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被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被生态学
  • 宋永昌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2640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73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6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被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植被生态学的概念1

1.2 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内容4

1.3 植被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回顾6

1.3.1 萌芽阶段6

1.3.2 奠基阶段7

1.3.3 成长阶段8

1.3.4 发展分化阶段10

1.3.5 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阶段13

1.4 植被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15

1.5 当前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动向18

1.5.1 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研究18

1.5.2 群落内植物间,植物与动物间,植物、动物与微生物间相互关系的研究19

1.5.3 格局与过程的研究19

1.5.6 全球变化的植被生态学研究20

1.5.5 植被动态的研究20

1.5.4 植被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的研究20

1.5.7 应用植被生态学的研究21

第二章 植物群落的学说22

2.1 植物群落的概念22

2.2 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25

2.3 植物群落的识别27

2.4 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论28

2.4.1 “植物群落”的不同假说28

2.4.2 植被“间断性”和“连续性”的争论30

2.4.3 关于“植物群落”一词具体性和抽象性的不同见解34

第三章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35

3.1 确定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方法35

3.1.1 群落的最小面积的确定35

3.1.2 最小面积概念的述评37

3.2 组成群落种的数量特征39

3.2.1 多度和密度39

3.2.2 盖度和多盖度综合级40

3.2.3 高度和深度42

3.2.4 重量和体积42

3.2.5 同化面积和吸收面积42

3.2.6 频度43

3.2.7 重要值45

3.3 种的饱和度和物种多样性46

3.3.1 种的饱和度47

3.3.2 物种多样性47

3.4种类组成的区系统54

3.5 种类组成的区系成分分析57

3.5.1 组成群落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57

3.5.2 发生成分分析60

3.5.3 历史成分分析60

第四章 植物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62

4.1 种间相互关系类型62

4.1.1竞争63

4.1.2 偏害共生70

4.1.3 寄生71

4.1.4 偏利共生73

4.1.5 原始合作73

4.1.6 互利共生74

4.2 种间联结和相关76

4.2.1 种间联结测定77

4.2.2 种间相关的测定81

4.3 生态位84

4.3.1 生态位概念84

4.3.2 生态位的测位86

第五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90

5.1 群落结构组分的识别与表达91

5.1.1 叶的特征91

5.1.2 花的特征95

5.1.4 茎干特征96

5.1.3 果实及种予的特征96

5.1.5 根的特征98

5.1.6 植物的生长型与生活型99

5.1.7 群落结构组分的表达116

5.2 群落结构的分析与表达116

5.2.1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116

5.2.2 群落的水平结构127

5.3 层片与小群落138

5.3.1 层片138

5.3.2 小群落140

5.4 植物群落的时间结构141

第六章 植物群落与环境142

6.1 环境的概念142

6.2 植物群落与气候143

6.2.1 气候与植被分布144

6.2.2 群落对气候的影响156

6.3.1 土壤的化学性与植物群落171

6.3 植物群落与土壤171

6.3.2 土壤的物理性与植物群落172

6.3.3 植物群落与土壤发育173

6.4 植物群落与地形173

6.4.1 海拔高度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73

6.4.2 坡向和坡度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74

6.4.3 山脉与河谷走向对群落的影响175

6.4.4 小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76

6.4.5 植物群落对地形的影响176

6.5 植物群落与其他生物176

6.5.1 植物群落与动物176

6.5.2 植物群落与微生物178

6.5.3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179

6.6 植物群落与人类180

6.7 生态种组182

6.7.2 生态种组的确定183

6.7.1 生态种组的概念183

6.7.3 生态种组与群落划分190

6.7.4 生态种组谱192

第七章 植物群落的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195

7.1 有关群落生产力的几个概念195

7.2 群落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197

7.2.1 测量输入的方法197

7.2.2 测量输出的方法198

7.3 构成群落生产力的基础203

7.3.1 净同化率与产量203

7.3.2 叶面积指数与产量204

7.3.3 生长期限与产量204

7.3.4 叶面积延续期与产量206

7.4 群落的生产力、生物量积累和能量转化206

7.4.1 群落生产力系数206

7.4.2 群落生物量积累率207

7.4.3 植被的能量转化率209

7.5 植被生产力的模型211

7.5.1 Kira模型212

7.5.2 Miami模型212

7.5.3 Thornthwait纪念模型217

7.5.4 Chikugo模型217

7.6 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生产力219

7.6.1 全球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及生产力219

7.6.2 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生产力223

7.7 群少物质循环的概念224

7.7.1 碳循环225

7.7.2 氮循环228

7.7.3 其他生物必要元素的循环232

第八章 植被的动态241

8.1 群落的物候节律241

8.2 群落的波动249

8.3 群落的演替250

8.3.1 群落演替类型251

8.3.2 稳定性与顶极群落259

8.3.3 群落演替的理论261

8.3.4 演替的机制266

8.3.5 演替模型271

8.3.6 演替的研究方法279

8.4 植被的历史282

8.4.1 植被演化282

8.4.2 植被历史的研究方法289

8.5 新生代以来中国的植被历史289

第九章 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297

9.1 对植被分类的认识297

9.2 植被分类的依据298

9.3 外貌的或生态-外貌的植被分类298

9.4 结构的植被分类306

9.5 动态的植被分类309

9.6 优势度的植被分类310

9.7 区系特证的植被分类312

9.8 植被的数量分类312

9.8.1 等级聚合分类313

9.8.2 等级分划分类318

9.8.3 分类结果的图形表示321

第十章 植物区系特征的植被分类系统323

10.1 一般概念323

10.2 群落的综合特征325

10.2.1 存在度和恒有度326

10.2.2 确限度327

10.2.3 物种的重要性衡量328

10.2.4 均一性和同一性328

10.3 样地记录的综合和群落表的制作329

10.4 群落分类单位的确定340

10.5.1 群丛以上的高级单位341

10.5 法瑞学派群落分类的各级单位341

10.6 群落分类单位的命名343

10.5.2 群丛以下的低级单位343

附:日本植被的植物社会学分类系统345

第十一章 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353

11.1 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353

11.2 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和单位355

11.3 中国植被分类单位的命名358

11.4 中国植被类型概述360

11.4.1 森林363

11.4.2 灌丛396

11.4.3 草本植被402

11.4.4 荒漠及其他稀疏植被411

11.4.5 沼泽及水生植被417

11.5 栽培植被的分类420

12.1 排序的基本概念423

第十二章 植被的排序423

12.2 直接排序424

12.2.1 直接测定环境因子的排序424

12.2.2 直接梯度分析428

12.2.3 群落——环境梯度432

12.3 间接排序434

12.3.1 极点排序435

12.3.2 主分量分析442

12.3.3 对应分析448

第十三章 植被的分布与分区458

13.1 群落复合体458

13.1.1 群落复合体的概念和类型458

13.1.2 群落复合体的研究途径460

13.1.3 群落复合体研究的取样与样地记录整理461

13.1.4 复合群落的分类463

13.2.1 群落分布区469

13.2 群落分布469

13.2.2 替代群落470

13.3 大范围植被地理分析470

13.3.1 植被的水平地带分布473

13.3.2 植被的垂直带分布480

13.4 植被分区487

13.4.1 植被分区的原则与依据487

13.4.2 植被分区单位和系统488

13.5 中国植被分区概述497

13.5.1 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域501

13.5.2 中国西部草原荒漠区域509

13.5.3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512

第十四章 植被制图516

14.1 植被制图的目的516

14.2.1 按性质和内容划分的植被图种类517

14.2 植被图的种类517

14.2.2 按图的比例尺划分的植被图种类527

14.3 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529

14.4 制图方法与步骤529

14.4.1 现状植被图制图方法与步骤529

14.4.2 潜在植被图制图方法与步骤533

14.4.3 生境制图方法与步骤534

14.4.4 生长气候图的绘制方法与步骤535

14.5 遥感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537

14.5.1 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538

14.5.2 植被遥感制图540

14.6 计算机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543

14.7 植被图的应用547

第十五章 植被的野外调查与样地资料整理549

15.1 植被研究中的取样549

15.1.1 取样的一般原则549

15.1.2 植被调查的取样单位550

15.1.3 取样方法的设计551

15.2 典型样地记录法555

15.2.1 典型样地记录法的样地设置555

15.2.2 典型样地记录法的样地记录557

15.3 标准样方法563

15.3.1 标准样方法的样方设置563

15.3.2 标准样方法的样方记录567

15.3.3 常绿阔叶林研究中的标准样方调查569

15.4 距离测定法573

15.4.1 距离测定法的野外工作574

15.4.2 距离测定法的数据整理577

15.4.3 距离测定法的取样点数量问题579

15.4.4 距离测定法调查中灌木和草本层的取样问题579

15.5 样地资料的整理580

第十六章 植被生态学的应用589

16.1 植被的指示作用589

16.1.1 植被对土壤的指示作用590

16.1.3 植被对水文地质的指示作用591

16.1.2 植被对气候的指示作用591

16.1.4 植被对地质和矿产的指示作用594

16.2 植被生态学与生态环境建设598

16.2.1 受损的、退化的植被的恢复598

16.2.2 植被与水土保持600

16.3 植被生态学与自然保护601

16.3.1 植被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01

16.3.2 植被与自然保护区建设602

16.4 植被生态学与景观规划603

16.5 植被生态学与大农业604

16.5.1 植被生态学与林业604

16.5.2 植被生态学与农业606

16.5.3 植被生态学与妆业607

16.5.4 植被生态学与渔业608

参考文献609

索引6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