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世界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佛教世界观
  • 明贤法师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文出版社
  • ISBN:978750754375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佛教-世界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佛教世界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观1

世界是否只有一个?1

世界观是否必须一致?2

佛教世界观:一人一世界4

一切唯心造,唯心最主要5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6

佛教世界观使生命主体自觉8

第二章 所见不同决定法无自性10

一杯水的不同世界10

若水实有自性,所见应是唯一11

六道众生所见不同,故水无自性11

世界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了解空性12

第三章 无情不能被混淆为有情19

有情与无情界别分明,不可混淆19

水真的知道答案吗?19

有情、无情间相互转化的特例20

第四章 “环境与生命无关”的世界观23

“环境与生命无关”带来的后果23

环境就是生命25

我自为依怙,我自为证者26

生命享受环境27

第五章 四大、五蕴无自性,实有世界非实有28

四大皆空28

五蕴非有31

四大、五蕴概念对修行的意义37

第六章 由破“四生”到“无生”确定“缘起而生”40

有实体,必落入四种生40

破四生得无生45

如幻的因果链47

第七章 凡夫、罗汉和菩萨“不可跨越”的三重境界48

凡夫的境界:以一切现象实物48

阿罗汉的境界:唯见四大种性53

菩萨的境界:处处净土54

三重境界,无一真实58

三重境界“不可跨越”,但可进行上下观修59

第八章 小乘与唯识的世界观63

小乘的世界观63

唯识宗的世界观65

第九章 大乘中观的世界观75

世界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75

时间、空间只是概念75

断灭就是常有,断见就是常见77

承认有起点让众生永远无法解脱78

无始无终的世界观可破众生实执80

第十章 世界没有始终,只有辗转相寄82

世界没有始终,只有辗转相寄82

“成住坏空”亦无始无终84

“世界没有起源”是理解二谛的起点85

第十一章 世界没有断灭,故而没有末日87

末日说是西方迷信思想的产物87

生命是轮回的,死亡也不是末日89

有人心就有世界,如何能被“末日”?90

辟除末日谣言,佛教应当出手90

是否全无灾劫,是否回避灾难?91

第十二章 了解灾难本质需理解佛教“三法印”92

因空性故,三法印一体不分92

合则为内92

分则为外94

第十三章 为破凡夫实执,直接契入圣境而谈世界无始无终95

直观无尽就是空性展现之时95

当体即空就是无尽95

再谈“众生未尽”97

破除凡夫实执,契入圣贤境界97

第十四章 净土在凡夫面前到底是有还是无99

现前境界实有,则净土实有;证悟空相,则净土如幻存在99

中观密护净土101

烦恼到真如的距离=浊世到净土的距离106

清理烦恼是最好的净土法门108

第十五章 净土与浊世不冲突110

净土不可在实有现象界中寻找,但可在对境空相中呈现110

心净则国土净11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净土修行的起点113

第十六章 探讨各类世界观的真实目的117

佛教世界观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保障118

以更宏大的方式进入修行体系118

第十七章 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不冲突120

《起世经》中“须弥四洲”的世界120

阿罗汉境界:不观察须弥四洲,一观察处处四大122

星系当让须弥,应确定阿罗汉的世界观123

不同层次所见,互不相违125

第十八章 佛教世界观与科学不冲突127

民国守培法师应对科学的方式127

佛说法“方便”以空性为保障128

佛教与科学不冲突129

第十九章 信仰更高超,科学更发达132

佛法无需比附,并非无视科学132

物理学的新动向:意识对“物迁”的影响132

念起则时空现134

“不立文字”是最重要的知识解放136

第二十章 随许暂时世俗,确定究竟世俗为空性137

二谛智慧——“一,二,三”的结构137

正见是修行人的思想后盾138

深度认同世间不圆满性是随许世俗139

随许世俗的尽头:确定究竟世俗为空性147

从随许世俗到恒顺众生148

佛教智慧不是“求平衡”149

自利与利他互不矛盾,水涨船高150

祖先的智慧:向内使劲150

第二十一章 从佛教世界观看世界文明的格局152

人类文明类型——以心物关系划分152

中国文化儒道二家的心物关系152

西方文明重物161

佛教心物关系的结构163

抑其志而内省,尽其情而率真165

第二十二章 佛教世界观的传统文化依据170

三教同源,水涨船高170

儒释道皆以心为本,以道为尊173

明末耶教的攻击与佛教的反诤178

佛教视角看《道德经》大义179

异口同音,三教同行181

和光同尘快着眼,无能受物道中心182

第二十三章 佛教世界观指导下的禅宗态度190

六祖的“化”与朱熹的“积”190

禅宗以“无门”为“法门”191

长期解构逻辑思辨的“佛与道”192

时时勿忘“无次第”192

“不立文字”的境界194

结构重于解构,打造框架重于锤炼灵感195

从复兴文化到禅修实践198

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198

不允许将明心见性预设成遥远的事202

平常心是道的中华文化202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203

第二十四章 圣人可否来到人间?204

人天相应还是人天相隔?204

圣人可由天上来到人间207

第二十五章 人文佛教210

“寻于迹”的现代佛学研究210

20世纪40年代佛教界的路线分歧212

人文佛教之建立216

人文佛教之必需219

守今日此时之道220

第二十六章 佛教世界观指导下的人生观225

从有限追求到无尽把握225

人生难说目的,但可以使其有意义226

直心豁破,当下即是229

从人间性满足到向上求道231

第二十七章 佛教世界观的正受234

虚云禅师:杯子落地,虚空粉碎234

太虚大师:心念打断,冥然无知235

来果禅师:重担放下,大哭不止236

守培法师:目不交睫,众板分散237

僧伽大师:离于本处,去往西方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