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https://www.shukui.net/cover/9/30910569.jpg)
- 高志强编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514697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属性1
第一节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
一、自然资源1
二、社会、经济资源4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5
一、自然资源的有效性与稀缺性5
二、自然资源的质、量、时、空性7
三、自然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与绝对无限性8
四、自然资源的层次性和整体性9
五、自然资源的可塑性和多宜性11
第二章 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13
第一节 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13
一、物质循环规律13
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4
三、地域分异规律14
四、自然节律规律15
五、生态平衡规律15
六、林德曼定律15
七、最低因子限制律16
八、生态资源优化定律16
第二节 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17
一、实证论方法18
二、规范论方法18
三、形式化方法18
第三节 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18
一、自然资源调查方法19
二、自然资源分类与区划方法20
三、自然资源评价方法20
四、自然资源规划方法22
五、自然资源预测方法22
六、自然资源决策方法23
七、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定量方法23
八、自然资源信息系统24
第三章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理29
第一节 资源生态学原理29
一、资源生态学的产生背景29
二、资源生态学的理论框架30
三、资源生态学应用前景40
第二节 收益递减规律42
一、收益递减规律的内涵43
二、生产函数44
三、收益递减规律与资源开发利用效益46
第三节 地租和地价理论47
一、地租的概念47
二、土地价格49
三、土地市场50
第四节 区位经济原理51
一、农业区位论52
二、工业区位论52
三、区位效益与资源开发利用54
第五节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则55
一、开发、利用与培育、保护相结合55
二、综合开发与深度开发相结合56
三、区域开发与规模开发相结合58
四、最低投入与最高产出相结合59
五、市场导向原则60
第四章 自然资源的考查与评价62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考查与评价62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特性和开发要求62
二、土地资源的评价66
三、土地利用的综合分析73
四、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76
五、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80
第二节 气候资源的考查与评价88
一、气候资源的利用特性和开发原则88
二、气候资源的评价91
三、气候资源开发的综合分析97
第三节 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99
一、水资源的利用特性和开发要求99
二、水资源的评价101
三、水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与利用105
第四节 生物资源的调查与评价107
一、生物资源的利用特性和开发要求107
二、生物资源的分类评价110
三、生物资源的功能及其利用方式119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考查与评价121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其评价121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24
第六节 农村能源的考查与评价125
一、能源的种类和计量125
二、农村常用能源及其评价127
第五章 福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133
第一节 福建自然地理背景和自然资源的特点133
一、富有区域特色的地形地貌133
二、蕴藏丰富多采的地方资源135
三、兼有山海优势的资源特点139
第二节 福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41
一、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141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143
三、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144
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46
五、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148
六、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149
七、福建省主要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统计表154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区域综合开发利用157
第一节 自然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的意义和途径157
一、自然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的意义157
二、自然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的途径158
三、自然资源区域综合开发利用规划163
第二节 粮食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167
一、粮食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布局和建设要求167
二、粮食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的构成168
三、粮食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配套系统的组织与建设170
第三节 蔬菜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175
一、蔬菜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布局和建设要求175
二、蔬菜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的构成176
三、蔬菜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配套系统的组织与建设177
第四节 果品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179
一、果品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布局和建设要求179
二、果品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配套系统的组织与建设180
第五节 畜牧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183
一、畜牧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的构成183
二、猪生产基地的组织建设184
三、蛋鸡和肉鸡生产基地的组织建设186
四、饲料加工系统的建设188
五、畜牧兽医防疫系统建设189
六、环境保护系统建设189
第六节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0
一、绿色食品概念190
二、绿色食品标准191
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布局与建设194
四、中国绿色食品工程的组织195
第七节 观光农业开发建设196
一、观光农业的概念196
二、观光农业的特点197
三、观光农业的类型199
四、观光农业项目的规划201
五、现代田园化农业建设203
第八节 农副产品加工开发204
一、农副产品加工的意义204
二、农副产品加工的项目分类205
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立项原则208
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规划208
第七章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211
第一节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11
一、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必要性211
二、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主要存在的问题212
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政策212
第二节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213
一、建立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213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216
第三节 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18
一、行动依据218
二、目标219
三、行动219
第四节 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221
一、行动依据221
二、目标224
三、行动226
第五节 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231
一、行动依据231
二、目标232
三、行动233
第六节 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35
一、行动依据235
二、目标236
三、行动237
第七节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240
一、行动依据240
二、目标242
三、行动243
第八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247
一、行动依据247
二、目标248
三、行动248
第九节 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250
一、行动依据250
二、目标251
三、行动252
第八章 实现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254
第一节 实现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依据25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254
二、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255
三、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要性256
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面临的挑战和矛盾258
第二节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途径和对策260
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途径260
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264
主要参考书目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