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4616901.jpg)
- 陈晓恬,任磊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2334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185MB
- 文件页数:330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教育建筑-建筑史-中国-近代;高等学校-教育建筑-建筑史-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导论1
Ⅰ 研究的背景1
Ⅱ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研究3
Ⅲ 相关概念界定4
Ⅳ 研究的框架5
上篇: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形态发展5
1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9
1.1 书院10
1.1.1 山林文化、科举、书院10
1.1.2 书院形态分析12
1.1.3 书院的意境与风格15
1.1.4 小结17
1.2 从“书院”到“学堂”18
1.2.1 学堂:19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18
1.2.2 新式学堂的形态、社会价值取向及其与传统书院的比较研究20
1.3 京师大学堂:中国封建王朝建立的新式“太学”44
1.3.1 京师大学堂之创办44
1.3.2 京师大学堂的校园形态46
1.4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49
1.4.1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49
1.4.2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54
结语56
2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57
2.1 民国时期(1911—1926年)教会大学的幻影以及先驱者的探索58
2.1.1 频繁的社会变革和大学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58
2.1.2 “中西合璧”:西方建筑师发展的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形态62
2.1.3 先驱者与理想大学79
2.1.4 小结85
2.2 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1949年)政治、“固有文化”和“学院派”表述87
2.2.1 政策是关键:国民党统治地位确立后的中国大学社会价值取向88
2.2.2 中国第一批建筑师发展的大学校园形态:政治、“固有之文化”、“学院派”表述93
2.2.3 凤凰涅槃:西南联合大学105
2.2.4 小结106
2.3 社会主义大学的肇始108
2.3.1 湖南自修大学:第一所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校108
2.3.2 解放区的干部学校:社会主义政治的权力机构109
2.4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110
2.4.1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110
2.4.2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115
结语118
下篇:中国现代大学校园形态发展118
3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121
3.1 社会主义政权和中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改造122
3.1.1 改造的起因: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122
3.1.2 改造的展开:计划性与集权性122
3.1.3 改造的结果:苏联模式的移植123
3.2 国家意志和苏联模式124
3.2.1 苏联大学模式:高压政治的工具124
3.2.2 社会主义内容加民族形式126
3.2.3 实例分析134
3.3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149
3.3.1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149
3.3.2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153
结语155
4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156
4.1 1958—1965年对苏联影响的反思和新形式的产生157
4.1.1 中国大学的新方向157
4.1.2 对苏联影响的反思和新形式的产生158
4.2 1966—1977年“正规”大学的停滞与消解165
4.2.1 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改造:使延安经验适于全国166
4.2.2 “正规”大学的停滞与消解166
4.2.3 实例分析:1954—1978年清华大学校园形态发展168
4.3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171
4.3.1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171
4.3.2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174
结语176
5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177
5.1 中国大学的复苏与探索178
5.1.1 文化大革命结束带来的转机178
5.1.2 改革开放中的探索178
5.2 改革开放后新的自由182
5.2.1 城市规划理论和大学校园规划182
5.2.2 大学校园形态:改革开放后新的自由184
5.2.3 实例分析203
5.3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213
5.3.1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213
5.3.2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220
结语222
6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225
6.1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大学226
6.1.1 对社会转型的回应226
6.1.2 全球化时期的中国大学230
6.2 从“产业化”到特大校园231
6.2.1 1992—1998年效益追逐下的校园形态231
6.2.2 1999年至当前特大校园的发展241
6.3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267
6.3.1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267
6.3.2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275
结语277
7 对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回顾与展望279
7.1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整体特征280
7.1.1 政治导引下的跳跃式大学校园形态发展280
7.1.2 传统书院教育理念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交织映射280
7.1.3 从文化冲突、文化篡夺、文化复兴、文化拼贴到文化融合281
7.1.4 对应三次外国建筑、规划思潮涌入,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283
7.2 对未来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展望284
7.2.1 大学校园形态的有机更新:空间、功能演替284
7.2.2 大学城的城市化发展:功能、形态解构285
7.2.3 作为城市聚合中心的大学:校园与城市整体生长285
7.2.4 小型精英化大学模式:书院的回归286
7.2.5 作为城市综合体的大学:教育超市286
比较篇:中西方近现代大学校园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286
8 中西方近现代大学校园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289
8.1 1860—1911年290
8.1.1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290
8.1.2 中国新式学堂和同时期西方大学在校园形态及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292
8.2 1911—1949年293
8.2.1 普遍主义与本土化294
8.2.2 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296
8.2.3 同一坐标:法西斯政权和欧洲古典复兴潮、“中国固有之形式”298
8.3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300
8.3.1 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300
8.3.2 西方:机遇与探索下的多元化发展301
8.3.3 中国: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到封锁下的自我追溯308
8.4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310
8.4.1 “大学”的回归310
8.4.2 国家、地方空间差异311
结语313
参考文献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