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构式语法研究 上 理论思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寅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62018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7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95页
- 主题词:语法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构式语法研究 上 理论思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从象征单位和构式说起17
第一节 Langacker语法分析的最简方案17
第二节 “Symbolic Unit”的汉译和定义21
第三节 “Construction”的汉译和定义23
1.“Construction”和“Construct”的汉译23
2.认知语言学家论“构式”27
3.解读“构式”的具体内容43
4.心智表征45
5.单词素词和可预测性问题47
6.小结51
第二章 构式语法53
第一节 概述53
第二节 构式语法研究的基础和核心58
1.象征单位:认知语法的基础59
2.构式:认知语法的核心64
第三节 从词汇中心、分句中心到构式中心65
1.词汇中心论65
2.分句中心论79
3.构式中心论81
第四节 结语82
第三章 构式语法对TG语法的批判83
第一节 TG的基本假设83
1.天赋观84
2.普遍观85
3.自治观85
4.模块观86
5.二元论与形式观88
第二节 构式语法对TG的反思89
1.批判天赋观89
2.批判普遍观90
3.批判自治观94
4.批判模块观96
5.批判二元论和形式观101
6.充分性103
7.基于用法的模型106
8.小结114
第三节 区分四种自治观116
第四章 Fillmore从习语分析到构式语法119
第一节 概述119
第二节 Fillmore三个里程碑式的理论120
1.格语法122
2.框架语义学126
3.构式语法130
第三节 习语与模块论133
第四节 Fillmore对习语的分析137
1.Makkai的观点137
2.Nunberg,Sag and Wasow的观点138
3.Fillmore的观点(1)138
4.Fillmore的观点(2)139
5.Fillmore的观点(3)140
6.Fillmore的观点(4)140
第五章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144
第一节 概述144
第二节 意义等于概念化146
1.意义之定义:难146
2.意义的认知定义:新148
3.意义等于概念化:精149
4.体验性概念化:全159
5.构式的意义161
第三节 配价关系与自主—依存结构161
1.从传统的配价语法到语法配价关系161
2.自主—依存关系164
3.详述位166
4.原型性构式168
5.非原型构式172
6.自主依存关系的普遍性174
第四节 评述与反思178
1.反思详述位178
2.术语不统一179
第六章 Goldberg的构式语法181
第一节 概述181
第二节 1995年专著简介183
1.形义配对体184
2.从词素到语篇184
3.语言的基本单位185
4.构式的特征185
5.批动词中心论185
6.构式有独立义:构式压制,假宾语,词义最小量186
7.动词与构式的互动:角色互动+意义互动186
8.多层面研究:句法、语义、语用187
9.隐喻认知机制和构式网络(传承)187
10.边缘兼中心+构式单层性:批转换法188
11.自上而下的整体观与框架语义学189
12.配价语法189
13.TG的动词中心论189
14.动词的论元结构和构式的题元结构190
15.基于用法的模型190
第三节 2006年专著简介190
1.认知构式语法191
2.可学得的形功配对体192
3.构式才使语言成为语言192
4.构式工作=语言工作,它可解释语言各层面192
5.概括性是语言的本质,体现在构式上193
6.概括性当兼顾普遍和特殊194
7.形功同时概括195
8.用传承网络来表示构式间的概括性关系196
9.语言是通过构式习得的196
10.语言研究当用归纳法,强调基于用法的模型197
第四节 动词与构式之间的互动性关系197
1.角色互动198
2.意义互动204
3.小结208
第五节 构式与构式之间的传承性关系209
1.多义性连接210
2.隐喻性连接210
3.分部性连接211
4.例示性连接212
第六节 构式语法的一般研究程序213
第七章 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215
第一节 概述215
第二节 用“构式的原素性”取代“句法范畴的原素性”217
第三节 用“构式关系”和“部整关系”取代“句法关系”219
第四节 用“整体观”取代“分解观”224
第五节 用“多样性”和“独特性”取代“普遍性”225
第六节 用“具体动词类构式”取代“独立的抽象构式”228
第七节 用“句法空间”取代“句法形式特征”229
第八章 比较四种构式语法235
第一节 概述235
第二节 构式语法对“形”的理解236
第三节 比较四种构式语法237
1.共性238
2.差异241
第四节 结语265
第九章 构式的特征(上)267
第一节 体验性与抽象性267
第二节 基础性与进化性273
第三节 概括性与独特性276
第四节 套叠性与整合性281
第五节 独立性与互动性283
1.动词与构式的独立性和互动性283
2.动词与构式的多义性286
3.构式义兼顾动词义的研究取向286
第六节 静态性与动态性287
第七节 原型性与多义性288
第八节 分类性与分层性290
1.纵聚合维度:分层性与构式的“图式—例示性”291
2.横组合维度:分层性与构式的“套叠—整合性”294
第九节 传承性与限制性295
第十节 理据性与象似性298
第十章 构式的特征(下)306
第一节 以“吃/eat”为例解释构式的特征306
1.体验性与抽象性307
2.基础性与进化性308
3.概括性与独特性308
4.套叠性与整合性309
5.独立性与互动性310
6.静态性与动态性311
7.原型性与多义性311
8.分类性与分层性311
9.传承性与限制性312
第二节 所有格构式的原型性与多义性313
1.英语所有格构式313
2.汉语所有格构式320
第三节 构式整合性十例321
1.复合词321
2.习语323
3.矛盾表达324
4.隐喻324
5.多义构式324
6.语用因素325
7.非常规构式或语式325
8.分句构式329
9.并列和复合构式330
10.动名组配330
第十一章 构式中的压制332
第一节 概述332
第二节 构式压制334
1.认知语言学家论“压制”334
2.Michaelis论“构式压制”338
第三节 构式压制的例证341
1.特殊构式研究342
2.动词用于相似构式342
3.动词用于不同构式343
4.构式可改变动词的论元结构和意义344
5.通过构式揣测动词意义347
6.句子题元由动词和构式共同决定348
7.祈使构式压制352
8.体压制(Aspectual Coercion)353
第四节 时体压制353
1.进行体和完成体353
2.过去时359
3.时间状语361
4.事件结构与时体对应362
第五节 词汇压制363
1.概述363
2.词汇压制364
第六节 其他压制现象374
1.惯性压制374
2.选显压制375
3.多重压制377
4.仿拟压制378
5.信念分句压制379
第十二章 构式语法的利与弊380
第一节 构式语法的优点380
1.形义一体化380
2.奉行一元论381
3.揭示词汇投射法之不足386
4.揭示转换分析法之不足389
5.扩大语法研究的范围395
6.避免循环论证397
7.倡导基于用法的动态加工模型397
第二节 构式语法的缺点397
1.怎样理解构式的有限性398
2.如何看待构式的特殊性401
3.动词与构式当为双向互动403
4.深入研究构式的网络关系408
5.反思“唯题元结构论”409
6.研究语义当兼顾形式410
第三节 利弊反思410
1.模块与综合,孰是孰非410
2.词汇与构式,兼而蓄之412
3.特殊与普遍,各有所用414
4.语义与句法,相互映衬416
第十三章 “图形—背景关系”与构式组织419
第一节 概述419
第二节 “图形—背景关系”综述423
1.F与G的分离性424
2.F与G的转换性425
3.感觉上的优势性432
4.距离上的邻近性433
5.结构上的连贯性434
6.位置上的动态性435
7.面/体积上的对比性436
8.特征上的特殊性438
9.认识上的已知性438
10.关系上的依赖性439
第三节 “图形—背景关系”对语言表达的解释力440
1.介词构式443
2.分句构式444
3.复合句构式447
4.并列构式451
5.倒装构式453
6.语篇组织454
7.语义解释456
第四节 小结456
第十四章 图式范畴理论与构式网络459
第一节 概述459
第二节 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461
1.经典范畴理论461
2.原型范畴理论462
第三节 图式范畴理论463
1.图式范畴理论的提出463
2.Taylor对图式范畴理论的完善465
第四节 图式范畴理论与原型样本范畴理论的同异473
第五节 用图式范畴解释汉语“属加种差”构词法476
第六节 图式范畴理论与象征单位和构式的关系478
1.象征单位之间的关系478
2.构式之间的关系480
第十五章 构式语法中的框盒图482
第一节 概述482
第二节 构式的框盒图表达法483
1.框盒套叠图483
2.属性结构图485
3.共变指数图486
4.框盒树型图490
第三节 以“WXDY构式”为例解释框盒图491
1.概述491
2.程序性分析494
3.WXDY框盒图分析500
第四节 框盒图分析法的利弊503
1.框盒图分析法的“利”503
2.框盒图分析法的“弊”506
第五节 结语508
附录一 术语索引和汉译对照表509
附录二 人名索引和汉译对照表544
参考文献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