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分光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历史分光镜
  • 许倬云著;陈宁,邵东方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11130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史评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历史分光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为何要有历史学1

二 “历史”一词的定义:变数之总和4

三 复合变数6

四 独立变数8

五 时间变数10

六 文化变数12

七 个人变数14

八 历史的因果关系15

九 关于英雄造时势18

一○关于时势造英雄21

一一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配合25

一二 如何判断历史事件的重要性31

一三 如何应用史料34

一四 韦伯关于“官僚制度”的定义36

一五 以韦伯“官僚制”的定义考察战国官制37

一六 战国政治制度的背景39

一七 战国时国君地位的巩固42

一八 战国时宰相制的特点45

一九 战国时君臣的雇佣关系49

二○战国时将与相的分离52

二一 战国时官职的专业化56

二二 春秋鲁郑晋三国官制的比较60

二三 中国文官制度的目的性与制衡性62

二四 以班固《古今人表》考察东周社会变动64

二五 东周时公子阶层的社会变化66

二六 东周时士阶层的社会变动68

二七 东周时大夫阶层的社会变化71

二八 知识分子在历史各时期起的作用74

二九 中国士大夫的双重角色77

三○中国知识分子不重科学的原因79

三一 士大夫对政权的依附与独立81

三二 知识的用途在于解释83

三三 汉代察举制度起连接上下的作用84

三四 汉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活动89

三五 汉代知识分子的六种类型93

三六 汉以后大族形态的变化97

三七 理想成为正统后常会发生僵化98

三八 实现理想的两类途径101

三九 比较诸葛亮与曾国藩的用人能力102

四○比较李广与程不识的用兵风格104

四一 人口多是汉代精耕农业的一项原因105

四二 精耕农业产生农舍手工业107

四三 精耕农业发展出经济网络108

四四 精耕农业与农舍工业的结合111

四五 精耕农业排斥奴隶制而适合租佃制112

四六 精耕农业阻碍资本主义的产生117

四七 从资源上看三国的鼎立118

四八 宋以来对外贸易的意义123

四九 研究道路系统的重要性124

五○形成点与线的城市与道路126

五一 体系网络与中国的分合127

五二 市场网络是中国分久必合的原因之一132

五三 以网络理论分析中国历史133

五四 汉代政治统一而经济尚未统一138

五五 四川在汉代网络中的地位139

五六 汉代四川的核心区与边陲142

五七 汉代四川人才的分布与道路的关系143

五八 汉代网络中的核心、边陲与隙地146

五九 两汉民变多发生在隙地148

六○中国经济交换网是金字塔式的149

六一 经济网络问答151

六二 周人早期迁徙路线之推测156

六三 先周迁徙的路线及其原因158

六四 周文化的包容性160

六五 周代神祗的道德性质162

六六 西周分封制的约定关系164

六七 西周的分封是实现三结合165

六八 西周的分封是人口的再编组166

六九 周代城邑的层级化167

七○西周的封建由授民转为授土169

七一 西周墓葬制的系统化及其意义171

七二 周代礼仪的社会功能173

七三 西周中期的发展177

七四 西周中期后内朝逐渐权重178

七五 西周末年的社会变动179

七六 西周的历史地位181

七七 人群整合的过程184

七八 亲缘——中国人群组织的模式188

七九 群体的融合与神祗的组合方式190

八○中国人群组合的方式与普世帝国191

八一 古代欧亚大陆族群的移动给我们的启示193

八二 气候的变化对民族移动的关系196

八三 族群流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98

八四 从区间交流扩大历史视野199

八五 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201

八六 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204

八七 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206

八八 东汉的缺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211

八九 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213

九○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215

九一 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218

九二 抗战的意义在于争得国格222

九三 不能忘记“七七”223

九四 中国史的分期:中国之中国225

九五 中国史的分期:亚洲之中国229

九六 中国史的分期:世界之中国231

九七 文化体系盛衰的轨迹232

九八 文化多元易产生地区优越感233

九九 儒家文明是“天下主义”235

一○○文化优越论可以不排他236

一○一 边缘文化挑战中原文化238

一○二 中国人的国家认同与亲族认同241

一○三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243

一○四 文化的突破、转换、僵化247

一○五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统一性252

一○六 中国文化统一的因素254

一○七 雅斯贝尔斯的枢轴时代论256

一○八“崩坏论”不宜说明枢轴时代的发生258

一○九 枢轴时代在中国的发生260

一一○秦汉的普世体系263

一一一 政治分裂下的文化繁荣265

一一二 分裂有助于科技而统一有助于工艺269

一一三 关于文化兴衰的理论270

一一四 良渚文化衰亡原因之推测275

一一五 中国文明的起源不必在大河279

一一六 谈中国考古的得与失281

一一七 周代的烹饪283

一一八 中古时期的面食285

一一九 中国烹饪中的“炒”289

一二○中古时期的烹饪方法291

一二一 异同、交会、动能294

一二二 印度难以统一的一个原因298

一二三 埃及文化经不起扩张300

一二四 两河流域人群结合的方式与普世帝国301

一二五 以色列与犹太文化304

一二六 西方世界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307

一二七 世界几大文明对生命意义的解释309

一二八 美国文化中的容异与存疑精神313

一二九 麦克阿瑟与艾森豪威尔317

一三○关于韦伯命题的三个内容318

一三一 李约瑟提的命题不合适321

一三二 李约瑟的“地理环境论”有问题323

一三三 李约瑟对文官系统讨论不及韦伯深刻324

一三四 李约瑟的“法论”最精彩326

一三五 中国史研究应纳入世界史研究的范围内329

一三六 从世界史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史331

一三七 划分阶段比较中国史与世界史334

一三八 西周与两河流域文化的异同339

一三九 周人的天神与两河、埃及神祗的比较344

一四○比较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之内外原因346

一四一 从结构上看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350

一四二 西周与埃及文化的异同354

一四三 春秋霸主制与希腊联盟制的异同359

一四四 中国历法与伊斯兰教历法之不同362

一四五 文化交流的结果363

编后记&陈宁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