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针灸推拿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针灸推拿学
  • 山东省卫生厅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313104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针灸推拿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络腧穴概述1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1

一、十二经脉1

上篇 针灸推拿学基础1

二、奇经八脉3

三、十二经别6

四、十二经筋6

五、十二皮部6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7

六、十五络脉7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8

第三节 经络的临床应用9

一、说明病理变化9

二、指导辨证归经10

三、指导针灸治疗10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10

一、体穴系统11

二、部位腧穴系统12

第五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12

一、分经主治规律14

第六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14

二、分部主治规律16

第七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18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18

二、体表标志法20

三、手指比量法20

四、简便取穴法21

第八节 十四经腧穴与经外奇穴22

一、手太阴肺经22

二、手阳明大肠经25

三、足阳明胃经28

四、足太阴脾经34

五、手少阴心经37

六、手太阳小肠经40

七、足太阳膀胱经43

八、足少阴肾经52

九、手厥阴心包经55

十、手少阳三焦经58

十一、足少阳胆经61

十二、足厥阴肝经67

十三、任脉70

十四、督脉73

十五、常用奇穴78

第九节 标准耳穴86

一、耳郭表面解剖名词86

二、耳穴分布88

三、耳郭分区88

四、常用耳穴定位与主治92

第十节 标准头针穴线区103

一、进针法107

第一节 毫针刺法107

第二章 刺灸法107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110

三、行针与得气112

四、针刺补泻117

五、留针与出针119

六、针刺注意事项120

七、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121

第二节 灸法125

一、常用灸法及其操作126

二、灸法的作用及其适应证131

三、灸法施灸的注意事项132

第三节 拔罐法133

一、火罐的种类133

二、操作方法134

三、拔罐法的应用138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139

五、起罐方法及注意事项140

第四节 三棱针140

一、操作方法141

第五节 皮肤针143

三、注意事项143

二、适应范围143

一、操作方法144

二、适应范围146

三、注意事项146

第六节 电针146

一、操作方法147

二、适应范围147

三、注意事项148

第七节 穴位注射法148

四、注意事项149

三、适应证149

一、常用药物149

二、操作方法149

第八节 耳针疗法150

一、操作方法150

二、适应证152

三、注意事项152

第九节 头针疗法152

一、操作方法153

二、适应范围153

三、注意事项153

一、介质的种类155

第三章 推拿概述155

第一节 推拿的介质155

二、介质的作用156

第二节 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56

一、推拿的适应证156

二、推拿的禁忌证156

第三节 成人推拿手法157

一、摆动类手法157

二、摩擦类手法159

三、挤压类手法164

四、振动类手法167

五、叩击类手法169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171

第四节 小儿推拿178

一、常用手法178

二、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180

下篇 针灸推拿临床治疗193

第一章 内科病证治疗193

第一节 感冒193

第二节 咳嗽195

第三节 哮喘197

第四节 呃逆199

第五节 呕吐200

第六节 胃脘痛203

第七节 腹痛204

第八节 痢疾206

第九节 泄泻208

第十节 便秘210

第十一节 癃闭211

第十二节 中风213

第十三节 眩晕216

第十四节 晕厥218

第十五节 心悸219

第十六节 失眠221

第十七节 头痛224

第十八节 面痛226

第十九节 面瘫227

第二十节 胁痛228

第二十一节 腰腿痛230

第二十二节 痹证231

第二十三节 痿证233

第二章 妇、儿科病证治疗235

第一节 痛经235

第二节 月经不调237

第三节 经闭239

第四节 带下病241

第五节 乳汁不下243

第六节 胎位不正244

第七节 小儿遗尿245

第八节 小儿腹泻246

第九节 小儿夜啼248

第十节 小儿惊风249

第三章 外科、骨伤科病证治疗251

第一节 风疹251

第二节 缠腰火丹251

第三节 痄腮253

第四节 乳痈253

第五节 腱鞘囊肿254

第六节 颈椎病256

第七节 落枕257

第八节 漏肩风258

第九节 肘劳260

第十节 扭伤261

第四章 五官科病证治疗263

第一节 耳鸣、耳聋263

第二节 鼻渊264

第三节 咽喉肿痛265

第四节 牙痛266

第五节 目赤肿痛267

第六节 麦粒肿268

第七节 近视2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