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吕乃基,刘郎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0235214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论1
第一篇 自然观7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7
第一节 演化至今的自然界7
一、三大物质体系7
二、五种运动形式9
第二节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13
一、系统及其种类13
二、结构与要素14
三、功能16
四、环境20
第三节 物质联系的层次方式21
一、层次22
二、层次间的关系24
三、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28
第二章 自然界的演化方式33
第一节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33
一、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生成33
二、恒星演变与核素生成35
三、地球演变与生命起源37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39
一、螺旋式推进的演化过程39
二、螺旋式演化的基本特点42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机制46
一、自然界演化的机制47
二、自然界演化的动力51
第四节 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54
一、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54
二、本体论与认识论启示57
第三章 开放的自然观61
第一节 古代天人合一的辩证自然观61
一 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62
二 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66
第二节 近代天人分离的机械自然观69
一 近代自然观的形成69
二 近代机械自然观72
三 近代天人分离的自然观75
第三节 现代天人合一的辩证自然观77
一、现代自然观的形成78
二、辩证的复归81
第四节 开放的自然观86
一、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自然观前进86
二、天人合一的超越92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95
第四章 科学认识方法95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程序96
一、提出问题96
二、选择课题102
三、探索答案106
第二节 经验认识方法111
一、科学观察111
二、科学实验119
第三节 理性思维方法128
一、数学方法128
二、逻辑方法135
第四节 从假说到理论141
一、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42
二、假说的形成过程与基本原则146
三、假说向理论的转化149
第五章 工程技术方法153
第一节 工程技术方法的哲学精神153
一、实践性——工程技术方法的哲学灵魂153
二、创造性——工程技术方法的生命157
三、效益性——工程技术方法的目的162
第二节 工程技术方法中辩证思维的作用167
一、技术原理构思法与辩证思维的导向性167
二、技术发明法与辩证思维的能动性170
三、技术转移法与辩证思维的协调性172
第三节 工程技术方法与主体的创造性178
一、工程设计的前提——主体意识178
二、工程技术的创造源泉——主体精神180
三、工程技术的优化——主体的自适应184
第六章 系统科学方法189
第一节 系统论方法190
一、系统方法的基本特征190
二、应用系统方法的原则和步骤198
三、系统方法的作用201
第二节 控制论方法202
一、控制论方法的基本内容202
二、应用控制论方法的原则和步骤207
三、控制论方法的作用208
第三节 信息论方法209
一、信息方法的基本特征209
二、应用信息方法的原则和步骤211
三、信息方法的作用213
第四节 系统科学的发展216
一、耗散结构理论方法216
二、协同学方法219
三、超循环方法220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224
第七章 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22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及其特点224
一、科学的本质属性及特点224
二、技术的本质属性及特点226
三、科学与技术的同一与差异228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30
一、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形成230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33
三、研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意义237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因素238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238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244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245
第四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特点248
一、整体化趋势248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日趋强烈249
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250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数学化趋势251
第八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253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253
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作用253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61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的相互作用269
一、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269
二、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的影响277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286
一、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86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价值观念更新292
第九章 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01
第一节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障碍301
一、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现象301
二、产生不协调现象的原因304
第二节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308
一、协调发展的必然性308
二、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312
三、实现协调发展的途径及条件313
四、在协调与不协调的矛盾运动中前进316
思考题318
参考文献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