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044662.jpg)
- 谢霖,谢静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366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从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1
上篇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9
第一章 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9
一 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10
二 历史事实: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14
三 争论焦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是否必须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15
第二章 “西方化”、“欧洲化”不是东方社会发展的道路22
一 “欧洲化”不是马克思的观点23
二 马克思从来没有主张亚洲国家走“西方化”、“欧洲化”的道路25
三 马克思为东方国家指出了一条非西方化、非欧洲化的发展道路29
四 资产阶级背叛了欧洲1848年革命32
五 马克思期待东方社会进行“根本的革命”和“伟大的社会革命”35
六 关于历史报应的规律37
第三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41
一 为什么要重提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41
二 马克思通过农村公社的研究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42
三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辩证矛盾结构及其内在的三重矛盾46
四 东方社会历史发展模型的初步建构50
五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世界历史整体双重的发展52
第四章 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与魏特夫对马克思的曲解58
一 东方社会结构决定了它不能走“西方化”的道路58
二 亚细亚生产方式通过革命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62
三 魏特夫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实质的曲解65
第五章 马克思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绝对化和普遍化78
一 马克思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79
二 马克思明确表示同意关于俄国非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82
三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同的历史环境产生不同的结果83
四 资本拜物教是“西方化”迷思的根源84
第六章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极端不幸的灾难90
一 马克思对“俄国道路”问题的明确回答90
二 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俄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92
三 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和“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94
四 “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96
第七章 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是对“自然历史过程”的超越99
一 对“自然历史过程”超越的条件99
二 对人类解放的追求101
三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103
四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改造104
中篇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111
第八章 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111
一 必须为农村公社的进化和发展创造正常的条件111
二 “必须有俄国革命”113
三 俄国革命的基本内容:通过新形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115
四 评“主观情绪的直接产物”120
第九章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革命的期待和预言123
一 两种错误观点必须澄清和批判123
二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村公社继续存在125
三 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126
四 俄国在双重意义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128
五 驳旧中国“半资本主义论”129
第十章 俄国革命与西方革命互相补充: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32
一 我们面临什么挑战132
二 恩格斯“修正”了马克思吗134
三 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137
四 “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140
五 不可少的条件:“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西方经济体制的变革同时发生”142
六 “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145
第十一章 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蓝图147
一 抛弃劳动组合的“自发”形式147
二 列宁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具体化为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纲领148
三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理论的重大意义151
四 土地革命:通过集体农业过渡到社会主义153
第十二章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155
一 探索“中国道路”的三个阶段155
二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157
三 毛泽东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159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与中国的发展道路164
一 马克思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164
二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72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176
第十四章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180
一 矛盾特殊性是分析和认识任何社会形态的出发点180
二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对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183
三 社会主义已经不是“空泛的假设”,而是壮丽的现实186
下篇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劳动异化为资本,扬弃资本向劳动的再转化193
第十五章 美国:“一个独特的国家”193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美国的历史与现实193
二 安·兰德是如何描绘美国的195
三 美国的独特性与现实198
第十六章 国债危机:美国经济面临破产200
一 “天堂”怎么了200
二 美国的债务是怎样发生的201
三 财政赤字和发放公债:“致富的主要源泉”204
四 美国如何应对国债危机210
五 “国债,即国家的让渡”211
六 公债通过货币形式转化为资本213
七 “利用国家权力”214
第十七章 警世箴言:信用制度的二重性质与人的异化217
一 信用制度“必然形成”217
二 “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219
三 信用业:“完全的异化”224
四 “信用业同人相异化的性质”225
五 马克思告诉我们什么229
第十八章 股份资本、银行资本与资本的扬弃231
一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231
二 “生产的集中,从而导致最大规模的剥夺”233
三 “救世的信用幻想”235
四 “信用幻想”与美国的国债危机和债务重组241
五 为什么要重提异化问题243
六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特点244
七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含义和实质255
第十九章 资本的起源和扬弃261
一 马克思为什么提出要研究资本的起源问题261
二 资本的起源表现为“劳动的让渡过程即异化”263
三 一个新的伟大时代:资本向劳动的再转化268
第二十章 警世箴言: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根源及其制度基因276
一 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276
二 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278
三 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及其当代的思考280
四 21世纪的“资本论”在哪里285
总论 马克思的辩证融合哲学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趋势291
一 马克思的一个长期被埋没、被漠视的重要思想291
二 正确地认识对立面统一和对立面斗争的相互关系295
三 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302
四 马克思辩证融合哲学的重大意义304
参考文献314
后记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