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煤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煤岩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1599749.jpg)
- 韩德馨等著 著
- 出版社: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04482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599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6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煤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地史上聚煤模式的演变与煤岩形成的历史背景8
第一节 早古生代以菌藻类为主的浅海相聚煤模式9
第二节 晚古生代以蕨类植物为主的滨海过渡相聚煤模式11
一 泥盆纪11
二 石炭、二叠纪13
第三节 中生代以裸子植物为主的大、中型内陆湖泊、河流相聚煤模式15
第四节 新生代以被子植物为主的中、小型内陆湖泊沼泽相聚煤模式17
一 第三纪17
二 第四纪18
第五节 聚煤模式的演化20
一 聚煤作用与古地理及古气候的关系20
二 聚煤模式演化与古植物演化的关系20
三 聚煤区的分布与构造运动的关系20
四 中国主要聚煤期21
五 腐植煤的成因类型23
六 煤化作用与煤成烃23
七 煤层甲烷23
一 国际硬煤的显微组分分类26
第一节 煤的显微组成26
第二章 煤岩学基础26
(一)镜质组28
(二)壳质组31
(三)惰质组37
二 中国烟煤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1988年)41
三 原苏联热姆丘日尼柯夫和金兹堡的显微组分分类46
四 美国分类中的假镜质组48
五 褐煤的显微组分分类48
(一)腐植组49
(二)稳定组52
(三)惰质组55
六 显微组分的化学性质58
第二节 煤的显微煤岩类型62
一 国际煤岩学委员会(ICCP)的显微煤岩类型分类62
二 以研究成因为主的分类65
第三节 煤中矿物质67
一 煤中矿物质的分类68
二 煤中各类矿物69
第四节 煤的宏观组成78
一 煤岩成分79
二 烟煤的宏观煤岩类型80
三 褐煤的岩石类型81
第五节 煤的结构和构造83
一 煤的宏观结构和构造83
二 煤的显微结构和构造83
三 构造煤的煤岩特征84
第六节 煤的物理性质86
一 光泽86
三 煤的显微硬度87
二 颜色和粉色87
四 煤的显微脆度89
五 煤的耐磨硬度89
六 煤的密度和孔隙性89
七 显微组分的反射率93
第三章 中国主要聚煤期煤的煤岩特征98
第一节 早古生代煤的煤岩特征98
第二节 晚古生代煤的煤岩特征100
一 泥盆纪煤的煤岩特征101
二 早石炭世煤的煤岩特征101
(一)宏观煤岩类型及其物理性质104
三 北方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煤的煤岩特征104
(二)显微组分性质及含量变化特点106
四 华南早二叠世煤的煤岩特征123
五 华南晚二叠世煤的煤岩特征126
(一)晚二叠世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及物理性质126
(二)晚二叠世煤的显微煤岩特征128
第三节 中生代煤的煤岩特征137
一 晚三叠世煤的煤岩特征137
(一)华南东部地区137
(二)华南西部地区138
二 早--中侏罗世煤的煤岩特征140
(一)华北聚煤区141
(二)西北聚煤区146
三 东北及内蒙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煤的煤岩特征149
(一)大兴安岭以南烟煤区150
(二)大兴安岭以北褐煤区151
第四节 新生代煤的煤岩特征154
一 早第三纪煤的煤岩特征155
二 晚第三纪煤的煤岩特征157
一 主要聚煤期煤的成因类型变化161
二 煤中显微组成和含量变化161
第五节 中国主要聚煤期煤岩特征总结161
三 煤中显微组分类型及性质变化165
四 主要聚煤期煤中灰分和全硫含量的变化165
五 聚煤环境的演化对煤岩性质的影响168
第四章 中国特殊煤种的煤岩研究169
第一节 残植煤169
一 角质残植煤170
二 树皮残植煤171
三 孢子残植煤172
四 树脂残植煤173
五 残植化作用与残植煤的形成174
第二节 腐泥煤175
一 腐泥煤的显微组分175
(一)藻类体175
(二)壳质组177
(三)镜质组179
(四)惰质组181
(五)矿物181
(一)显微煤岩类型划分182
二 腐泥煤的显微煤岩类型182
(二)主要显微煤岩类型特征184
三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184
(一)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特征184
(二)腐泥煤的煤化作用机理189
(三)腐泥煤的煤化程度指标及煤化阶段初步划分190
第三节 其它特殊煤种191
一 泥炭藓煤191
二 苏桥残植煤192
三 华北石炭纪“角质煤”193
四 琥珀煤194
五 煤精194
六 宁夏“太西煤”195
七 天祝煤195
八 黄陵烛煤196
第五章 中国泥炭、低煤级煤、烟煤及高煤级煤的特征及演变197
第一节 中国泥炭的物质组成及早期煤化作用197
一 中国泥炭的岩石学特征198
(一)泥炭类型及主要物理性质198
(二)泥炭的显微岩石学特征198
(一)灰分及微量元素组成202
二 中国泥炭的地球化学特征202
(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204
三 中国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作用206
(一)早期煤化作用的阶段性206
(二)早期煤化作用的实质207
第二节 中国低煤级煤的煤岩和煤质特征208
一 低煤级煤的煤岩特征208
(一)褐煤的煤岩特征208
二 低煤级煤的煤质特征211
(一)褐煤的主要煤质特征211
(三)不粘煤的煤岩特征211
(四)弱粘煤的煤岩特征211
(二)长焰煤的煤岩特征211
(二)长焰煤的煤质特征213
(三)不粘煤的煤质特征214
(四)弱粘煤的煤质特征214
三 低煤级煤的透光率及腐植酸和苯萃取物产率214
第三节 烟煤的跃变与煤变质作用类型217
一 烟煤的跃变217
(二)岩浆热变质作用219
(一)深成变质作用219
二 煤变质作用类型及特点219
(三)接触变质作用220
(四)热液变质作用221
(五)燃烧变质作用221
(六)构造动力变质作用222
三 煤变质作用研究的思考222
第四节 中国高煤级煤的岩石学特征223
(二)主要高煤级煤产区的地质背景224
(一)原有显微组分224
二 高煤级煤显微组分成因224
(一)研究历史及现状224
一 概况224
(二)新生显微组分228
三 高煤级煤的演化229
(一)高煤级煤演化的阶跃性229
(二)高煤级煤演化的阶段性235
(三)高煤级煤演化的机理235
四 高煤级煤显微组分的划分与命名237
第六章 中国煤的地球化学研究240
第一节 中国煤中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240
(一)煤中伴生元素的时代分布241
一 中国煤中伴生元素的分配和分布特征241
(二)煤中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242
(三)煤中伴生元素在煤层间的分配242
(四)煤中伴生元素在煤层中的分布243
二 煤中伴生元素的聚集机理244
(一)煤中伴生元素的成因和分布244
(二)煤中伴生元素与煤岩组分的关系245
(三)煤中伴生元素与煤化程度的关系246
三 中国煤中伴生元素的分散与富集作用246
(一)煤中伴生元素的来源246
(二)煤中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247
(三)煤中伴生元素的分散和富集作用248
四 煤中伴生元素对环境的影响249
(一)煤中有害元素对水体的污染249
(二)煤中有害元素对大气的污染250
五 研究煤及含煤岩系中伴生元素的意义252
第二节 中国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253
一 不同煤阶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254
二 煤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256
三 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258
四 煤成气的地球化学特征259
五 煤成烃潜力及其评价261
六 煤成烃类物质的储运特点263
七 中国聚煤盆地煤成烃勘探前景分析263
第七章 中国油页岩的研究266
第一节 中国油页岩的分布266
第二节 油页岩的形成及性质267
一 油页岩的物理性质267
二 油页岩的化学性质267
(一)油页岩的灰分产率和灰成分267
(二)油页岩的化学元素成分270
(三)油页岩的焦油产率和发热量271
第三节 油页岩的岩石学研究271
一 有机组分271
(一)藻类组271
(二)动物残体组273
(三)类脂组273
(国)沥青质组273
(五)镜质组273
(六)惰质组273
二 黄县海陆交互相油页岩特征274
一 抚顺陆相油页岩特征274
二 矿物274
第四节 抚顺、黄县油页岩的特征274
第八章 煤岩学研究方法276
第一节 煤岩取样277
一 煤岩样种类277
二 取样要求279
第二节 样品制备279
一 常规煤岩片样279
二 煤岩显微组分的分离283
一 煤的宏观研究286
第三节 煤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86
二 煤的微观研究288
(一)煤岩(岩相)分析用显微镜288
(二)显微组分的观察描述289
(三)煤的显微组分定量统计291
(四)显微煤岩类型测定293
(五)显微煤岩组分组、显微类型联合测定方法296
(六)煤的显微硬度测定298
(七)煤的浸蚀法300
(八)有机显微组分的染色方法301
第四节 显微镜光度术303
一 显微镜光度计的结构303
二 透射测量306
三 反射测量307
(一)镜质组反射率及其测定307
(二)反射率及显微组分组的自动测试311
(三)反射率谱312
(四)色敏与色散指数312
(一)煤与源岩有机成分的荧光机理315
四 荧光测量315
(五)漫反射测量315
(二)单色荧光强度测量316
(三)荧光变化测量317
(四)荧光光谱测量318
(五)荧光光谱参数319
(六)其它荧光光谱测量321
第五节 煤岩学的现代研究方法322
一 微束分析322
(一)扫描电子显微镜324
(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327
(三)透射电子显微镜329
(四)离子探针331
(五)激光微探针质谱仪332
(六)激光显微光谱仪333
二 谱学研究334
(一)红外光谱分析334
(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336
(三)核磁共振波谱分析337
(四)X射线衍射分析340
(五)差热分析与热重分析344
三 其它有关仪器分析方法345
(一)图像分析345
(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346
(三)化学成分分析法346
第九章 煤岩学在地质及煤炭加工利用领域中的应用349
第一节 中国煤的分类349
一 煤的成因--工业分类349
二 煤的工业分类352
三 中国煤炭分类中各类煤的基本特征及其用途353
一 煤相分析中的应用355
第二节 煤岩学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应用355
(一)煤相分析标志356
(二)中国各聚煤时代煤层的煤相研究359
二 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362
第三节 煤岩学在煤核及聚煤古植物研究中的应用371
一 中国煤核的产地和层位371
二 煤核的地质特征371
三 煤核的矿物和化学成分373
四 煤核中的生物373
五 煤核的成因375
第四节 中国高硫煤的物质组成及成因376
一 中国煤中硫的分布规律376
二 中国的高硫煤381
(一)华北太原组高硫煤381
(二)华南晚二叠世高硫煤383
第五节 突出煤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391
一 突出煤的宏观煤岩特征392
二 突出煤的显微煤岩特征392
(一)非突出煤的超微结构特征398
(二)突出煤的超微结构特征398
三 突出煤的超微结构398
第六节 煤岩学在煤炭加工利用工业中的应用399
一 在选煤工业中的应用399
(一)影响煤的可选性成因因素400
(二)评价煤可选性的煤岩学方法402
二 在焦化工业中的应用408
(一)焦化过程中煤岩组分的变化408
(二)煤岩配煤原理及几种配煤方案410
(三)应用煤岩学方法研究焦炭的性质417
(一)加氢液化用煤的煤岩学研究419
三 在加氢液化和燃烧用煤中的应用419
(二)煤岩学在燃烧用煤方面的应用421
第十章 有机岩石学及其在油、气地质中的应用424
第一节 国际上源岩分散有机质分类现状与有机质类型划分425
第二节 中国烃源岩与干酪根有机组分的划分437
第三节 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评价法451
第十一章 中国重要煤田(煤产地)煤岩研究462
第一节 晚古生代煤田462
一 河北兴隆煤田煤岩特征462
二 山西太原西山煤田煤岩特征468
三 山西宁武煤田朔南矿区煤岩特征476
四 河南焦作煤田煤岩特征483
五 河南平顶山煤田煤岩特征490
六 江苏徐州煤田煤岩特征498
七 安徽淮南煤田煤岩特征507
八 湖北东南地区梁山煤系煤岩特征514
九 福建龙永矿区煤岩特征517
十 浙江长广煤田煤岩特征523
十一 广西红茂煤田煤岩特征529
一 甘肃靖远煤田煤岩特征534
第二节 中生代煤田534
二 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煤岩特征538
三 霍林河煤田煤岩特征545
四 黑龙江省部分中生代煤的煤岩特征549
第三节 新生代煤田557
一 辽宁抚顺煤田煤岩特征557
二 山东黄县煤田煤岩特征562
三 云南东部第三纪煤的煤岩特征574
四 台湾第三纪煤的煤岩特征580
五 西藏自治区煤岩、煤质特征587
参考文献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