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药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728070.jpg)
- 李焕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603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药物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论1
一、临床药学的发展史1
二、临床药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1
(一)概念1
(二)临床药学的研究范围2
三、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的关系2
四、临床药学的研究内容3
(一)临床药动学3
(二)临床药效学3
(三)药物相互作用3
(四)药物利用和评价4
(五)药物过量诊治4
(六)药物不良反应监测4
(七)新制剂的开发和评价4
(八)药物经济学4
(九)药学监护4
(十)药物情报信息5
五、临床药学的主要任务5
(一)参与合理用药5
(二)治疗药物监测5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5
(四)药物信息的收集与咨询服务5
(五)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研究5
(六)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5
(七)新制剂及新剂型研究5
六、临床药学的工作方式5
(一)第一层次6
(二)第二层次6
(三)第三层次6
七、我国临床药学的展望6
(一)关于临床药学教育问题6
(二)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化与提高7
(三)临床药学研究7
(四)药学监护9
第一章 药动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在临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11
第一节 临床药动学的一般原理11
一、临床药动学概念11
二、药物在体内的处置11
三、房室模型12
四、单室模型药动学13
(一)静脉注射血药浓度13
(二)静脉滴注14
(三)单室模型非血管给药15
(四)多剂量给药19
五、多室模型药动学21
(一)二室模型的静脉注射与静脉滴注21
(二)血管外给药(一级吸收)23
(三)多室模型简介26
六、非室模型药动学简介27
(一)概念27
(二)统计矩原理27
第二节 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29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步骤29
二、临床上常用的几种给药调整方法30
三、药物体内过程的非线性特征与给药方案设计37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形成37
(二)药物吸收过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38
(三)药物分布过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40
(四)药物代谢过程中非线性动力学41
(五)药物排泄过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43
(六)时间依赖性非线性药物动力学44
四、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45
第三节 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46
一、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46
(一)妊娠期母体药动学特点46
(二)药物经胎盘的转运47
(三)胎儿药动学特点47
(四)妊娠期合理用药与药物的致畸作用48
(五)哺乳期合理用药50
二、儿科合理用药50
(一)新生儿药动学特点50
(二)小儿用药的特有反应53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53
三、老年人合理用药55
(一)老年人药动学特点55
(二)老年人药效学特点56
(三)老年人常用药物的特点56
(四)老年人的用药原则58
第四节 群体药动学理论及其应用59
一、简介59
(一)定义59
(二)传统药动学与群体药动学的区别60
二、群体药动学参数的求算60
(一)单纯集合法60
(二)标准二步法60
(三)迭代二步法61
(四)非线性混和效应模型法61
(五)非参数法61
(六)吉布斯取样法62
(七)人工神经网络法62
三、NONMEM法求算群体药动学参数63
(一)基本原理63
(二)NONMEM法的模型和参数64
(三)所需的特殊数据65
(四)群体药动学参数求算65
(五)模型的有效性检验66
(六)群体药动学研究的基本步骤66
四、群体药动学的优点及应用67
(一)优点67
(二)应用67
第二章 治疗药物监测76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76
一、血药浓度与疗效和副反应的关系76
二、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78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范围78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实施80
一、申请80
二、取样81
三、测定82
四、数据处理82
五、结果解释83
(一)临床资料的掌握83
(二)药代动力学资料的掌握84
(三)血药浓度实侧值与预测值的比较及出现偏差的可能原因分析84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分析方法的建立和质量控制86
一、治疗药物监测分析方法的建立86
(一)样品的种类、采集和贮存86
(二)测定前样品的处理88
(三)测定方法的建立93
二、几类特殊药物的分析98
三、治疗药物监测质量保证101
(一)治疗药物监测质量与质量保证101
(二)治疗药物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措施101
四、几种常见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分析方法103
(一)强心苷类103
(二)抗心律失常药103
(三)抗癫痫药104
(四)三环抗抑郁药105
(五)抗精神病药105
(六)抗躁狂症药(碳酸锂)105
(七)茶碱106
(八)庆大霉素106
(九)抗肿瘤药106
(十)环孢霉素A107
第三章 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108
第一节 诊断明确后再用药原则108
第二节 合理用药原则108
一、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正确选择药物109
二、合理联合用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109
(一)增强疗效109
(二)降低毒性110
(三)延缓耐药性的发生110
三、考虑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110
(一)药物因素110
(二)机体因素111
第三节 防治不良反应,遵循安全用药原则112
一、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观察综合效果112
二、熟悉药物的药理学知识112
第四节 遵循有效和经济用药原则113
一、开展循证医学,遵循有效用药原则113
二、遵循经济用药原则113
第五节 内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113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113
(一)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113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117
(三)心绞痛119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122
(一)支气管哮喘122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124
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125
(一)消化性溃疡125
(二)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128
四、其他系统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129
(一)糖尿病的药物治疗129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131
第四章 药物相互作用134
第一节 概述134
第二节 药物吸收环节的相互作用135
一、离子的作用136
二、pH的影响136
三、食物的影响137
四、吸附作用138
五、胃肠运动的影响138
六、削弱肠吸收机能138
七、胃肠道内药物代谢酶138
八、其他139
第三节 药物分布环节的相互作用139
一、药物与白蛋白结合139
二、药物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139
三、药物与其他血浆蛋白结合140
四、血浆蛋白结合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140
(一)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组织分布的影响140
(二)血浆蛋白结合对游离药物浓度的影响141
(三)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消除的影响142
五、药物在血浆蛋白结合点上竞争及其意义143
第四节 药物代谢环节的相互作用144
一、药物代谢酶简介144
二、酶诱导146
三、酶抑制146
四、代谢环节药物相互作用预测147
第五节 药物排泄环节的相互作用147
一、改变尿的酸碱度147
二、干扰药物从肾小管分泌147
第六节 与中药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148
第七节 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149
一、影响药物对靶位的作用149
(一)干扰摄取过程149
(二)抑制灭活酶149
(三)阻断受体150
二、改变电解质平衡150
三、作用于同一生理系统或生化代谢系统151
第八节 药物在体外相互作用151
一、药物配伍禁忌151
二、药物与赋形剂可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生物利用度151
第五章 药物的不良作用153
第一节 概述153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154
一、定义154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155
(一)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分类155
(二)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类156
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158
(一)药物方面158
(二)机体方面159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160
(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160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160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程序162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163
一、药源性疾病概述163
(一)定义163
(二)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区别164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164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164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165
三、药源性疾病的分类与发生机制166
(一)药源性疾病的分类166
(二)各类型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166
四、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170
(一)诊断原则170
(二)处理原则171
五、药源性疾病的预防171
(一)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的认识171
(二)做到合理用药171
(三)加强用药监护171
(四)加强药物安全监督171
第六章 药物过量173
第一节 概述173
一、毒物的分类173
二、毒物的毒性分级174
三、毒物进入体内及消除的过程175
(一)吸收175
(二)分布177
(三)代谢179
(四)排泄180
四、中毒发生的机制181
五、急性中毒的一般救治183
(一)毒物排除183
(二)特殊解毒剂的应用185
(三)支持对症治疗186
第二节 常见药物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治疗187
一、临床常见药物中毒187
(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187
(二)苯二氮?类药物中毒190
(三)其他类镇静催眠药物中毒191
(四)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中毒192
(五)抗精神失常药物中毒193
(六)抗癫痫类药物中毒196
(七)H1受体拮抗剂中毒197
(八)呼吸系统常用药物中毒199
(九)麻醉药和镇痛药物中毒201
(十)强心苷类药物中毒205
二、天然药物中毒的救治206
(一)常见动物药中毒206
(二)常见植物药中毒208
(三)常见矿物药中毒214
第七章 药学监护216
第一节 药学监护产生的背景216
一、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有增无减216
二、医药费用过度增长217
三、临床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17
第二节 药学监护的概念、执行的功能及与临床药学的区别218
一、药学监护的概念218
二、药学监护的功能218
三、与临床药学的区别218
第三节 实施药学监护的基本要素219
一、合格的药师219
二、记录文件219
三、管理制度219
四、评价系统219
五、报酬补偿制度220
第四节 药学监护的过程220
第五节 我国实施药学监护的战略221
一、加强认识,加大宣传221
二、转变药师工作职能并进行培训221
三、改革现有的药学教育模式培养人才221
四、建立有利于药学监护实施的医疗管理制度222
五、建立药学监护的实践标准222
第八章 循证药学223
第一节 概述223
第二节 循证药学实践的基本过程224
第三节 证据的来源和检索225
一、检索与检索式226
二、互联网检索227
(一)互联网检索的搜索引擎227
(二)互联网检索实例229
三、其他常用循证药学数据库和网站简介234
(一)OVID数据库234
(二)Cochrane Liberary234
(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35
(四)Embase数据库235
(五)国立研究注册试验数据库(The 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NRR)235
(六)CRD数据库235
(七)Doctors Desk235
(八)美国内科医师学院杂志俱乐部(ACP Journal Club)235
(九)http://ebm.bmjjournals.com235
(十)EBM Guideline235
(十一)Current Contralled Trials(在研对照试验)235
(十二)MeReC Bulletin,MeReC Briefing and MeReC Extra235
(十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36
(十四)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236
(十五)国立指南库236
(十六)药物大全236
(十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236
(十八)医药信息网236
(十九)专利数据236
(二十)http://www.sahp.com/pub//ashp//index.html236
第四节 循证药学证据的严格评价236
一、证据重要性的严格评价237
二、研究证据真实性的严格评价238
三、临床意义的严格评价238
四、临床适用性的严格评价239
第五节 研究证据的系统评价239
一、文献证据的系统评价239
(一)系统评价的定义239
(二)系统评价的方法239
(三)系统评价质量的判断241
(四)系统评价与传统的文献综述的区别241
二、文献证据的定量综合分析——Meta分析241
(一)Meta分析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242
(二)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242
(三)Meta分析注意事项242
(四)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243
第六节 药物治疗疗效研究证据的严格评价248
第七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严格评价249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251
一、药物利用评价的由来和发展251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定义和意义252
(一)定义252
(二)性质252
(三)药物利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253
三、药物利用评价的方法254
(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54
(二)回顾性、现时性、前瞻性评价254
(三)药物消耗量的统计分析254
四、药物利用评价的步骤255
(一)成立药物利用评价委员会255
(二)确定评价的范围255
(三)建立评价质量标准255
(四)收集资料255
(五)评价结果255
(六)改进用药方式256
(七)进行药物利用的再评价256
第十章 药物经济学评价257
第一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指标及内容257
一、药物经济学的概念257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指标257
(一)成本257
(二)产出258
三、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内容258
(一)成本分析258
(二)药物治疗方案评价258
(三)新药研发项目的评价258
(四)医疗保险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258
四、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实际应用259
(一)选择合适防治方案,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259
(二)评价新药开发费用,提高研制水平259
(三)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水平260
(四)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60
第二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基本方法261
一、最小成本分析方法261
(一)方法261
(二)适用范围261
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262
(一)方法262
(二)适用范围265
三、成本-效果分析方法265
(一)方法265
(二)适用范围268
四、成本-效用分析方法268
(一)方法268
(二)适用范围269
第三节 药物经济学中成本和产出的测算270
一、成本的种类与测算270
(一)成本的种类270
(二)成本的计量271
二、产出的测算273
(一)效益的测算273
(二)效果指标274
(三)效用的度量274
第四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方案设计与基本步骤276
一、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276
(一)确定研究目的276
(二)明确研究对象276
(三)选择样本276
(四)考虑分析方法276
(五)确定观察指标276
(六)设立适当的对照276
(七)确定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277
(八)考虑统计分析基本方法277
(九)明确研究进度和经费预算277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步骤277
(一)确定药物经济学问题,分析研究前景277
(二)确立观察问题的角度277
(三)区分和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277
(四)选择适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278
(五)鉴别、计量成本278
(六)鉴别结果278
(七)确定贴现率,计算贴现值278
(八)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最佳方案278
(九)区分不确定因素并进行敏感度分析279
(十)陈述结果279
第五节 药物经济学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评价279
一、标题279
二、摘要279
三、前言279
四、文献综述280
五、研究方法280
(一)分析方法的选择280
(二)经济学变量280
(三)研究对象280
(四)研究工具280
(五)设计280
(六)假设和限制280
(七)分析281
六、结果281
七、敏感度分析281
八、贴现计算281
九、讨论和结论281
十、总体要求281
第六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实例281
一、3种治疗方案后粒细胞减少症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281
(一)研究目的281
(二)病例人数的估算与病例选择282
(三)药物及治疗方案283
(四)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与疾病的疗效评价283
(五)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药物治疗成本的计算283
(六)成本-效果分析283
(七)敏感度分析284
(八)讨论284
二、推行b型流感杆菌疫苗免疫的成本-效益分析284
(一)成本与效益的测量方法285
(二)研究结果285
三、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的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286
(一)研究目的286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286
(三)效用估算286
(四)成本估算287
(五)成本-效用分析288
(六)成本-效益分析288
(七)讨论289
第十一章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291
第一节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基本概念291
一、概念291
二、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必要性291
三、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目的292
第二节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主要内容292
第三节 上市后药品再评价的实施方式292
第四节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技术方法293
一、评价研究的内容与步骤293
二、再评价结果的管理294
第五节 中药上市后的再评价294
一、如何认识中药和中药再评价294
二、中药再评价的意义295
三、中药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296
第十二章 中药临床药学298
第一节 概述298
一、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298
二、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内容298
三、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299
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方向及展望300
第二节 中药合理用药301
一、复方配伍相互作用301
二、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303
(一)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概论303
(二)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的临床表现304
(三)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机理305
(四)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药效学307
三、中成药合理用药308
四、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监测309
(一)概述309
(二)临床表现分类309
(三)产生原因309
(四)防治原则及措施310
第三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310
一、血药浓度法310
二、生物效应法312
(一)药理效应法312
(二)药物累积法313
(三)LD50补量法313
三、微生物法314
四、其他中药药动学新方法、新理论314
(一)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314
(二)生理药动学模型315
(三)中药胃肠道药动学315
五、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实践315
六、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与中医药理论的关系316
(一)复方药动学与中医“证”的关系316
(二)复方药动学与中医药配伍的关系317
七、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317
(一)中药复方组成的复杂性317
(二)复方中有效(指标)成分含量低,难以检测317
(三)处方环境不确定,药动学研究难具规律性317
八、展望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