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
  • 童庆炳著(北京师范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5775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古典文学(学科: 文学理论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古典文学 文学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上篇 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性格3

第一章 儒、道、释文论异同及其文化蕴含3

一、儒家的文学观念5

二、道家的文学观念14

三、释家的文学观念20

四、儒家和道家的诗歌功能观24

五、儒、道、释文学思想互补28

一、中国文论的基本范畴:气、神、韵、境、味33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范畴及其民族文化个性33

二、和:气、神、韵、境、味的共同民族文化之根47

三、整体流动性:气、神、韵、境、味统摄文学的独特形式53

四、空灵感: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56

五、形成中华文论民族文化个性的社会经济原因60

中篇 中国古代文论十大家读解69

第三章 孔子文论读解69

一、“仁”学与“文质”观69

二、“兴、观、群、怨”说及其整体性74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情感快适度78

第四章 孟子文论读解85

一、“与民同乐”与古典人文主义86

二、“养气”、“知言”与文学创作90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文学接受92

第五章 庄子文论读解100

一、“道”与“本色”之美100

二、“道”与“言不尽意”105

三、“虚静”说与“距离”说113

四、“物化”说与“移情”说120

一、陆机等人文论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124

第六章 陆机文论读解124

二、文体十分法及其新界说128

三、创作构思的系统探索129

四、艺术标准--应、和、悲、雅、艳133

五、“应感之会”与创作灵感描述134

第七章 刘勰文论读解136

一、生平与文学思想概观136

二、《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143

三、《文心雕龙》“奇正华实”说152

四、《文心雕龙》“感物吟志”说160

五、《文心雕龙》“神与物游”说176

六、《文心雕龙》“表里必符”说185

七、《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195

八、《文心雕龙》“情经辞纬”说215

第八章 钟嵘文论读解225

一、“自然英旨”说与诗歌自然之美226

二、“怨悱”说与诗歌的审悲快感231

三、“滋味”说与诗歌的情感抒发234

四、“品第”方法与传统的局限237

第九章 司空图文论读解240

一、“韵外之致”说的学术背景241

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韵外之致”说的美学内涵244

三、“醇美”--“韵外之致”的理想249

四、“全美为工”--“韵外之致”的必要条件250

五、“辨味言诗”与读者的审美体验252

第十章 严羽文论读解256

一、宋代的两条诗学路线256

二、“参禅”与“以禅喻诗”257

三、作为诗歌题材论的“别材”说260

四、作为诗歌本质论的“别趣”说263

五、作为诗歌创作论的“妙悟”说265

一、“童心说”的理论假设和美学内涵271

第十一章 李贽文论读解271

二、“童心说”与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说277

三、“童心说”的现代意义284

第十二章 王国维文论读解287

一、“独立”说及其意义288

二、“慰藉”说及其意义289

三、“天才”说及其意义291

四、“古雅”说及其意义292

五、“境界”说及其意义294

六、王国维文学思想的现代意义296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305

下篇 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305

一、九十年代开始的“国学热”的社会条件306

二、“五四”思想文化运动“反传统”及其意义310

三、传统是活的,与现代组成同时的局面314

四、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深度文化的支撑320

第十四章 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的必由之路325

一、中国当代文论的四个时期325

二、古今对话之必要328

三、中西对话之必要338

后记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