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产业发展报告 2017 新旧动能转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产业发展报告 2017 新旧动能转换
  • 余典范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20814879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88页
  • 主题词: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7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产业发展报告 2017 新旧动能转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1章 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挑战与新机遇1

1.1 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阶段2

1.1.1 中高速增长新方位:经济运行“L”型走势2

1.1.2 中高速增长阶段强调资金脱虚入实,实体经济重振盘活产业发展空间4

1.1.3 全球贸易规则重构与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并行,制造业面临的外部形势复杂多变7

1.1.4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全球产业发展带来新变革下,也与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发生交汇10

1.2 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11

1.2.1 中国经济筑底叠加特朗普新政等海外新环境,“三驾马车”面临新考验11

1.2.2 “环保风暴”硬约束下,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可持续13

1.2.3 人口红利逐渐衰退下,人力资本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15

1.3 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18

1.3.1 消费需求潜力大,内需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18

1.3.2 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加快推进建设下,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空间和新动力20

1.3.3 制度改革不断演进,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1

第2章 2016年中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未来展望25

2.1 2016年中国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26

2.1.1 服务业占比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进一步凸显26

2.1.2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企业效益显著改善28

2.1.3 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0

2.1.4 出口仍保持较强竞争力31

2.1.5 能源结构优化,单位能耗降低32

2.2 供给侧改革重塑旧动能32

2.2.1 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32

2.2.2 企业成本有所下降34

2.2.3 企业去杠杆取得一定进展34

2.2.4 房地产库存部分去化35

2.3 新动能培育持续推进37

2.3.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37

2.3.2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38

2.3.3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38

2.4 中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39

2.4.1 资金脱实向虚 金融业无序扩张39

2.4.2 房地产市场风险积聚40

2.4.3 企业杠杆率仍然偏高40

2.4.4 流动性边际趋紧,企业融资成本上升41

2.5 中国产业发展形势展望42

2.5.1 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分析42

2.5.2 消费成为中流砥柱,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发展43

2.5.3 旧动能的重塑仍然需要时间45

2.5.4 新动能的发展势不可挡45

2.5.5 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路径在于改革开放46

第3章 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的主要问题与战略49

3.1 引言50

3.2 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主要问题51

3.2.1 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接续面临脱节风险51

3.2.2 传统体制束缚旧动能的改造升级,制度创新滞后于新动能的发展需求62

3.2.3 世界经济新格局给我国新旧动能的转换带来了严峻挑战65

3.3 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战略措施68

3.3.1 结构性的战略调整依然能为我国新旧动能转换释放巨大的能量69

3.3.2 放控结合,通过完善、构建适宜的制度体系促进新经济动能的发挥72

3.3.3 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76

第4章 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79

4.1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旧动能转化79

4.1.1 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的发展80

4.1.2 20世纪9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82

4.1.3 21世纪产业以来的房地产产业发展84

4.2 下一轮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趋势与潜在风险86

4.2.1 下一轮中国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特征86

4.2.2 产业转型升级中新旧动能转换可能出现的风险94

4.3 新旧动能转换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97

4.3.1 区域产业升级孕育着巨大的动能97

4.3.2 通过改革开放释放产业新动能97

4.3.3 挖掘旧动能的潜力拓展发展新空间98

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101

5.1 工业化推动新旧动能转换101

5.1.1 工业化程度判断102

5.1.2 胡焕庸线两边区域比较104

5.1.3 典型区域的动能比较106

5.2 产业转移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108

5.2.1 第一产业转移动能109

5.2.2 第二产业转移动能110

5.2.3 第三产业转移动能112

5.2.4 小结112

5.3 创业带来的新动能113

5.4 创新带来的新动能116

5.5 新效率带来的新动能119

5.6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121

第6章 科技创新与新旧动能转化125

6.1 科技创新趋势与新旧动能转化126

6.1.1 全球创新分工体系重构为我国发展新动能提供外部机遇126

6.1.2 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充分条件128

6.2 中国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主要挑战132

6.2.1 监管制度供给创新不足,难以适应新组织、新业态发展132

6.2.2 大量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陈旧,制约企业新旧动能转换134

6.2.3 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薄弱136

6.3 科技发展与释放新动能的政策建议137

6.3.1 推动政府监管制度改革,打造新动能的新型监管制度137

6.3.2 加强建设中试环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139

第7章 新开放与新旧动能转换141

7.1 新开放理论和新旧动能转换机制142

7.1.1 新开放理论的核心142

7.1.2 新开放理论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逻辑143

7.2 新开放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路径143

7.2.1 “一带一路”倡议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144

7.2.2 自贸试验区建设147

7.3 新开放与新动能形成156

7.3.1 对外贸易156

7.3.2 外商直接投资159

7.3.3 对外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160

7.4 以新开放推动新动能形成的建议162

7.4.1 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162

7.4.2 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162

7.4.3 推动外汇管理制度创新162

7.4.4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163

第8章 企业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166

8.1 “旧动能”下我国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66

8.1.1 国有企业166

8.1.2 民营企业172

8.1.3 外资企业176

8.2 企业改革与新动能培育178

8.2.1 国有企业改革与新动能培育178

8.2.2 民营企业转型与新动能培育186

8.2.3 外资企业改革与新动能培育190

第9章 制度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192

9.1 产业发展存在的制度性问题194

9.1.1 企业税费负担194

9.1.2 资源错配:信贷、土地、财政激励政策200

9.1.3 多部门管理降低行政效率205

9.1.4 行政审批流程繁杂208

9.2 制度缺陷对产业发展的影响210

9.2.1 不断攀升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210

9.2.2 重视事前监管的行政体制难以与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212

9.3 以制度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建议216

9.3.1 继续推动以营改增为代表的结构性减税政策216

9.3.2 推广以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特殊经济区政策,鼓励新业态发展217

9.3.3 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模式转变,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改革218

第10章 新材料产业221

10.1 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222

10.1.1 发展现状222

10.1.2 发展趋势225

10.2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228

10.2.1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229

10.2.2 主要问题232

10.2.3 发展趋势234

10.3 推进我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236

10.3.1 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237

10.3.2 加强政策性引导,解决共性问题237

10.3.3 加大公共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38

10.3.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238

10.3.5 坚持创新驱动,高度重视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的培育239

10.3.6 强化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凝聚创新资源239

10.3.7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享创新成果240

第11章 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之智能制造241

11.1 智能制造概述242

11.1.1 智能制造定义与意义242

11.1.2 智能制造基础关键技术244

11.1.3 智能制造的“智能”特性245

11.1.4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247

11.1.5 智能制造工程指南248

11.2 2016年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特点251

11.2.1 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252

11.2.2 我国智能制造工作高效有序推进252

11.2.3 系统集成在智能制造中地位凸显260

11.3 2017年智能制造发展展望261

11.3.1 对2017年智能制造形势的基本判断261

11.3.2 对2017年发展智能制造的对策建议264

第12章 大数据产业267

12.1 2016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268

12.1.1 大数据界定与产业边界268

12.1.2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270

12.1.3 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区域分布271

12.1.4 我国大数据产业是发展新动能273

12.2 大数据产业链和生态环境274

12.2.1 大数据产业链分析274

12.2.2 大数据产业绩效分析279

12.2.3 生态环境发展:技术、人才和政策281

12.3 大数据应用领域产业分析285

12.3.1 重点应用领域分析285

12.3.2 应用新领域与未来展望288

12.3.3 大数据投融资情况及特点分析290

12.3.4 大数据投融资典型案例291

12.4 总结与展望293

12.4.1 大数据产业发展特点总结293

12.4.2 大数据产业发展问题总结294

12.4.3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建议295

第13章 节能环保产业297

13.1 产业技术特征298

13.1.1 节能产业概述298

13.1.2 环保产业概述299

13.1.3 节能环保产业特点303

13.2 产业经济特征304

13.2.1 节能产业供给特征304

13.2.2 环保产业供给特征306

13.2.3 节能产业需求特征309

13.2.4 环保产业需求特征311

13.3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316

13.3.1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316

13.3.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319

13.4 中国节能产业的市场竞争321

13.4.1 市场结构分析321

13.4.2 市场行为323

13.4.3 市场绩效324

13.5 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327

13.5.1 市场结构分析327

13.5.2 市场行为分析328

13.5.3 市场绩效分析330

13.6 节能环保产业的新动能:技术创新335

13.6.1 节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335

13.6.2 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338

13.7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342

13.7.1 节能产业发展政策建议342

13.7.2 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344

第14章 生命健康产业346

14.1 生命健康产业与新旧动能转换347

14.1.1 生命健康产业的内涵及产业链分析347

14.1.2 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征348

14.1.3 生命健康产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349

14.2 国内外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概况350

14.2.1 全球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概况350

14.2.2 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概况352

14.2.3 国内外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重点领域354

14.3 促进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发展361

14.3.1 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361

14.3.2 促进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365

第15章 共享经济370

15.1 共享经济与新旧动能转换371

15.1.1 共享经济的内涵371

15.1.2 共享经济的影响与作用372

15.1.3 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373

15.1.4 共享经济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系375

15.2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378

15.2.1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现状378

15.2.2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问题383

15.2.3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趋势386

15.3 培育壮大共享经济的对策建议388

15.3.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机制388

15.3.2 创新监管模式388

15.3.3 逐步完善征信体系389

15.3.4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390

15.3.5 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390

第16章 新零售398

16.1 新零售的相关概念399

16.1.1 新零售的内涵和特征399

16.1.2 新零售变革的驱动因素400

16.1.3 新零售发展的影响因素401

16.2 新零售与传统零售业变革403

16.2.1 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403

16.2.2 新零售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406

16.2.3 新零售典型案例——盒马鲜生410

16.3 新零售与新旧动能转换412

16.3.1 新零售的主要模式412

16.3.2 新零售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系414

第17章 移动智能终端419

17.1 移动智能终端的基本概况420

17.1.1 移动智能终端的概念及分类420

17.1.2 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历史422

17.1.3 全球智能终端的发展概况426

17.2 移动智能终端的基本概况429

17.2.1 国内移动智能终端的基本状况429

17.2.2 移动智能终端的产业链432

17.2.3 国内移动智能终端的未来趋势435

17.3 移动智能终端与新旧动能转换438

17.3.1 移动智能终端新供给替代旧供给438

17.3.2 移动智能终端的新业态与新形式441

17.3.3 移动智能终端与新旧动能转换的案例分析——微信443

第18章 新媒体产业444

18.1 新媒体产业的时代背景444

18.1.1 新媒体产业的定义与特征444

18.1.2 新媒体产业链447

18.1.3 新技术对新媒体产业的推动448

18.2 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与新动能449

18.2.1 新媒体产业整体概况与发展特点449

18.2.2 几个主要领域的发展情况450

18.2.3 新媒体激发的新动能452

18.3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产业组织分析454

18.3.1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454

18.3.2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461

18.3.3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绩效分析463

18.4 新媒体发展展望4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