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文献集成 孟宪承集 第2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浙江文献集成 孟宪承集 第2卷
  • 周谷平,赵卫平,盛玲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7956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浙江文献集成 孟宪承集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教育社会学3

第一讲 导言3

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职能3

研究社会现象的学问是社会学4

教育社会学的产生5

第二讲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8

一、社会需要之适应8

学校课程代表社会经验8

课程要适应社会需要9

适应需要必根据社会调查9

乡村学校之注意点10

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2

二、社会进步之动力12

社会有进步吗?12

社会怎样能进步?13

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14

教育的两重使命15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6

三、教育势力之联络16

社会的分类16

各种社会均有教育的效力17

学校是联络各种教育势力之中心18

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19

第五讲 教育是社会的过程21

一、教学21

学习效能有赖于团体的刺激21

教授方法趋向于群化的精神22

第六 讲教育是社会的过程24

二、训育24

训育的理想和社会的理想相融合24

训育应积极的建设的而非消极的限制的25

训育应间接的而非直接的25

训育要用学生所能了解的最高方式26

新中华教育史30

编辑大意30

引论31

一、什么是教育31

二、教育是怎样起源的31

三、为什么要研究教育史32

上编 世界教育史34

第一章 希腊的教育34

一、概说34

二、斯巴达教育35

三、旧雅典教育36

四、新雅典教育36

五、希腊的大学39

第二章 罗马的教育41

一、概说41

二、罗马的学校42

三、罗马的教育家43

第三章 中古的教育44

一、概说44

二、宗教教育44

三、经院学派47

四、中古大学47

五、武士教育48

六、市民学校49

第四章 文艺复兴50

一、文艺复兴在欧洲文化上的意义50

二、人文主义的教育家52

三、人文主义的学校53

第五章 宗教改革55

一、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55

二、宗教改革的教育55

三、反宗教改革的教育57

第六章 近世科学的起原59

一、文艺复兴后科学的兴起59

二、天文物理和化学59

三、科学的方法61

第七章 17世纪的教育63

一、概说63

二、惟实主义63

三、训练主义65

四、宗教的教育家66

第八章 平民政治与工业革命68

一、18世纪欧洲的政治背景68

二、英国宪政的发展68

三、美国的建国69

四、法国的革命69

五、工业革命70

第九章 19世纪71

一、国家主义的勃兴71

二、平民政治运动的继起73

三、科学的进步73

四、工业的发达74

五、结论75

第十章 德国的教育77

一、18世纪普鲁士教育的设施77

二、耶拿的耻辱和普鲁士的复兴78

三、德国的学制79

第十一章 法国的教育81

一、革命者的理想和拿破仑的法令81

二、奇淑和佛黎的事业82

三、法国的学制83

第十二章 英国的教育84

一、自由制84

二、经济学者的教育论85

三、19世纪初的慈善教育85

四、1883年后的国会和教育86

五、英国的学制87

第十三章 美国的教育88

一、独立战争后教育的衰萎88

二、19世纪中的萌动88

三、教育运动的领袖90

四、美国的学制91

第十四章 日本的教育92

一、维新以前92

二、明治的初年93

三、教育令和各级学校令94

四、教育敕语95

五、日本的学制96

第十五章 卢梭与其他自然主义者97

一、卢梭97

二、泛爱派的教育者100

第十六章 裴斯泰洛齐102

一、传略102

二、氏的学说103

三、氏的影响105

第十七章 海巴脱107

一、传略107

二、氏的学说108

三、氏学说的继承者110

四、氏的影响111

第十八章 佛罗培尔112

一、传略112

二、氏的学说113

三、氏的影响115

第十九章 斯宾塞116

一、传略116

二、氏的学说117

三、氏的影响120

第二十章 杜威121

一、传略121

二、氏的学说122

三、氏的影响124

第二十一章 欧战后各国教育的改造127

一、德国127

二、法国129

三、英国130

四、美国131

五、日本132

第二十二章 教育的科学化134

一、儿童和教育的心理134

二、智力和学力的测量135

三、个性鉴别和教育136

四、个性适应的教学法137

总结139

上编参考书目140

下编 中国教育史141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鸟瞰141

第二章 上古的教育143

一、虞夏商(公历前2255—前1135)143

二、周(公历前1134—前723)144

三、春秋战国(公历前722—前247)146

四、秦(公历前246—前207)148

五、汉(公历前206—公历219)149

六、魏晋(公历220—420)152

第三章 最早的教育学说155

一、政教的合一155

二、政教的基础156

三、教学的方法156

第四章 周秦诸子159

一、诸子是谁159

二、道家160

三、儒家161

四、墨家162

五、法家163

六、名家164

七、阴阳家165

第五章 孔子孟子与荀子166

一、孔子的生平166

二、孔子的人生和政治理想167

三、孔子的教育学说168

四、孟子170

五、荀子172

第六章 墨子175

一、墨子的生平175

二、墨子的人生和政治理想175

三、墨子的思想方法和教育177

第七章 两汉的教育学说与学风179

一、董仲舒179

二、扬雄180

三、王充181

四、经师的生活和节操182

五、太学生的政治运动184

第八章 中古的教育187

一、南北朝(公历420—588)187

二、隋(公历589—617)188

三、唐(公历618—905)189

四、宋(公历960—1270)193

五、元(公历1271—1367)197

第九章 隋唐的儒家与佛家199

一、儒家199

二、佛家200

第十章 宋的理学诸儒204

一、周敦颐204

二、程颢程颐205

三、张载207

四、朱熹208

五、陆九渊210

第十一章 近世的教育212

一、明(公历1368—1643)212

二、清初至咸丰末(公历1644—1861)215

第十二章 明清的教育学说218

一、王守仁218

二、顾炎武221

三、黄宗羲222

四、王夫之223

五、颜元224

六、戴震226

第十三章 新教育的演进228

一、历史的回顾228

二、新教育运动开始的四十年(公历1862—1901)229

三、学堂章程颁行后的十年(公历1902—1911)234

四、民国学校系统公布后的十年(公历1912—1921)238

五、学校系统改革后的十年(公历1922—1931)241

六、教育的期望和效果245

第十四章 教育的平民化与科学化248

一、义务教育248

二、补习教育249

三、乡村教育250

四、职业教育251

五、新教学法的试验252

六、教育之科学的研究253

下编参考书目255

本书插图目录99

一、卢梭像99

二、裴斯泰洛齐像103

三、海巴脱像108

四、佛罗培尔像113

五、斯宾塞像117

六、杜威像122

民众教育259

第一章 教育与民众259

一、民众是谁259

二、民众有没有教育259

三、教育的民众化262

四、民众教育的意义与范围263

第二章 儿童教育265

一、小学校265

二、义务教育与童工266

三、幼稚园婴儿园托儿所267

第三章 青年教育269

一、中学校269

二、补习学校271

第四章 成人教育274

一、识字学校274

二、劳动教育协会275

三、劳动大学277

四、丹麦民众高等学校279

五、苏联成人学校280

六、塞特耳曼特281

七、图书馆283

八、博物馆284

九、世界成人教育协会285

第五章 中国民众教育的发展286

一、民国以前286

二、民国初期288

三、国民政府成立以后291

第六章 民众学校298

一、组织298

二、学级编制299

三、课程300

四、教材(字汇与课本)301

五、教学304

第七章 民众教育馆306

一、组织306

二、调查与设计307

三、实施要点309

第八章 民众教育实验区313

一、实验的意义313

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区314

三、中华职业教育社徐公桥黄墟乡村改进试验区317

四、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黄巷北夏实验区319

五、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试验县区321

第九章 心理问题324

一、贫穷与智慧324

二、年龄与学习326

三、学习的过程328

第十章 社会基础331

一、人生的活动331

二、教育的目标333

三、经济的基础334

后记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