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离辐射环境安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离辐射环境安全
  • 陆书玉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31314193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电离辐射环境安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离辐射基础知识1

1.1 X射线的发现2

1.2 放射性的发现3

1.3 自发核跃迁的主要类型3

1.3.1 α衰变4

1.3.2 β-衰变5

1.3.3 β+衰变6

1.3.4 轨道电子俘获(EC)6

1.3.5 同核异能跃迁7

1.4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8

1.4.1 半衰期9

1.4.2 射线能量10

1.5 核素、同位素及放射性活度10

1.5.1 核素与同位素10

1.5.2 放射性活度10

第2章 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基本概念13

2.1 辐射生物效应13

2.1.1 辐射效应的分类13

2.1.2 影响辐射效应的因素14

2.2 辐射剂量学中常用量及其单位15

2.2.1 照射量及其单位15

2.2.2 吸收剂量及其单位16

2.2.3 比释动能及其单位17

2.2.4 剂量当量及其单位17

2.2.5 当量剂量及其单位18

2.2.6 有效剂量19

2.2.7 集体剂量与集体有效剂量20

2.3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21

2.3.1 时间防护22

2.3.2 距离防护22

2.3.3 屏蔽防护22

2.3.4 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22

第3章 辐射安全与防护标准25

3.1 辐射防护标准沿革25

3.1.1 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25

3.1.2 放射防护规定(GBJ8—74)26

3.1.3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与《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26

3.1.4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27

3.2 辐射防护要求27

3.2.1 实践的正当性28

3.2.2 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29

3.2.3 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最优化29

3.2.4 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30

3.3 职业照射的控制30

3.3.1 职业限值31

3.3.2 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34

3.3.3 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与应用35

3.3.4 职业照射监测和评价36

3.3.5 职业照射的记录37

3.4 公众照射的控制38

3.4.1 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制38

3.4.2 外照射源的控制38

3.4.3 非开放场所中放射性污染的控制39

3.4.4 放射性废物管理40

3.4.5 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排放的控制40

3.4.6 公众照射的监测41

3.4.7 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的管理43

3.5 我国现行相关标准43

第4章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应用47

4.1 辐射源47

4.2 密封源的类型与性质48

4.2.1 α源48

4.2.2 β源49

4.2.3 γ源50

4.2.4 中子源50

4.3 密封源应用50

4.3.1 γ辐照装置50

4.3.2 仪表上的密封源51

4.3.3 医疗上应用51

4.4 非密封源应用53

4.4.1 放射性药物研制与生产53

4.4.2 核素发生器54

4.5 射线装置应用55

4.5.1 加速器55

4.5.2 X射线机56

4.6 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分类56

4.6.1 放射源分类56

4.6.2 射线装置分类60

第5章 医用X射线诊断辐射防护61

5.1 概述61

5.2 正当性判断62

5.3 合理应用62

5.4 设备要求64

5.5 X射线设备机房防护要求66

5.6 防护安全操作要求70

5.7 CT检查中的辐射防护71

5.7.1 概述71

5.7.2 CT机房防护要求72

5.7.3 CT操作中的防护要求73

5.7.4 降低CT检查中患者受照剂量的方法73

5.8 介入放射学中辐射防护74

5.8.1 概述74

5.8.2 介入放射学防护特点75

5.8.3 机构、设备和人员要求76

5.8.4 介入放射学中患者防护77

5.8.5 介入放射学中工作人员防护77

5.9 医用X射线诊断质量管理78

5.9.1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78

5.9.2 X射线诊断装置的质量控制检测79

第6章 临床核医学辐射防护81

6.1 概述81

6.1.1 核医学应用与发展81

6.1.2 核医学工作特点82

6.2 辐射危害因素分析82

6.2.1 外照射危害83

6.2.2 内照射危害84

6.2.3 放射性(三废)对周围环境影响85

6.2.4 常用放射性核素特性86

6.3 工作场所辐射防护86

6.3.1 工作场所的分级86

6.3.2 工作场所分区87

6.3.3 工作场所布局88

6.3.4 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要求88

6.3.5 放射性药物操作防护要求89

6.3.6 核医学治疗的防护90

6.3.7 个人防护用具90

6.3.8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91

6.4 PET-CT辐射防护93

6.4.1 辐射危害94

6.4.2 工作场所辐射防护要求95

6.4.3 工作人员防护措施96

6.5 核医学治疗中的辐射防护97

6.5.1 131Ⅰ治疗中的辐射防护97

6.5.2 90Y治疗患者护理要求99

6.5.3 89Sr治疗患者护理要求100

6.6 放射性粒籽源植入治疗辐射防护101

6.6.1 粒籽植入治疗特点101

6.6.2 辐射源项分析101

6.6.3 粒籽植入工作条件要求101

6.6.4 粒籽植入中的防护102

6.7 临床核医学质量管理103

6.7.1 质量保证103

6.7.2 质量控制104

第7章 放射治疗中的辐射防护107

7.1 概述107

7.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108

7.2.1 加速器工作原理108

7.2.2 辐射源项109

7.2.3 辐射危害因素分析111

7.2.4 医用加速器治疗室辐射防护要求112

7.2.5 医用加速器安全操作要求112

7.3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装置辐射防护113

7.3.1 工作原理113

7.3.2 辐射源项113

7.3.3 辐射危害因素分析113

7.3.4 后装放射治疗室防护要求113

7.3.5 后装放射治疗安全操作114

7.4 γ刀辐射防护114

7.4.1 结构原理114

7.4.2 治疗室防护要求115

7.4.3 安全操作要求115

7.5 放射治疗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16

7.5.1 放射治疗质量保证116

7.5.2 放射治疗质量控制117

第8章 工业辐照装置辐射防护119

8.1 概述119

8.1.1 γ辐照装置用途119

8.1.2 γ辐照装置类型120

8.1.3 辐照装置工艺设备配置与功能121

8.2 工业用辐照装置的安全防护原则123

8.2.1 纵深防护原则123

8.2.2 冗余防护原则123

8.2.3 多样性防护原则124

8.2.4 独立性防护原则124

8.2.5 安全分析原则124

8.3 工作场所辐射防护125

8.3.1 工作场所布局与分区125

8.3.2 辐照室安全防护125

8.4 放射源安装时的安全防护127

8.4.1 安装前的准备127

8.4.2 安装时的安全操作127

8.4.3 剂量监测128

8.5 放射性“三废”管理128

8.5.1 固体废物128

8.5.2 液态废物129

8.5.3 气态废物129

第9章 工业射线探伤辐射防护131

9.1 工作原理与类型131

9.1.1 工业射线探伤的基本原理131

9.1.2 工业射线探伤类型132

9.1.3 工业射线探伤的特点133

9.2 γ射线探伤辐射源项133

9.2.1 γ射线探伤放射源要求133

9.2.2 常用γ放射源的特性133

9.3 工业γ射线探伤辐射防护134

9.3.1 γ射线探伤作业操作程序134

9.3.2 γ射线探伤装置的防护性能要求135

9.3.3 放射源的安全防护要求136

9.3.4 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要求136

9.3.5 使用γ射线探伤装置单位的要求137

9.3.6 工业γ射线探伤的防护监测139

9.3.7 现场γ射线探伤控制区距离的计算140

9.4 工业X射线探伤辐射防护142

9.4.1 两类射线探伤的区别142

9.4.2 设备要求142

9.4.3 工作场所辐射防护要求143

9.4.4 工业X射线探伤的防护监测144

9.5 辐射事故与预防对策145

9.5.1 密封源常见事故的处理原则145

9.5.2 射线装置常见事故的处理原则146

9.5.3 γ射线探伤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146

第10章 含密封源仪表辐射防护149

10.1 仪表类型149

10.1.1 透射式仪表149

10.1.2 反射式仪表150

10.1.3 反应式仪表151

10.2 仪表的工作原理152

10.2.1 料位计152

10.2.2 密度计153

10.3 仪表的辐射防护153

10.3.1 屏蔽防护153

10.3.2 防护措施154

10.3.3 含密封源仪表的维护和源泄漏检验155

10.3.4 工作场所警戒线的设置156

10.3.5 含密封源仪表的贮存156

10.3.6 操作人员的防护与管理157

10.3.7 含密封源仪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157

第11章 安全检查系统辐射防护159

11.1 货物/车辆辐射检查系统安全防护159

11.1.1 检查系统组成与分类159

11.1.2 工作流程160

11.1.3 辐射工作场所分区160

11.1.4 辐射水平控制要求161

11.1.5 检查系统辐射安全要求161

11.1.6 安全操作要求163

11.2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辐射防护164

11.2.1 结构组成与类型164

11.2.2 安全检查工作流程164

11.2.3 检查系统安全防护要求165

11.2.4 检查系统使用中的安全防护要求166

11.2.5 操作人员防护措施166

第12章 辐射环境监测167

12.1 监测目的和分类167

12.2 辐射监测仪器168

12.2.1 气体探测器168

12.2.2 闪烁探测器169

12.2.3 半导体探测器170

12.2.4 选择监测仪器的原则170

12.3 辐射监测方案171

12.4 辐射监测的物理方法172

12.4.1 γ辐射剂量率监测172

12.4.2 表面污染监测174

12.4.3 个人剂量监测175

12.4.4 放射源监测176

12.5 放射化学分析方法177

12.5.1 放射化学分析的特点178

12.5.2 环境样品放射化学分析的基本要求178

12.5.3 环境样品放射化学分析常用的分离方法179

12.6 辐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181

12.6.1 采样的质量保证181

12.6.2 放化分析的质量保证182

12.6.3 放射性测量装置的性能检验183

第13章 辐射环境管理185

13.1 辐射环境管理体系与职责分工185

13.1.1 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的形成185

13.1.2 辐射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职责186

13.1.3 环保部门的分级管理及职责187

13.1.4 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具体职责187

13.2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内容188

13.3 核技术利用单位安全管理要求190

13.3.1 核技术利用单位须办理的审批、许可与备案事项190

13.3.2 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防护措施和安全保卫要求192

13.3.3 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192

13.3.4 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检查195

13.4 放射性同位素的安全管理195

13.4.1 辐射安全许可管理195

13.4.2 放射性同位素转让批准、备案和身份管理196

13.4.3 放射性同位素的销售管理198

13.4.4 放射性废物(废源)管理199

13.5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手续201

13.5.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202

13.5.2 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202

13.5.3 “三同时”制度203

13.5.4 竣工验收制度203

第14章 辐射事故管理205

14.1 辐射事故分级205

14.2 事故报告206

14.3 事故应急处理206

14.4 事故调查207

14.5 事故处理208

参考文献209

索引2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