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共交迭领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共交迭领域
  • 陈忠华,韩晓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56006103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5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共交迭领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交叉和渗透1

第一节 语言作为人类条件1

一、人类学的中心问题及其探索路径1

1.人与语言:问题的提出1

2.人类的生物性和行为性变革:问题的切入2

二、语言的语言学界定3

1.语言是文化意识和符号行为的前提3

2.语言的基本属性4

三、语言产生的生物学理据5

1.大脑新皮质的产生和功能化分区5

2.元音化与意识控制6

四、语言进化的社会特征及其进化论解释8

1.语言能力对社会协调活动的影响8

2.环境对语言进化的社会文化作用9

第二节 人类作为社会文化系统10

一、人类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10

1.人类的性质与人类社会10

2.社会结构11

(1)结构观11

(2)功能观12

(3)权力观12

3.社会互动13

二、社会、文化以及文化的社会化15

1.文化的涵义及其与社会的关系15

2.文化产生的社会过程17

3.文化的社会化18

第三节 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20

一、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历史渊源20

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建树与影响20

2.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过程21

二、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交迭领域22

1.理论联系22

2.交迭途径与动力23

(1)Humboldt24

(2)Boas、Sapir和Whorf24

(3)Malinowski26

(4)Lévi-Strauss26

(5)Bloomfield和Hockett28

(6)Hymes、Goodenough和Geertz29

三、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学科及其理论任务29

1.人类文化语言学及其他29

2.边缘学科的理论目标与任务31

第二章 文化本体论32

第一节 文化人类学流派及其文化观分野32

一、早期进化主义32

1.对原始人社群的文化分析与结论33

2.理论贡献与缺陷34

二、历史特殊主义34

1.对早期进化主义的批判34

2.相对主义的悖论35

三、播化主义36

1.理论与影响36

2.理论分异与未解问题37

四、新进化主义38

1.文化物质主义思想38

2.文化生态方法39

五、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39

1.人类需求与制度39

2.社会制度与法权规范40

3.结构与认知 41

六、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心理学41

1.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理论41

2.文化相对主义的认知理据42

第二节 认知文化观:文化的认知理据43

一、文化与认知互为视角43

二、文化与生物学44

1.人类普遍特征与文化多样性44

2.文化变异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扬弃45

三、文化变异的认知解释46

1.文化作为信息47

2.学习和推理:人类的普遍认知能力48

(1)因果推 49

(2)演绎推 49

(3)概率推 49

3.认知能力的领域特定性50

(1)颜色范畴化50

(2)数学与计算51

(3)社会分类51

第三节 文化认知观:认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特征52

一、文化主义:反自然心智观52

1.心智的物质属性:计算心智论的扬弃52

2.处境认知55

二、认知活动的文化工具56

1.语言57

2.图式与框架58

3.模型61

第三章 语言世界观(上)63

第一节 语言世界观问题的萌发、认识深化与扬弃63

一、希腊古典时期的智识活动成就与语言问题探究64

1.民俗语言学的产生背景与特点64

2.希腊古典时期语言研究的哲学环境与历史分期66

3.古希腊由语言探究引发的两次哲学争论68

二、中世纪—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思想和哲学争论70

1.语言学史事件及其文化意义70

(1)希腊—罗马语言学的统一性70

(2)中世纪的语法研究及其成就72

(3)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研究73

(4)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语言研究的学术环境73

2.Modistae学派与思辨语法74

(1)Modistae学派74

(2)思辨语法75

3.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76

(1)普遍语言方案78

(2)Port-Royal语法78

第二节 语言世界观问题的明晰化80

一、哲学人类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思想与意义80

1.学科历史背景80

2.人类本性的概念及其对“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影响81

二、18世纪语言哲学领域关于语言起源与发展的思辨和研究83

1.Condillac和Rousseau83

2.Herder86

(1)Herder的语言哲学思想与《论语言的起源》86

(2)语言与思维同源和并行发展87

(3)人类语言发展的条件和因素88

三、Humboldt的语言思想和语言学理论90

1.作为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家的Humboldt90

2.Humboldt关于语言本质的思想92

(1)语言表现为有机体92

(2)语言的共性与差异93

(3)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95

第四章 语言世界观(下)98

第一节 “鲍阿斯传统”98

一、语言相对性原理:理论背景、演变和基本含义表述98

二、从Boas到Sapir:语言相对性原理的理论奠基99

1.Boas:语言作为文化的反映100

2.Sapir:语言与思想形式的相对性101

三、Whorf:语言相对性原理建构102

1.语言学生涯的背景与道路102

2.世界观和隐性范畴103

3.“认知移用”104

四、语言相对性原理中的康德主义成分108

1.认知人类学关于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哲学解释108

2.康德哲学的调和性109

3.新康德主义对语言相对性原理的影响110

第二节 语言世界观问题研究的当代扇面113

一、后鲍阿斯时代的语言相对性问题研究113

1.“鲍阿斯传统”的沉浮113

2.语言意识:Silverstein对语言相对性原理的语用学阐释114

3.新沃尔夫主义:语言相对性问题的经验研究116

二、Chomsky:人类语言学普遍主义理论倾向的新源头119

1.从经验主义到唯理主义119

2.生成语法的心理学和哲学含义121

三、语言相对性问题的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阐释123

1.类型学方法:语言普遍特征中的变异模式及其论证123

2.批评性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思维—文化”关系的论证126

(1)政治话语与社会现实建构127

(2)科学话语与科学现实建构128

第五章 语言使用作为文化实践131

第一节 关于语言使用的范式和论纲:比较与评价131

一、Malinowski:语言作为行动方式131

1.“民族文化研究”方法的理论产物131

2.“语言之民族文化研究理论”133

3.语言的语用功能134

二、从Austin到Searle:言语行为理论134

1.分析哲学对语言使用问题的关注及其理论影响134

2.语言行为语用分析的概念框架137

3.文化人类学与分析哲学的冲突:言语行为理论之批评141

(1)关于言语行为的真实条件142

(2)关于言语行为的意图143

(3)乡土个人理论143

三、Wittgenstein:语言游戏144

1.Wittgenstein的哲学生涯与思想结晶144

2.语言使用观的文化人类学倾向145

3.关于语言使用的游戏隐喻146

(1)语言游戏的含义146

(2)语言游戏作为分析单位147

4.反对与赞同:语言游戏概念所遭受的两种态度148

第二节 文化实践的体化性特征149

一、文化作为实践系统150

1.文化观的后结构主义表述150

(1)后结构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150

(2)象征人类学:文化作为象征符号系统151

(3)认知人类学:文化作为知识系统152

(4)后结构主义文化观的哲学理据153

2.结构耦合:从生物—神经现象到社会—文化现象156

3.文化行为作为人类习性159

二、文化作为参与系统162

1.“参与”是人类互动的一种特性162

(1)“活动理论”:“参与”概念的发展心理学理据162

(2)言语事件:“参与”概念的社会语言学理据164

2.参与的分析单位与范畴166

(1)参与框架166

(2)参与者框架167

第三节 文化实践中的意义建构与理解170

一、意义作为符号170

1.符号与意义170

2.从语言符号到文化符号172

3.文化的经验与文化意义系统174

二、意义作为行动178

1.文化行为与象征行动179

2.象征性行动作为语言实践系统中的符号180

3.语言实践中的意义及其文化解释181

4.语用学之意义理论及其文化人类学批判183

第六章 交际民族文化研究187

第一节 语言—文化同源关系研究的重要途径188

一、“交际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背景、渊源及影响188

1.Hyrnes和Gumperz与“交际民族文化研究”188

2.超越与局限:“交际民族文化研究”之评价190

二、“交际民族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构架195

1.“The ethnography ofspeaking”:Hymes的立论之作195

2.Hymes的言语观196

3.民族文化途径言语研究204

第二节 “交际民族文化研究”对语言使用跨文化差异的理论解释与经验研究209

一、重塑语言世界观问题209

1.从结构相对性到功能相对性209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依存性质与影响方212

3.语言使用相对性的经验例证:Hymes对Whorf的有限超越214

4.Hymes之外的其他研究路径216

二、语言使用的文化分异与言语社群217

1.从“社群”到“言语社群”218

2.“言语社群”概念的跨学科探讨:分歧与趋同220

3.言语社群作为“交际民族文化研究”框架的工作概念223

4.言语社群是一种话语社群227

参考文献231

内容索引240

人名索引2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