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缓刑制度的理论与实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缓刑制度的理论与实务
  • 左坚卫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30773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1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35页
  • 主题词:缓刑-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缓刑制度的理论与实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缓刑概述1

第一节 缓刑的种类及其定义1

一、各国现有的缓刑种类及其定义1

二、我国《刑法》中的缓刑种类及其定义6

三、我国刑事司法中的暂缓判决和暂缓起诉9

第二节 缓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3

一、缓刑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13

二、缓刑存在和发展的人文基础14

三、缓刑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15

第三节 缓刑的法律性质17

一、缓刑法律性质的观点及评析18

二、缓刑法律性质之定位:一种刑罚消灭制度22

第二章 缓刑的价值及其局限26

第一节 缓刑在实现正义方面的价值及其局限26

一、报应刑在实现正义时所面临的困境27

二、缓刑通过弥补报应刑的不足而实现正义27

三、缓刑在实现正义方面的局限性28

第二节 缓刑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价值及其局限30

一、特殊预防与社会秩序30

二、缓刑与特殊预防31

三、缓刑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局限性38

第三节 缓刑在保障个人自由方面的价值及其局限40

一、缓刑在保障个人自由方面的价值41

二、缓刑在保障个人自由方面的局限43

第三章 缓刑适用的形式条件45

第一节 缓刑适用的罪种条件45

一、规定缓刑适用罪种条件的立法例45

二、规定缓刑适用罪种条件评析46

三、我国刑事司法解释对缓刑适用罪种条件的规定47

第二节 缓刑适用的刑种及刑期条件48

一、各国缓刑适用刑种条件及评析48

二、对基准刑较高,经减轻处罚到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能否适用缓刑52

三、关于能否对罚金刑设置缓刑的探讨53

第四章 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60

第一节 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域外考察60

一、没有规定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立法例61

二、规定以犯罪人无再犯可能性为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立法例61

三、规定以犯罪人无再犯可能性和不危及法律秩序为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立法例63

四、对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诸种立法例的评析64

第二节 我国《刑法》对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规定67

一、对“犯罪情节较轻”的理解和把握67

二、对“有悔罪表现”的理解和把握73

三、对“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理解和把握74

四、对“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理解和把握78

第三节 在司法实务中把握缓刑适用实质条件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9

一、对职务犯罪的缓刑适用实质条件掌握过于宽松80

二、为了追求罚金刑的实现而随意掌握缓刑适用实质条件82

三、片面理解缓刑适用实质条件,不顾犯罪情节,只看悔罪表现,盲目宣告缓刑82

四、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过于严苛83

五、对某些明显符合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人却不宣告缓刑87

六、程序性对策:建立保障诉讼主体和社会参与缓刑决定的诉讼程序89

第五章 缓刑适用的排除条件92

第一节 缓刑适用排除条件的域外考察92

一、在一定时间内被判处过一定之刑罚92

二、犯罪人被宣布为某种难以改造或者具有某种危险的人93

三、犯某些特殊种类犯罪的人93

第二节 缓刑适用排除条件评析94

一、规定适用缓刑排除条件的利弊94

二、是否应当规定适用缓刑排除条件之我见94

三、我国刑法对缓刑适用排除条件的规定及评析95

第六章 数罪并罚情况下的缓刑适用97

第一节 判决宣告前数罪并罚的缓刑适用97

一、判决宣告前数罪并罚后能否适用缓刑的域外考察97

二、关于判决宣告前数罪并罚后能否适用缓刑的理论争议98

三、我国刑事司法解释对判决宣告前数罪并罚后能否适用缓刑的规定99

四、对判决宣告前数罪并罚后如何适用缓刑的进一步探讨100

第二节 判决宣告后数罪并罚的缓刑适用102

一、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数罪并罚后能否再适用缓刑102

二、缓刑考验期间发现漏罪,数罪并罚后能否再适用缓刑109

三、在缓刑考验期满后才发现犯罪人在缓刑前犯有其他罪的处理方法115

第七章 缓刑的法律后果116

第一节 缓刑法律后果的域外考察116

一、缓刑的法律后果之一:保留有罪宣告而免除刑罚执行116

二、缓刑的法律后果之二:缓刑人被视为未曾犯罪116

第二节 我国缓刑的法律后果119

一、一般缓刑的法律后果:仅免除刑罚执行而不消灭犯罪前科119

二、战时缓刑的法律后果:罪刑均告失效120

三、被宣告缓刑的人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罪是否成立累犯的问题121

第八章 缓刑考察125

第一节 缓刑考验期的设置125

一、缓刑考验期设置的域外考察125

二、对域外缓刑考验期规定的评析127

三、我国刑法对缓刑考验期的规定及评析128

四、司法实践中如何确定缓刑考验期129

第二节 缓刑人义务的设定131

一、缓刑人义务设定的域外考察131

二、我国对缓刑人义务的规定136

第三节 负责缓刑考察的机构和人员138

一、负责缓刑考察的机构和人员的域外考察138

二、我国缓刑监督考察机构和人员140

三、关于缓刑考察模式的构想141

第四节 缓刑考验期的缩短和延长145

一、缩短和延长缓刑考验期的域外考察145

二、缩短或者延长缓刑考验期的意义146

三、我国关于缩短和延长缓刑考验期的理论与实践147

第九章 缓刑的撤销151

第一节 缓刑前曾被判处一定之刑罚151

一、缓刑前曾被判处一定之刑罚的域外考察151

二、我国对缓刑前曾被判处一定之刑罚的司法实践152

第二节 缓刑考验期间违反应当遵守之事项152

一、缓刑考验期间违反应当遵守之事项的域外考察152

二、我国《刑法》对缓刑考验期间违反应当遵守之事项的规定及评析154

三、缓刑考验期满后才发现缓刑人在缓刑考验期间违反监管规定或者禁止令的处理方法155

第三节 缓刑撤销的程序及法律后果156

一、缓刑撤销的程序156

二、缓刑撤销的法律后果159

第十章 适用缓刑的若干案例评析160

第一节 关于缓刑适用罪种条件的案例评析160

一、对放火、绑架、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分子能否适用缓刑160

二、对贪污、受贿犯罪分子如何正确适用缓刑165

第二节 关于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案例评析167

一、在某种犯罪以情节严重为成立条件的情况下,能否对犯罪人适用缓刑167

二、对情节严重的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能否适用缓刑174

三、被告人不认罪能否适用缓刑179

四、过失造成特别严重后果能否适用缓刑181

第三节 关于撤销缓刑的案例评析183

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新罪是否应当一概撤销缓刑183

结束语187

附录一:我国关于缓刑的相关规定188

一、立法规定1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节选)(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1号公布 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1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选)(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 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公布 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选)(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79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5号公布 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节选)(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79年7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6号公布 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199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4号公布 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修正)191

二、司法解释及司法解释性文件191

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关于缓刑的具体适用问题的批复(节选)(1952年4月10日)19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缓刑等问题请示及意见的批复(节选)(1953年11月28日)19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判处徒刑缓刑的人在缓刑期间应否降职降薪应否予以管制与剥夺政治权利和开除工会会籍问题的复函(节选)(1957年1月28日 法行字第2191号)19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反革命犯罪不宜适用判处徒刑宣告缓刑的批复(节选)(1957年4月2日 法研字第6260号)19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缓刑期间被告人是否有政治权利等问题的批复(节选)(1957年4月16日)19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报请批捕未准移送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等问题的批复(节选)(1963年3月27日 〔63〕法研字第32号)19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判处徒刑宣告缓刑上诉后维持原判的案件其缓刑考验期应从何时起算问题的批复(1964年9月19日 〔64〕法研字第84号)19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缓刑考验期内表现好的罪犯可否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的批复(1985年5月9日 法(研)复〔1985〕27号)19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三)(节选)(1985年8月21日)196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劳动人事部关于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宣告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能否外出经商等问题的通知(1986年11月8日 〔86〕高检会(三)字第2号)197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宣告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能否担任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领导职务问题的答复(1991年9月25日 高检发研字〔1991〕4号)19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节选)(1991年10月10日 法刑二发〔1991〕28号)19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分子依法正确适用缓刑的若干规定(1996年6月26日 法发〔1996〕21号印发)19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被判处徒刑宣告缓刑仍留原单位工作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内能否调动工作的批复(1997年1月20日 高检发释字〔1997〕2号)20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节选)(1997年9月25日法释〔1997〕5号公布 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20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节选)(1997年10月29日法释〔1997〕6号公布 自1997年11月8日起施行)2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节选)(1998年9月2日法释〔1998〕23号公布 自1998年9月8日起施行)201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对数罪并罚决定执行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能否适用缓刑问题的复函(1998年9月17日 〔1998〕高检研发第16号)202

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节选)(1999年10月27日 最高人民法院法〔1999〕217号印发)20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撤销缓刑时罪犯在宣告缓刑前羁押的时间能否折抵刑期问题的批复(2002年4月10日法释〔2002〕11号公布 自2002年4月18日起施行)20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选)(2006年1月11日法释〔2006〕1号公布 自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203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2011年4月28日 法发〔2011〕9号印发)204

三、规范性文件206

司法部关于假释、缓刑、褫夺公权等问题的解释(节选)(1950年5月20日)206

司法部关于财产刑罚使用问题的检查报告的批复(节选)(1951年9月12日)206

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节选)(1952年3月8日政务院第127次政务会议批准 1952年3月11日政务院公布)207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草案的说明(节选)(1952年4月18日彭真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报告)207

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中诸问题的答复(节选)(1952年5月15日 法制刑字第105号)208

国防部关于被判徒刑宣告缓刑的犯罪军人薪金待遇问题的规定(节选)(1957年5月20日)208

四、公安部规定209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节选)(1998年5月14日公安部令第35号发布施行 根据2007年10月25日公安部令第95号修正)209

公安机关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规定(节选)(1995年2月21日公安部令第23号发布施行)211

附录二:关于犯罪人个人情况的三个统计表213

一、美国缓刑机构使用的犯罪人需要评价量表213

二、美国威斯康星危险评价工具215

三、犯罪人监督等级清单2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