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食用菌种质资源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金霞,赵永昌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1161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65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食用菌-种质资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食用菌种质资源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食用菌种质资源学的定义1
一、食用菌定义及其语义演变1
二、食用菌种质资源学3
第二节 食用菌与人类4
一、食用菌与环境4
二、食用菌与食物供给5
三、食用菌与人类健康6
第三节 食用菌种质资源研究概况7
参考文献9
第二章 我国食用菌资源的分布10
第一节 野生资源现状10
一、影响菌物资源分布的环境因素10
二、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地理分区与分布11
第二节 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生态类型17
一、森林生态系统18
二、草原生态系统23
三、荒漠生态系统24
第三节 野生资源的分布特点24
参考文献25
第三章 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27
第一节 野生种质资源的采集与鉴定27
一、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27
二、种质资源分类鉴定30
三、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32
第二节 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保存36
一、种质保存的原理与方法36
二、种质保存的重要意义37
三、菌种保存技术方法37
四、核酸的保存40
第三节 野生食用菌标本制作与保存41
一、标本的整理41
二、标本的制作41
三、标本的鉴定42
四、标本的保存43
第四节 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原地保护44
一、森林菌根菌44
二、草原菌根菌44
三、腐生菌类45
四、野生菌种质资源保护45
第五节 野生食用菌利用潜力评价46
一、野生食用菌的菌种评价46
二、野生食用菌的化学成分评价48
三、野生食用菌的驯化栽培49
四、野生食用菌的菌根栽培50
参考文献51
第四章 我国大型真菌资源52
第一节 我国大型真菌物种种质资源概况52
第二节 我国特色种质资源215
一、离褶伞科资源215
二、马鞍菌类群221
三、块菌属资源223
四、美味牛肝菌复合群224
参考文献225
第五章 食用菌遗传学特点230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230
第二节 食用菌的准性生殖与不对称杂交232
第三节 食用菌的减数分裂与遗传重组233
第四节 食用菌担孢子的遗传多样性235
第五节 食用菌甲基化235
一、DNA甲基化的生物学效应235
二、温度与DNA甲基化236
三、菌种变异与DNA甲基化236
四、RNA干扰与DNA甲基化237
五、转座子与DNA甲基化237
参考文献237
第六章 食用菌可栽培种质的鉴定、评价与利用241
第一节 野生可栽培种质的可利用性鉴定评价程序241
第二节 野生可栽培种质的可利用性鉴定评价技术与方法242
一、生物学种的鉴定242
二、种内的个体鉴定——遗传特异性鉴定246
三、基本特征特性鉴定和评价260
第三节 栽培种质(品种)的评价264
一、种及其品种鉴定264
二、评价基本程序264
三、栽培种质使用中的问题265
第四节 可栽培种质评价265
一、生长性266
二、结实性267
三、形态268
四、基质269
五、温度269
六、湿度273
七、pH274
八、CO2274
九、周期275
十、耐贮运性275
十一、特殊化学成分275
第五节 菌株维护275
参考文献276
第七章 香菇种质资源与分析283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283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283
第三节 栽培品种284
一、国审栽培品种及其他主要栽培品种284
二、国外栽培品种介绍293
三、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293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297
一、人工选择育种297
二、杂交育种297
三、诱变育种298
四、原生质体融合育种298
五、基因工程育种298
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299
七、展望299
参考文献300
第八章 平菇种质资源与分析303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303
第二节 近缘种鉴定技术研究304
一、以形态特征为依据的物种鉴定304
二、以交配亲和性试验为依据的物种鉴定305
三、以DNA为依据的物种分类305
第三节 野生种质可利用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308
第四节 栽培种质农艺性状研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309
一、栽培种质的农艺性状研究309
二、栽培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313
第五节 核心种质群体的构建314
第六节 栽培品种318
一、按出菇温度划分的品种318
二、按子实体色泽划分的品种319
三、按照其他特性划分的品种319
四、我国主要栽培的品种319
第七节 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333
一、通过基因重组获得优良新种质333
二、深褐色平菇纯合体的创制334
三、平菇子实体颜色遗传规律的研究334
四、平菇菌丝耐高温特性的研究335
第八节 基因组学在糙皮侧耳种质资源利用中的应用335
一、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定位336
二、糙皮侧耳cDNA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337
三、通过生物信息学发掘新基因338
参考文献340
第九章 金顶侧耳种质资源与分析344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344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345
一、形态标记345
二、同工酶标记346
三、分子标记346
四、交配型标记347
五、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347
第三节 栽培品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347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349
一、种质资源创新方法349
二、种质资源的创新349
三、种质资源的利用350
第五节 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分析351
参考文献352
第十章 白灵菇及近缘种种质资源与分析354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354
第二节 物种鉴定355
一、刺芹侧耳种族群主要栽培种的形态特征355
二、白灵菇、杏鲍菇、阿魏菇之间的性亲和356
三、白灵菇、杏鲍菇、阿魏菇之间的分子系统发生关系356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359
一、白灵菇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359
二、阿魏菇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363
三、杏鲍菇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365
第四节 栽培品种365
一、白灵菇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评价366
二、杏鲍菇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评价374
第五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382
一、白灵菇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382
二、杏鲍菇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383
参考文献385
第十一章 双孢蘑菇及近缘种种质资源与分析389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389
一、双孢蘑菇学名及分类地位389
二、双孢蘑菇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布389
第二节 生物学种的鉴定390
一、双孢蘑菇的形态结构390
二、担孢子391
三、双孢蘑菇及其近缘种的鉴定391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394
一、国内外双孢蘑菇栽培菌株的DNA指纹分析395
二、中国蘑菇属野生种质的DNA指纹分析及亲缘关系评价397
三、国内外双孢蘑菇野生菌株与栽培菌株的DNA指纹分析与亲缘关系评价398
第四节 栽培品种399
第五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05
第六节 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分析410
第七节 大肥菇(双环蘑菇)412
一、起源与分布412
二、生物学种的鉴定与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413
三、栽培品种与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14
四、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分析416
第八节 巴氏蘑菇417
一、起源与分布417
二、生物学种的鉴定与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417
三、主要品种418
四、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20
参考文献421
第十二章 黑木耳种质资源与分析427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427
第二节 种质遗传特点427
一、生活史427
二、形态发育428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428
一、形态多样性428
二、细胞学研究429
三、生化标记的多样性429
四、DNA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态性429
五、农艺性状及其稳定性研究430
第四节 定向育种技术研究431
第五节 栽培品种431
一、按形态分类的品种432
二、按区域适应性分类的品种435
第六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与潜力分析437
参考文献437
第十三章 毛木耳种质资源与分析439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439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439
一、遗传多样性分析439
二、种质资源评价440
第三节 栽培品种440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42
一、毛木耳耳片颜色变异菌株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42
二、毛木耳抗病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43
三、毛木耳高产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43
第五节 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分析443
参考文献443
第十四章 金针菇种质资源与分析444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444
第二节 种质遗传特点444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446
一、金针菇全基因组、转录组测序与分析446
二、金针菇遗传多样性分析447
三、金针菇遗传连锁图与QTL定位、农艺性状关联分析447
第四节 栽培品种448
第五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51
一、浅黄色金针菇种质创新与利用451
二、白色金针菇种质创新与利用451
三、抗病种质创新与利用451
四、其他优异性状的种质创新与利用451
第六节 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分析452
一、野生种质的利用潜力452
二、黄色栽培种质的利用潜力452
三、白色栽培种质的利用潜力453
参考文献453
第十五章 草菇种质资源与分析454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454
第二节 种质遗传特点455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457
第四节 栽培品种458
第五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61
一、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藏461
二、种质资源的鉴定与整理461
三、种质资源的评价461
四、种质资源的创新465
五、种质资源的利用465
第六节 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分析465
参考文献467
第十六章 茶树菇及近缘种种质资源与分析468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468
第二节 近缘种的鉴定469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472
一、生活史472
二、极性偏分离473
三、多样性分析474
四、交配等位基因474
五、基因结构及表达分析478
第四节 栽培品种479
第五节 种质资源潜力与创新利用481
一、种质资源多样性481
二、杂交育种482
三、利用子实体发育缺陷型相关隐性基因进行种质创新483
四、特异材料的发掘利用485
参考文献487
第十七章 银耳和金耳种质资源与分析491
第一节 银耳起源与分布491
第二节 银耳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特点492
一、形态特征492
二、生理特点493
第三节 银耳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494
第四节 银耳栽培品种495
第五节 银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95
第六节 银耳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分析496
第七节 金耳种质资源与分析497
一、起源与分布497
二、形态特征与生理特点497
三、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497
四、栽培品种498
五、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498
六、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分析498
参考文献498
第十八章 灵芝种质资源与分析500
第一节 起源与分布500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500
一、基于形态学的灵芝分类501
二、基于分子生物学灵芝属分类和多样性研究501
三、寄主、培养特性与灵芝物种间的关系研究502
第三节 栽培品种503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利用潜力分析504
一、白肉灵芝504
二、亮盖灵芝504
参考文献506
第十九章 其他种类512
第一节 元蘑种质资源与分析512
一、起源与分布512
二、国内外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512
三、栽培品种512
四、种质资源利用潜力分析513
第二节 鸡腿菇513
一、起源与分布513
二、栽培品种514
三、资源多样性514
第三节 竹荪515
一、起源与分布515
二、竹荪的栽培历史及演化515
三、栽培品种515
四、种质资源研究517
第四节 猴头菇517
一、分类地位及分布517
二、栽培史517
三、栽培品种518
四、种质资源研究519
第五节 金福菇519
一、名称及演化519
二、中文正名520
三、栽培史520
四、多样性研究521
第六节 大球盖菇521
一、分类及演化521
二、栽培史521
三、栽培品种521
第七节 灰树花522
一、分类及演化522
二、生物学及栽培驯化523
三、遗传多样性523
第八节 滑菇和黄伞523
一、分类及演化523
二、栽培史524
三、栽培品种524
四、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524
第九节 长根菇525
一、分类地位525
二、栽培概况525
三、种质资源评价研究526
第十节 羊肚菌526
一、分类与演化526
二、生理生态特点527
三、种质资源多样性及发掘利用529
参考文献531
缩略表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