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读中医 让中医融入生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解读中医 让中医融入生活
  • 于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9301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24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中医学-普及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解读中医 让中医融入生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养生与防病1

一、养生知识与理论的出现1

(一)古人对养生的重视1

(二)养生理论的形成2

(三)顺应自然的养生观2

(四)源于《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3

二、日常生活中的养生知识4

(一)养生所应注意的生活内容5

(二)顺从阴阳,顺应四季6

(三)调节饮食,颐养后天10

(四)适宜的居住环境是健康的保证20

(五)驱寒就温,清凉避暑22

(六)养生先养心,心态最关键25

(七)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保障28

(八)过劳致病31

(九)运动与导引按摩同样重要34

三、养生需注意年龄、性别等区别36

(一)养生方法男女有别36

(二)老少不同的养生方法36

四、特殊时期的调养41

(一)婴幼儿时期的养护41

(二)女性在特殊时期的调养42

(三)生病时和疾病后的调养45

五、防病与治未病47

(一)治未病47

(二)人体的抵抗力与疾病的发生49

六、食疗与保健50

(一)药王倡导食疗为先,服药在后50

(二)养生切忌唯补和速效51

(三)食疗的辅助治疗作用52

(四)食物的养生作用及特性利用52

(五)食疗之方与食疗之法的选择53

第二章 源自于远古的自然医药学55

一、中医历来对自身起源的客观认识55

二、中医最早出现于古籍的时代背景56

三、对人类起源和早期医疗行为的客观认知57

(一)客观看待人类起源57

(二)人类文明的快速跃进58

四、上古时期的医药学萌芽59

五、医与巫的关系60

第三章 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62

一、古代中医对人、疾病和医疗经验的客观认知与早期的理论萌芽62

(一)自远古而始的医疗经验积累与理论升华63

(二)对医者技能和医学源流的客观认识64

(三)中医的多源性和开放性65

(四)理论从纷杂到统一68

二、中医理论建立在类似于现代的宇宙观之上70

(一)古人对天象的了解和历法的运用70

(二)《黄帝内经》中类似于现代的宇宙观71

(三)古人的科学观念72

三、中医传播的私密性73

(一)华佗与外科的故事73

(二)扁鹊医术世间流传的故事74

(三)古代中医择人而教的传统74

(四)徐之才家族医术的来历和传承75

(五)《厘正按摩要术》的曲折成书故事75

(六)私密传授的利与弊76

第四章 几个重要中医概念的成因溯源77

一、整体观与天人相应的形成78

(一)人与自然密切相关78

(二)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宏观规律78

二、来自于朴素哲学思想观的阴阳理论80

(一)构成万事万物的两个方面——阴与阳81

(二)阴与阳的来历82

(三)古人对阴阳观的表达形式83

(四)理论人体中的阴阳概念85

(五)阴阳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87

三、客观认识世界的五行学说89

(一)五行的由来90

(二)五行的特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91

(三)五行与五方五色的联系92

(四)五行与五脏的联系93

四、先圣们精心设计的藏象理论94

(一)为什么会出现藏象理论?95

(二)藏象的含义95

(三)藏象理论与写意的原理97

(四)真实的解剖知识是藏象理论的基础99

(五)藏象理论的出现,是古代圣人法天则地的结果101

(六)为了便于临证运用而创立的藏象理论102

(七)中医脏腑功能的发现104

(八)由异常发现正常,注重功能配合的藏象理论106

(九)只注重功能表现,是古人忽视某些器官的原因106

(十)重视脏腑功能配合的藏象理论107

五、运行血气,循环周身的经络108

(一)一个古老的争议,是先有经,还是先有穴?108

(二)经络是如何被发现的?109

(三)有关经络实质的猜想110

(四)经络是中医血气循环最接近体表的道路112

六、推动、托举有形物质的气,濡养全身组织器官的血113

(一)气与血的发现113

(二)气对阴津的托举作用114

七、既客观存在,又有点抽象意味的三焦概念115

(一)为什么会出现三焦这个理论概念?116

(二)自古就各有所依的三焦位置117

(三)上古圣人为三焦安排了哪些功能?117

(四)三焦是脏腑最简单的功能归类和最简短的功能概括118

八、七情(六欲)自古就是中医的致病原因之一119

(一)七情与六欲,是由欲望而产生的烦恼119

(二)中医对七情的客观认识120

(三)自古中医对七情致病的防范121

九、六淫、六邪与六气的不同122

(一)六淫犹如风暴的致病特点123

(二)六邪的外感与内伤124

(三)六淫、六邪和六气的特点125

第五章 中医药及其理论的发展127

一、充分体现古人超凡智慧的中草药学127

(一)中药四气五味的定义128

(二)药物之间的关系好比于人,亦有七情的好恶131

(三)升降沉浮与中药取材之关系133

(四)在中医处方中为什么会使用药引?134

(五)中药需要炮制的原因135

(六)中药需要正确的选材与准确的采摘时间137

二、从单方单药的使用到方剂的发展139

(一)从单方到复方的必然发展过程139

(二)方剂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140

三、来自于遥远古代的针灸与拔罐141

(一)从砭石到微针,再到九针的发展141

(二)灸法与经络的出现142

(三)罐法的来历142

(四)经络是针灸、推拿与拔罐的取穴依据143

四、古代中医先驱对人体的理论设计144

(一)上古圣人设计“理论人体”的方法144

(二)览观杂学是理解中医理论的钥匙145

(三)理论人体的“经”、“纬”概念146

(四)理论人体的分层与分部148

(五)心主神明是理论人体的功能设置151

五、中医理论中“周流不息”的循环概念155

第六章 中医对自身和对疾病的了解157

一、中医对生理周期和疾病规律的了解157

(一)最早的人体极限记录158

(二)生、长、壮、老、已的中医机理158

(三)男女生殖生理的变化规律159

(四)疾病在一天当中的轻重表现规律160

(五)季节与年龄对生理表现的影响规律160

二、传统医学对疾病的认识161

(一)以哲学的方法,理性地看待病因与病邪161

(二)对病邪传入途径与病位的认识164

三、细致的临证观察168

(一)观神色,预知疾病168

(二)以患者自我感觉的细微区别,来鉴别外观体征极为相似的疾病169

(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代表了中医临证观察的细腻170

(四)对疼痛性质的细致区分,自古就是中医诊病的依据170

第七章 独具特色的中医诊断173

一、诊断和定性的必要性173

二、中医的诊疗理念174

(一)决定中医诊疗的因素175

(二)充分重视个体的差异176

三、独特的中医诊断方法181

(一)详细的四诊内容183

(二)四诊以外的诊断方法199

四、最早的鉴别诊断200

(一)重视鉴别诊断的《黄帝内经》200

(二)中医鉴别诊断的理论设置200

(三)鉴别诊断的临证应用201

五、对疾病预后的判断202

(一)对病人生死存亡的预测203

(二)对疾病发展趋势的判断204

第八章 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法则206

一、方与法的统一206

二、灵活的治疗理念207

(一)因地、因时、因人的不同治疗方法207

(二)古老的物理疗法209

(三)灵活的治疗法则210

(四)最早的治疗计划212

三、治疗疾病,适可而止212

(一)以毒攻毒,中病即止212

(二)病有轻重,刺有浅深214

第九章 中医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15

一、古代文人乃至圣人与中医的渊源215

(一)文人与医学经典名著215

(二)文人与中医的关系216

(三)文人对传统医药学发展的贡献217

二、有感于古医籍的托古与匿名218

(一)尊古托古的传统218

(二)符合现代意识的尊古方式218

三、中医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219

(一)中医理论与上古历史的关系219

(二)古代生活中的阴阳五行概念220

(三)中医理论与文化传统的关系220

(四)古代的科技知识是支持中医发展的动力221

主要参考书目2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