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联兴亡史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苏联兴亡史纲
  • 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885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819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839页
  • 主题词:苏联-历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苏联兴亡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列宁斯大林时期3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3

第一节 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特点3

一 俄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欧亚国家3

二 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特点4

三 俄国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11

第二节 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16

一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17

二 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8

三 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

四 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19

五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20

六 工人阶级集中,具有革命性20

第三节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同其他政治派别的斗争21

一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普列汉诺夫对民粹派的批判21

二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列宁对自由民粹派、经济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24

三 布尔什维克反对孟什维克的斗争,孤立自由资产阶级的策略28

四 布尔什维克对取消派和召回派的斗争30

第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月革命32

一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32

二 俄国参与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革命35

三 二月革命的胜利38

四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41

第二章 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走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45

第一节 从二月革命走向十月起义45

一 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45

二 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49

三 军事独裁的失败——科尔尼洛夫叛乱的平息52

四 十月武装起义54

第二节 十月革命在全国的伟大胜利57

一 莫斯科武装起义的胜利57

二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59

三 多党合作的尝试和解散立宪会议64

四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68

五 国内战争的胜利70

第三节 苏维埃国家制度在革命和战争的烈火中诞生75

一 苏维埃政权的诞生76

二 苏维埃是新型的国家制度77

三 苏维埃国家的性质、职能和结构79

第四节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世界历史意义83

一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83

二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85

第三章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伟大的探索和实践88

第一节 由革命之初设想的“非直接过渡”到“战时共产主义”88

一 建设国家的最初设想88

二 “战时共产主义”的由来91

三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95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99

一 新经济政策的由来99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02

三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106

第三节 苏联的成立110

一 沙皇俄国遗留的民族问题110

二 十月革命后各民族共和国的建立及其相互关系112

三 苏联的成立115

四 苏联宪法的颁布119

第四节 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在党和国家体制上的探索121

一 列宁晚年的理论探索121

二 列宁晚年在党和国家体制上的探索和同斯大林的分歧129

第四章 党内的变化和国家的转折134

第一节 列宁逝世后党和国家政治结构的变化134

一 党员队伍和干部结构的变化134

二 党和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136

三 党内官僚主义的形成和党内民主的收缩141

第二节 反“右倾”斗争144

一 反“右倾”斗争的缘起144

二 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政治论战148

三 布哈林“右倾”少数派的失败155

第三节 “大转变”159

一 国家全面的“大转变”160

二 “大转变”的性质和根源162

三 苏联在意识形态“大转变”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模式及其特点165

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78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和30年代苏联的国际环境及对外政策178

一 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178

二 苏联的经济形势和对外经济关系179

三 3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181

第二节 工业化运动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184

一 工业化的提出184

二 发展模式的探索和争论185

三 工业化计划及其实施189

四 苏联经济制度的确立198

第三节 农业集体化200

一 农业集体化的缘起200

二 集体农庄制度的建立205

三 集体农庄制度及其评价214

第六章 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216

第一节 1936年宪法以及党和国家权力的集中216

一 新宪法起草的政治背景216

二 新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20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政治体制的最终确立224

一 国家行政权力向党内的转移和集中224

二 国家行政权力由各加盟共和国向联盟中央的转移和集中226

三 30年代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决策机制227

第三节 “大清洗”运动232

一 “大清洗”运动的基本原因232

二 “大清洗”的直接导因238

三 “大清洗”的进程及后果241

第四节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发表和斯大林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248

一 联共(布)中央标定的意识形态范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发表249

二 斯大林关于国家的理论253

第七章 战争的考验和战后的恢复257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国际关系和苏联的国防状况257

一 大战爆发前的国际形势和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257

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258

三 苏德秘密议定书的实施262

四 苏德关系恶化266

五 战前的国防状况268

第二节 战火中的苏联270

一 战争的爆发270

二 战时动员和向战时体制的转变273

三 战争的严峻考验277

四 体制和政策的调整280

五 战局的转折、伟大胜利及其意义283

第三节 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287

一 战争的破坏和战后经济的恢复287

二 国民经济恢复当中的失衡293

三 农业的停滞和衰退296

第四节 战后斯大林个人权力体制的加强和思想政治运动的再起300

一 战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发展和个人权力体制的加强300

二 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清洗运动的再起304

第五节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冷战”局面的形成310

一 战后社会主义在欧洲和亚洲国家的胜利310

二 冷战政策的出台312

三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与苏南关系315

四 苏美在德国问题上矛盾的发展316

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318

第二编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第八章 从斯大林逝世到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323

第一节 清除贝利亚323

一 领袖逝世323

二 清除贝利亚330

第二节 马林科夫的内外政策和赫鲁晓夫的崛起336

一 马林科夫的对内对外政策336

二 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341

三 赫鲁晓夫的崛起346

第九章 苏共第二十次、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及其影响354

第一节 对个人迷信和斯大林的批判354

一 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运动的展开354

二 苏共领导在批判斯大林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357

三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及其错误360

四 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错误的积极意义364

五 赫鲁晓夫在批判个人迷信方面的错误368

第二节 “三和”、“两全”的理论373

一 苏共二十大提出“三和”理论374

二 “三和”理论评析377

三 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两全”理论381

四 “两全”理论评析384

第三节 “解冻”思潮和自由化思想的泛滥387

一 “解冻”思潮的两起两落387

二 “解冻”思潮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394

第十章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政策调整和改革398

第一节 50年代中期苏共党内斗争和赫鲁晓夫权力的巩固398

一 最后一次反击398

二 最后一个“反党集团”401

三 朱可夫的失败405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和党政领导体制的改革409

一 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409

二 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416

三 党政领导体制的改革422

第三节 对外政策的调整428

一 积极开展东西方对话429

二 苏美关系432

三 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434

四 对第三世界的政策436

五 对华政策和中苏关系437

第十一章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经济441

第一节 以推行“新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经济改革441

一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441

二 新经济体制的成果和矛盾443

三 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与改革方针的变化446

四 1979年的新决议与新体制内涵的演化447

五 联合公司的发展与改革重心的转移449

第二节 以加强农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450

一 加强农业的基本措施和取得的成果450

二 农业发展中的问题452

三 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调整及其成果和问题455

第三节 以推行“集约化方针”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58

一 集约化方针的提出和基本措施458

二 集约化方针的基本成果和问题461

第四节 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其估价465

一 经济发展形势的基本估价465

二 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468

三 经济形势恶化的社会后果470

第十二章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国内政治474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政策调整474

一 领导体制和干部政策的调整475

二 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的调整479

三 在理论上的调整484

第二节 由稳定逐步转化为停滞488

一 领导体制日趋僵化489

二 民主与法制建设流于形式496

三 领导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和特权阶层的形成451

第三节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506

一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发生和发展507

二 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看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误与教训514

第十三章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对外政策521

第一节 与美国的关系522

一 从有限的改善到缓和522

二 从缓和到新的对抗525

第二节 与西欧国家的关系527

一 笼络法国,怀柔西德527

二 赫尔辛基会议528

第三节 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530

一 关系的调整530

二 镇压“布拉格之春”531

三 对东欧国家控制的加强533

四 关于“勃列日涅夫主义”536

第四节 与第三世界的关系538

一 与中近东国家的关系539

二 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541

三 与南部非洲国家的关系543

四 入侵阿富汗和苏印、苏越关系545

第十四章 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550

第一节 斯大林时期留下的遗产550

一 形式上的联邦制,实际上的单一制550

二 在经济和教育方面有较快发展553

三 在民族关系上留下许多棘手问题555

四 俄罗斯中心论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558

第二节 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调整与继承562

一 平反民族关系方面的冤假错案562

二 扩大加盟共和国的自主权565

三 推行“拉平”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的方针569

四 继续推行向民族地区移民的政策569

五 继续推行斯大林的语言政策571

六 勃列日涅夫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576

第三节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578

一 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578

二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进步582

三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584

第四节 民族关系理论问题586

一 “民族问题解决”论587

二 关于“人们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的理论591

第五节 难以克服的民族问题594

一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594

二 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负面效应598

三 政治、社会政策失误产生的消极后果600

四 存在民族纷争潜流602

第三编 戈尔巴乔夫时期609

第十五章 “加速发展战略”目标的演变609

第一节 安德罗波夫的短期改革及其预示的改革方向609

一 安德罗波夫上台时面临的改革形势609

二 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措施613

三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领导人616

第二节 “加速发展战略”及其演变619

一 “加速发展战略”的制定619

二 发展机器制造业621

三 禁酒运动623

四 “与非劳动收入”的斗争625

五 干部调整626

第三节 完善社会主义改革纲领的扭曲628

一 苏共中央一月全会628

二 经济改革方向的变化630

三 全盘否定苏联历史思潮的涌动637

第四节 1985—1988年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析644

一 改革初期苏联经济发展状况644

二 社会出现动荡648

第十六章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全面推行650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危机650

一 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650

二 第一次苏联人民代表会议苏共领导的分歧651

三 政治危机的出现与扩展660

第二节 苏共二十八大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全面确立664

一 苏共放弃一党执政的法律地位665

二 权力重心转向总统委员会667

三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全面确立668

第三节 筹划新联盟条约676

一 中央与加盟共和国的矛盾凸显为主要矛盾676

二 新联盟条约草案677

三 恢复政权权威构想的落空680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向民主派的全面妥协686

一 “9+1”进程687

二 哈佛计划688

三 政治危机的全面爆发690

第五节 被政治斗争羁绊的经济改革693

一 继续“加速战略”的经济改革思路693

二 两条经济改革路线的冲突696

三 经济危机加剧700

第十七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外交与苏联演变704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外交战略和外交理论的变化704

一 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704

二 戈尔巴乔夫提出外交“新思维”707

第二节 调整对外政策709

一 第一阶段(1985年3月至1989年12月)710

二 第二阶段(1989年12月至1991年12月)716

第三节 新思维对东欧剧变的影响726

一 促使东欧各国比照苏联模式的改革727

二 东欧剧变加速苏联的瓦解736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时期外交对苏联演变的影响739

一 社会主义信念和基本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739

二 为西方“和平演变”苏联的战略创造了条件740

三 对西方单方面让步导致苏联国际地位的衰落741

第十八章 苏联的解体747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全面爆发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747

一 一系列民族冲突事件的爆发及其影响748

二 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755

第二节 苏共基层组织的瘫痪763

一 改革初期苏共基层组织的活动763

二 苏联解体前夕的苏共基层组织764

第三节 “8·19”事件766

一 “8·19”事件的起因766

二 戈尔巴乔夫与“8·19”事件772

三 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彻底背叛779

第四节 关于苏共改革失败原因的思考783

一 关键在于选择了方向性错误的改革路线783

二 戈尔巴乔夫等人应负的历史责任790

第五节 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高潮796

一 大俄罗斯主义的恶性膨胀796

二 乌克兰独立倾向的迅速发展799

三 立陶宛等国的独立800

四 中亚国家的独立801

第六节 苏联解体和独联体的成立803

一 新联盟条约的破产803

二 对联盟国家的致命一击808

三 明斯克会晤810

四 挽救联盟国家的最后努力812

五 阿拉木图会议的最后判决815

六 戈尔巴乔夫的辞职和苏联解体8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