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疆伊犁谷地地质灾害成因及评价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疆伊犁谷地地质灾害成因及评价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1326836.jpg)
- 弓小平,王正刚,马宏兵,王建设,何鹏辉,李潇,林斌,谢巍然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10592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34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145页
- 主题词:谷-地质灾害-成因-研究-伊犁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疆伊犁谷地地质灾害成因及评价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1
1.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1
1.1.2 研究区经济地理条件3
1.2 研究程度及以往工作程度3
1.2.1 区域地质研究程度3
1.2.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3
1.2.3 地质灾害研究程度4
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6
2.1 地形地貌6
2.2 气象、水文及土壤植被10
2.2.1 气象10
2.2.2 水文15
2.2.3 土壤植被18
2.3 地层岩性20
2.3.1 地层20
2.3.2 前第四纪地层21
2.3.3 第四纪地层22
2.3.4 黄土22
2.3.5 侵入岩24
2.4 构造与新构造运动24
2.4.1 构造24
2.4.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26
2.5 水文地质条件28
2.5.1 基岩山区28
2.5.2 平原区29
2.6 工程地质条件29
2.6.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29
2.7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32
2.7.1 山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33
2.7.2 平原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33
第3章 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35
3.1 地质灾害类型35
3.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36
3.2.1 滑坡的发育特征36
3.2.2 崩塌的发育特征41
3.2.3 泥石流的发育特征45
3.2.4 地面塌陷发育特征48
3.2.5 地裂缝发育特征50
3.3 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50
3.3.1 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50
3.3.2 破坏公路,威胁交通安全51
3.3.3 破坏水利工程,冲毁农田52
3.3.4 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52
3.3.5 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52
3.4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53
3.4.1 地质灾害的成灾时间规律53
3.4.2 地质灾害的成灾空间规律54
第4章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58
4.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58
4.1.1 地形地貌对滑坡(潜在滑坡)的影响58
4.1.2 地形地貌对崩塌(潜在崩塌)的影响61
4.1.3 地形地貌对泥石流的影响62
4.2 地层岩性、岩土体与地质灾害64
4.2.1 地层岩性与地质灾害64
4.2.2 岩土体与地质灾害67
4.3 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72
4.3.1 构造及新构造运动72
4.3.2 地震75
4.4 水与地质灾害75
4.4.1 降水(降雨及融雪水)75
4.4.2 地表水76
4.4.3 地下水77
4.5 植被与地质灾害79
4.6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79
第5章 典型黄土滑坡灾害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83
5.1 滑坡勘查分布及特征83
5.2 地质环境条件86
5.2.1 地形地貌86
5.2.2 地层岩性87
5.2.3 工程地质条件90
5.2.4 水文地质条件91
5.2.5 人类工程活动94
5.3 滑坡发育特征96
5.4 滑坡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101
5.4.1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101
5.4.2 黄土滑坡形成机制102
5.4.3 影响因素102
5.5 滑坡潜在危害103
5.6 滑坡稳定性评价105
5.6.1 定性评价105
5.6.2 定量评价105
5.7 滑坡危险性评价109
5.7.1 现状评价109
5.7.2 预测评价110
5.8 滑坡防治措施111
5.9 典型滑坡灾害发育特征、形成机理及稳定性评价112
5.9.1 则克台镇则克台沟加朗普特滑坡112
5.9.2 巩留县莫乎尔乡莫乎尔沟滑坡115
第6章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危险性分区及评价118
6.1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原则与方法118
6.1.1 分区目的及原则118
6.1.2 易发程度判别方法119
6.2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120
6.2.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20
6.2.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20
6.2.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22
6.2.4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122
6.3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与方法122
6.3.1 分区原则122
6.3.2 评价方法123
6.3.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124
6.4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124
6.4.1 地质灾害高危险区(A)124
6.4.2 地质灾害中危险区(B)130
6.4.3 地质灾害低危险区(C)130
第7章 结论及建议131
7.1 结论131
7.2 建议132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