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司法证明过程论 以系统科学为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司法证明过程论 以系统科学为视角
  • 卦利强著;朱勇丛书主编;李曙光执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438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证据-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司法证明过程论 以系统科学为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以系统的眼光审视证明过程1

一、认真对待证明过程1

(一)证明过程:我国证据理论的薄弱环节2

(二)“新证据学”:英美证据理论的另一张面孔4

(三)学科交融:证明过程研究的良好契机6

二、系统科学方法在证明过程研究中的引入9

(一)系统科学方法概述9

(二)系统科学方法之必要性与可行性14

三、开展证明过程系统化研究的基本思路19

(一)系统科学方法在证据法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20

(二)本书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思路23

第一章 证明过程的理论定位:从边缘到中心28

一、英美法系的证据理论:从规则到证明29

(一)以证据可采性为中心的传统证据理论29

(二)近现代以来学者对传统证据理论的反思31

(三)当代英美证据理论的最新发展33

二、大陆法系的证据理论:从法定证明到自由证明37

三、我国的证据理论:从证据到证明38

(一)萌芽阶段39

(二)以证据为中心的研究阶段39

(三)证据与证明并重的研究阶段40

(四)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的最新发展41

四、证据法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司法证明过程42

(一)从证据中心主义走向证明中心主义是大势所趋42

(二)我国证据法学应然的理论主线:司法证明44

(三)以证明过程为中心重构我国证据理论体系45

第二章 证明过程的研究范式:从单向到交互48

一、学界在证明概念问题上的分歧49

(一)证明概念界定之“广义说”49

(二)证明概念界定之“狭义说”50

(三)对两种证明概念学说的评析52

二、系统科学视野下证明过程研究范式的转换55

(一)司法证明概念的重塑55

(二)司法证明的相关概念辨析59

(三)从单向式研究转向交互式研究63

三、证明过程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65

(一)司法证明系统概述65

(二)实体性证明68

(三)程序性证明68

(四)附属性证明71

(五)三种证明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74

第三章 证明过程的考察维度:从一维到多维78

一、考察证明过程的三个维度78

二、证明过程的理念之维80

(一)证明理念概述81

(二)证明目的:真实发现与价值选择相结合86

(三)证明价值: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并重89

(四)证明模式: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统一93

(五)证明效率:真实优先,兼顾效率94

三、证明过程的技术之维96

(一)证明科学的历史回顾98

(二)证明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101

(三)证明科学的学科体系106

四、证明过程的规范之维109

(一)司法证明的规范体系109

(二)证明法律关系是证据法学的基本分析工具111

五、证明过程:在理念、技术和规范之间118

(一)证明哲学、证明科学与证据法学之界分118

(二)开展对证明过程的融贯性研究121

第四章 证明要素论:从离散到整合124

一、证明主体126

(一)证明主体的分类126

(二)证明主体与证明责任127

(三)证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134

二、证明客体135

(一)证明客体是一种法定要件事实135

(二)系统科学视野下的证明客体142

(三)证明客体的分类148

三、证明手段151

(一)系统科学视野下的证明手段151

(二)证据:证明信息的载体151

(三)证明规则:证明信息与待证事实的中介160

第五章 证明结构论:从平面到立体167

一、证明的结构与功能167

(一)证明结构界说167

(二)证明的功能分析169

二、证明的宏观结构与功能优化171

(一)证明的宏观结构171

(二)竞争模式与探知模式之比较考察176

(三)宏观证明结构与证明功能的优化180

三、证明的微观结构与功能优化184

(一)证明主体亚结构184

(二)证明客体亚结构189

(三)证明手段亚结构190

第六章 证明环境论:从封闭到开放194

一、司法证明的环境分析195

(一)证明环境及其与证明系统的关系195

(二)司法内部环境的构成197

(三)司法外部环境的构成203

二、证明系统对证明环境的依赖性213

(一)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英美化倾向214

(二)司法内部环境之比较考察216

(三)司法外部环境之比较考察220

三、证明系统对证明环境的反作用225

(一)刑事证明目的的多元化226

(二)刑事证据规则的弹性化228

(三)刑事证明责任的理性化230

(四)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化234

第七章 证明行为论:从对抗到协同239

一、证明行为的类型化分析240

(一)证明行为研究的视角转换240

(二)举证行为242

(三)质证行为245

(四)认证行为247

(五)证明行为的互动模式249

二、司法证明中的利益博弈253

(一)认真对待证明利益253

(二)证明利益的博弈分析254

三、构建司法证明的协同模式262

(一)证明过程中的对抗与协同262

(二)证明协同的实现机制264

(三)证明协同的配套机制273

第八章 证明控制论:从粗放到精细278

一、司法证明的过程分析279

(一)证据筛选环节280

(二)证据评价环节283

(三)事实认定环节285

二、证据审查的控制机制287

(一)“证据审查”界说287

(二)证据审查的分离模式与融合模式291

(三)完善我国证据审查机制的基本思路302

三、事实认定的控制机制308

(一)事实认定:“摹写”抑或“建构”309

(二)原子模式与整体模式之比较考察312

(三)事实认定的概率方法及其评价325

四、司法证明的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329

第九章 证明演化论:从无序到有序334

一、司法证明系统在微观层面的演化335

(一)司法证明过程的非线性335

(二)司法证明结果的不确定性337

(三)司法证明的突变及其风险防范339

二、司法证明系统在宏观层面的演化345

(一)人类司法证明系统的演进345

(二)司法证明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规律351

参考文献355

后记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