.4.1 按造痕体分类165

8.4.2 按承痕体表面变化状况分类166

8.4.3 按痕迹形态反映分类166

8.4.4 按作用力的方向不同分类166

8.4.5 按痕迹质量分类167

8.4.6 按痕迹凭肉眼是否可见分类167

8.4.7 按承受体变化的范围167

8.4.8 按痕迹特征反映性质分类167

8.4.9 其他痕迹168

8.5 痕迹鉴定的科学基础168

8.6 痕迹鉴定的方法168

8.7 现场痕迹的勘验169

8.7.1 显现痕迹169

8.7.2 提取痕迹170

8.7.3 记录现场痕迹170

8.8 指纹鉴定170

8.8.1 手的皮肤结构171

8.8.2 纹线系统与指纹三角171

8.8.3 指纹的分类172

8.8.4 指纹的特征173

8.8.5 指纹同一认定的依据174

8.8.6 指纹的显现方法174

8.9 指纹的发现、提取和鉴定176

8.9.1 指纹的发现176

8.9.2 指纹的提取177

8.9.3 指纹鉴定177

8.9.4 手印鉴定的基本步骤178

8.10 足迹鉴定181

8.10.1 足迹分类181

8.10.2 足迹的特征182

8.10.3 足迹的发现和提取184

8.10.4 足迹的分析和鉴定186

8.10.5 足迹鉴定的方法186

8.11 工具痕迹鉴定188

8.11.1 工具痕迹的形成188

8.11.2 工具痕迹的种类及特征189

8.11.3 典型的工具痕迹190

8.11.4 工具痕迹鉴定的方法190

8.11.5 制作样本191

8.11.6 比较检验和综合评断192

8.12 车辆痕迹鉴定193

8.12.1 车辆痕迹的种类193

8.12.2 车辆痕迹特征193

8.12.3 车辆痕迹鉴定方法195

第9章 微量物证司法鉴定197

9.1 微量物证的形成197

9.2 微量物证的分类198

9.2.1 爆炸物证198

9.2.2 玻璃物证199

9.2.3 油脂物证199

9.2.4 纤维物证199

9.2.5 泥土物证200

9.2.6 涂料物证201

9.2.7 塑料和橡胶物证201

9.3 微量物证的作用202

9.4 微量物证的检验方法203

9.5 微量物证的发现、提取、包装与保存204

9.5.1 微量物证的发现204

9.5.2 微量物证的提取205

9.5.3 微量物证的包装与保存208

9.6 微量物证司法鉴定的基本方法209

9.6.1 纤维鉴定210

9.6.2 塑料鉴定211

9.6.3 橡胶鉴定213

9.6.4 涂料鉴定215

9.6.5 金属鉴定216

9.7 微量物证司法鉴定意见与案件的联系218

9.7.1 确定检材中所含物质种类和含量的鉴定意见218

9.7.2 确定检材与样品是否相同或同一的鉴定意见218

9.7.3 倾向性意见的评断219

第10章 文书司法鉴定220

10.1 文书鉴定的主要内容220

10.2 文书的种类221

10.3 文书物证221

10.3.1 文书物证鉴定221

10.3.2 文书物证鉴定的种类222

10.4 鉴定方法222

10.4.1 同一认定方法222

10.4.2 种属认定方法224

10.4.3 系统鉴定方法225

10.5 提交文书物证进行鉴定时应注意的事项226

10.6 笔迹鉴定226

10.6.1 笔迹鉴定的科学依据227

10.6.2 笔迹的特征228

10.6.3 文字布局特征229

10.6.4 笔迹样本230

10.7 印章印文鉴定232

10.7.1 印文的特征233

10.7.2 伪造印文的常用方法235

10.7.3 收集、提交印文比对样本时应注意的问题236

10.7.4 鉴定印文的常用方法236

10.7.5 伪造文书和变造文书鉴定237

10.7.6 变造文书的常用手法以及相应的变造特点239

10.7.7 伪造文书的鉴定241

10.7.8 变造文书的鉴定242

10.7.9 伪造文书和变造文书鉴定所能解决的问题242

10.7.10 提交鉴定时应注意的问题242

10.8 文书文字与印文形成先后次序的鉴定243

10.8.1 文书制作时间鉴定解决的问题244

10.8.2 文书制作时间的鉴定方法244

10.8.3 收集比对样本时应注意的问题245

10.9 打印文书鉴定245

10.9.1 打印文书鉴定可解决的问题246

10.9.2 收集打印文书样本的要求246

10.10 复印文书鉴定246

10.10.1 复印文书的鉴定可解决的问题246

10.10.2 收集复印文书样本的要求247

10.10.3 被涂抹文字的显现247

10.10.4 抑压文字的显现247

10.10.5 文书物质材料的鉴定247

10.11 印刷文书鉴定248

10.11.1 印刷文书鉴定的任务248

10.11.2 鉴定内容248

第11章 声像资料司法鉴定250

11.1 声像资料司法鉴定的定义250

11.2 声像资料的分类250

11.2.1 根据声像制作主体分类250

11.2.2 根据声像制作方式分类251

11.2.3 根据声像制作时间分类251

11.2.4 根据声像取得方式分类251

11.3 声像证据鉴定的任务251

11.3.1 确定声像证据的内容252

11.3.2 根据声像证据的内容确定某一事实252

11.3.3 确定声像证据如何形成252

11.4 声像资料司法鉴定的方法253

11.4.1 声像资料客观性审查253

11.4.2 声像资料关联性审查253

11.4.3 声像资料真实性审查254

11.5 声像资料分析鉴定254

11.5.1 录音资料的鉴定255

11.5.2 图像资料司法鉴定258

11.6 计算机资料的鉴定260

11.6.1 计算机存储资料的读取261

11.6.2 对计算机存储的数据资料的鉴定261

11.6.3 对计算机执行程序及运行情况的鉴定261

11.7 声像资料司法鉴定评判262

11.7.1 鉴定人员评判262

11.7.2 鉴定时间的评判262

11.7.3 鉴定标准的评判262

11.7.4 鉴定程序的评判262

11.7.5 司法鉴定文书的评判263

第12章 《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264

参考文献2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