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1022543.jpg)
- 刘宓庆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750013370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35页
- 文件大小:213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翻译理论-对比研究-中国、西方国家-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论翻译思想研究:从不要误会严复谈起1
1.1 翻译思想:翻译理论的最高层级2
1.2 翻译思想的基本特征3
1.2.1 高层级性4
1.2.2 能产性4
1.2.2.1 “产生”对策(strategy)4
1.2.2.2 “产生”技巧(techniques,craft)5
1.2.3 模糊性6
1.2.4 传承性6
1.2.5 迁延性7
1.3 研究翻译思想的重大意义9
1.3.1 有助于提高对翻译理论研究认识的整体水平9
1.3.2 有助于翻译思想在传统重构中的功能发挥9
1.3.3 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翻译实务的发展10
1.3.4 有助于发现问题、识别真伪、增强判断力,从而使我们能更有的放矢地克服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偏差11
1.4 中国当代翻译思想发展沿革19
1.5 中国当代翻译思想探讨26
第二章 论中国翻译传统32
2.1 文化战略考量32
2.2 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36
2.3 关注意义,兼及审美38
2.4 强调悟性、强化主体41
2.5 反思与重构44
2.5.1 关于文化战略考量44
2.5.2 关于“圆满调和”45
2.5.3 关于意义兼及审美46
2.5.4 关于主体问题48
第三章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必须体现中国价值54
3.1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应有的理论诉求和素质55
3.2 中国译论具有鲜明的地缘人文、地缘社会和地缘政治特征59
3.3 中国翻译思想植根于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65
3.4 中国翻译理论有其独特的发展渊源、取向和模式65
3.4.1 佛经翻译期65
3.4.2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期67
3.4.3 清末以学术翻译为主的综合翻译期68
3.4.4 20世纪上半期的综合翻译期69
3.4.5 20世纪下半期的综合翻译期70
3.5 中国语言文字自成体系79
3.5.1 中国翻译思想研究89
3.5.2 翻译的意义理论必须充分体现中国的价值诉求89
3.5.3 中国翻译“阅读—理解—表现”理论具有特定的理论诉求:RCT图式90
3.5.4 汉外互译审美理论93
3.5.5 汉外互译的对策理论95
3.5.6 译文操控理论97
3.5.7 审美效果理论(接受理论)98
第四章 翻译学呼唤新的传统观(一):翻译学与墨家思想102
4.1 中国传统文化远不止于孔孟儒家103
4.2 墨家学说不容忽视104
4.2.1 墨家重用、重经验、重身体力行104
4.2.2 墨家重知性思维、逻辑思维105
4.2.3 墨家重语言哲学探讨107
4.2.4 墨家重兼蓄包容111
4.2.5 墨家力扬艰苦自持、独立无畏的志气111
4.3 墨家思想的局限性113
4.4 译学倡导学习墨家的目的116
第五章 翻译学呼唤新的传统观(二):反思·超越·重构120
5.1 历史感不是对历史的“空洞的回忆”121
5.1.1 墨家提出的“以名举实”论123
5.1.2 儒家提出的“制名指实”及“约定俗成”论124
5.1.3 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论125
5.1.4 “文质之辨”与“文情之辨”127
5.1.5 儒家提出的“以意逆志”论130
5.2 对待传统:不是“颠覆”而是超越131
5.3 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的构建135
5.4 结语:新传统的应运而生是历史的必然138
第六章 论形式的功能观:“还形式以生命”141
6.1 翻译实践史反映了翻译形式观的演进史142
6.2 翻译学视角中的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关键在认知性(Cognitiveness)147
6.3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存在绝对规定性160
6.4 汉外互译的形式对策论:紧紧把握汉语的形式表现力171
6.5 结语:形式生命的再现180
第七章 西方当代译论的三个源头184
7.1 古典主义(Classicism或Classicalism)186
7.1.1 重对应,尤其是SL-TL意义对应187
7.1.2 重文体考量,倾向于今日所谓的译语取向187
7.1.3 重翻译的艺术性,倾向于今日所谓的原语取向187
7.1.4 德国古典主义译论对西方现、当代译论的影响188
7.2 现代主义(Modernism或Modernity)188
7.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190
7.3.1 将意义边缘化(marginalized)、“边际化”(peripheralized)或漫画化(caricaturized)192
7.3.2 将“政治”微观化、“文化”泛政治化195
7.3.3 消解了“概念”,也就消解了“价值”196
第八章 西方当代翻译思想和流派述略205
8.1 语言学派(Linguistics-based approach)208
8.2 功能学派(Function-based approach)210
8.3 释义学派(Hermeneutic approach)214
8.4 文化翻译学派(Culture-based approach)215
8.5 后现代主义(此处主要指文论)与翻译理论218
8.6 心理—认知心理学派(Translat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s)221
8.7 新直译论(Neoliteralism)222
8.8 结语224
第九章 论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的局限性228
9.1 当代西方译论缺乏足以支撑整个学科向前发展的导向理论、理念或理想229
9.2 当代西方译论严重缺乏整体观和全局性并常常表现出理论规定性231
9.3 当代西方译论实际上已将意义边缘化、空洞化236
9.3.1 基本上秉承传统,在传承中发展237
9.3.2 索绪尔的阴影:意义在哪里?240
9.3.3 “翻译是一种过程”:意义的交流“行为化”247
9.3.4 “译文流利至上”(fluency)论:意义在交流中的“蒸发”250
9.4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武断性和片面性252
9.5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话语的质量堪虞259
9.6 结语263
第十章 维根斯坦的意义观与翻译研究267
10.1 语言行为的目的是交流,不是追求意义;意义把握服务于交流目的268
10.2 意义寓于用法:意义的“游戏化”(动态化)和语言的“工具化”——意义得之于对语言工具的经验考察271
10.3 生活形式(form of life):后期维根斯坦语言观和意义观的支柱——概念植根于人的生活276
10.3.1 语言游戏植根于生活276
10.3.2 概念植根于生活277
10.3.3 生活形式的基本要素是“用”(使用、应用、运用)278
10.4 规则性与非规则性(regularity vs irregularity)279
10.4.1 规则是语言游戏的组成部分279
10.4.2 遵守规则的经验性281
10.4.3 遵守规则的渐进性282
10.4.4 遵守规则与驾驭规则282
10.4.4.1 强制性(限制性、规定性)vs描写性284
10.4.4.2 自由度vs非自由度286
10.4.4.3 遵守规则vs驾驭规则287
10.5 关于“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289
第十一章 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295
11.1 意义取决于使用296
11.2 关于遵守规则299
11.3 “生活形式”:意义使用及推理的基本依据302
11.3.1 “生活形式”是语言游戏的本体论基本规则305
11.3.2 “生活形式”是语言游戏的价值论基本规则306
11.3.3 对“生活形式”翻译解读的基本依据308
11.4 “语言游戏”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309
11.5 结语310
第十二章 本杰明翻译观试析315
12.1 关于本杰明的基本哲学取向和文艺观316
12.2 本杰明的翻译思想327
12.2.1 森林之喻:语言互补的比喻之一328
12.2.2 “切线之喻”:语言互补的比喻之二332
12.2.3 “陶罐之喻”:语言互补的比喻之三333
12.3 关于所谓“纯语言”336
12.3.1 语言的历史性(Historicality)337
12.3.2 共同性和互补性(Reciprocity)338
12.3.3 “纯”(Purity)与“灵韵(Aura)经验”340
12.4 解本杰明344
第十三章 论翻译的原创性348
13.1 从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即从思维到话语的生成过程)来分析,翻译从思维到话语生成的流程,与一般创作完全一致,不存在“非原创”与“原创”之分349
13.2 原文文本只是翻译艺术创造的一纸蓝图,基本艺术法则都是“离形(蓝图)得似”351
13.3 翻译原创的成果——原文的“再生”(“Afterlife”)354
13.4 翻译的原创性表现为在操作层面主体(译者)权力感的实施358
13.5 翻译的原创性问题属于翻译的价值论(Axiology)363
第十四章 翻译是对原语的超越——论打造“脱颖而出”的译文368
14.1 “翻译超越”:必要性和可能性368
14.2 翻译超越的基本特征:“类基因原创性”372
14.3 成功的翻译超越必应具备的条件375
14.4 翻译超越与“文化自我”384
附录388
[研究资料Ⅰ] 严复与近代思想启蒙(何晓明)388
[研究资料Ⅱ] 汤因比:“文明的比较研究”及“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398
[研究资料Ⅲ] 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的源头之一:“后现代主义”简介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