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复调音乐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复调音乐教程
  • 于苏贤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 ISBN:780553949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复调音乐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赵沨1

上卷 复调技术理论3

第一章 绪论3

第二章 二声部基本对位10

第一节 总论10

第二节 第一类对位一音对一音11

一、和声音程11

二、调性结构11

三、声部进行12

四、对位声部避免同音反复及连续模进13

第三节 第二类对位二音对一音14

一、基本构成14

二、第二个二分音符的音程性质14

三、二度音程的处理16

四、终止式16

第四节 第三类对位 四音对一音18

一、基本构成18

二、不协和音及协和音转换的处理原则18

三、终止式19

二、切分音的性质21

一、基本构成21

第五节 第四类对位 切分音对全音符21

三、声部进行与终止式22

第六节 第五类对位 混合节奏对全音符23

一、基本构成23

二、新因素与变化形式24

二、对比复调的概念27

第二节 新增加的不协和音形式27

一、跳进辅助音27

一、单对位的概念27

第一节 基本概念27

第三章 二声部单对位对比复调27

二、连用的跳进辅助音28

三、非延留音声部的旋律性运动29

四、倚音31

第三节 对比复调的对比因素33

一、不同特性的对比33

二、相同特性的对比35

第四节 严格写作的二声部对比复调37

一、严格对位的旋律特性37

二、二声部对比复调的结合原则38

第一节 基本概念42

第四章 二声部复对位对比复调42

第二节 八度二重对位43

一、特性43

二、八度二重对位的构成与技术处理原则45

三、实际应用49

四、写作方法49

第三节 十二度二重对位51

一、特性51

二、写作原则52

一、特性55

第四节 十度二重对位55

二、写作原则56

第五节 其他音程的二重对位58

一、九度二重对位音程表58

二、十一度二重对位音程表58

三、十三度二重对位音程表59

四、十四度二重对位音程表59

第六节 横向可动对位60

一、特性60

二、写作原则61

一、特性62

第七节 纵横可动对位62

二、写作原则64

第八节 倒影对位65

一、特性65

二、写作原则66

第九节 逆行对位72

一、特性72

二、写作原则73

第十节 二重对位的分析方法73

第一节 基本概念78

第五章 二声部模仿复调78

第二节 严格模仿79

一、局部模仿79

二、卡农82

第三节 变化模仿88

一、倒影卡农88

二、扩大卡农89

三、扩大倒影卡农90

四、紧缩卡农92

五、紧缩倒影卡农92

六、逆行卡农93

七、逆行倒影卡农95

八、同步倒影卡农96

九、自由卡农97

十、节奏卡农97

第六章 二声部复对位模仿复调99

第一节 基本概念99

第二节 无终卡农99

一、特性99

二、无终卡农的应用形式99

三、无终卡农的写作方法101

二、卡农模进的构成104

第三节 卡农模进104

一、特性104

三、卡农模进的写作方法105

四、卡农模进的应用107

第四节 转位卡农109

一、特性109

二、转位卡农的应用109

三、转位卡农的写作方法112

二、紧接模仿的应用113

一、特性113

第五节 紧接模仿113

三、紧接模仿的构成及写作方法115

第七章 二声部复调乐曲120

第一节 综述120

第二节 卡农曲120

一、卡农曲的概念120

二、卡农曲的结构120

三、卡农曲的特性121

二、创意曲的结构形式125

三、创意曲的写作125

一、创意曲的概念125

第三节 创意曲125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二声部复调乐曲126

第八章 三声部基本对位133

第一节 综述133

第二节 三声部基本对位133

一、和弦133

二、和弦的应用原则134

三、不协和音的新形式134

一、三个不同特性的主题相结合138

第二节 艺术表现特性138

第九章 三声部单对位对比复调138

第一节 基本概念138

二、两个不同特性的主题与陪衬性对比旋律结合141

三、一个主题旋律与两个陪衬性对比旋律结合141

第三节 三声部对比复调的结合原则143

一、基本相同的节奏组织之间的对比143

二、节奏特点鲜明的旋律之间的对比144

三、三个旋律开始的进入形式147

第四节 严格写作的三声部对比复调147

一、特性149

二、写作原则149

第一节 综述149

第二节 八度三重对位149

第十章 三声部复对位对比复调149

三、实际应用151

四、严格写作的八度三重对位155

第三节 三声部倒影对位157

一、特性157

二、写作原则157

三、实际应用159

四、严格写作的三声部倒影对位160

二、写作原则161

第四节 附加平行三度的三声部复对位161

一、特性161

第十一章 三声部模仿复调164

第一节 综述164

一、三声部模仿的构成164

二、声部进入的形式164

第二节 严格模仿165

一、局部模仿165

二、三声部卡农167

一、倒影变形的三声部卡农171

第三节 变化模仿171

二、扩大时值的三声部卡农172

三、紧缩时值的三声部卡农173

四、扩大倒影与紧缩倒影卡农173

五、自由卡农174

第四节 模仿与对比结合的三声部复调结构174

一、加自由声部的卡农174

二、加自由声部的变形卡农及卡农模进176

第十二章 三声部复对位模仿复调179

第一节 基本概念179

第二节 三声部无终卡农179

第三节 三声部卡农模进180

一、八度三重对位转位卡农181

第四节 转位卡农181

二、二重对位转位的三声部卡农184

第十三章 三声部复调形式186

第一节 综述186

第二节 复调合唱曲186

一、“分对”原则198

二、四声部和弦的应用原则198

第一节 综述198

第十四章 四声部对比复调198

第二节 四声部对比复调202

一、艺术表现特性202

二、四声部对比复调的结合原则205

三、严格写作的四声部对比复调207

第十五章 四声部复对位对比复调209

第一节 综述209

第二节 八度四重对位209

一、特性209

二、写作原则210

三、实际应用210

四、严格写作的八度四重对位212

一、特性214

二、写作原则214

三、实际应用214

第三节 四声部倒影对位214

四、严格写作的四声部倒影对位215

第四节 附加平行三度的四声部复对位216

一、特性216

二、实际应用217

三、写作方法218

一、四声部模仿的构成219

二、声部进入形式219

第一节 综述219

第十六章 四声部模仿复调219

第二节 四声部局部模仿220

第三节 四声部卡农222

一、模仿条件相同的四声部卡农222

二、模仿条件不相同的卡农的选择223

三、八度四重对位转位卡农227

第四节 二重模仿与二重卡农227

一、特性227

二、二重卡农的构成228

三、二重无终卡农231

四、二重卡农模进234

第五节 四声部变形卡农235

一、扩大卡农235

二、扩大倒影卡农235

三、二重倒影卡农237

第六节 模仿与对比的自由组合形式239

一、三声部卡农与一个自由声部的结合240

二、二声部卡农与两个对比旋律的结合240

一、基本原则243

第二节 五声部复调243

第一节 综述243

第十七章 五声部至八声部复调243

二、五声部对比复调244

三、五声部复对位对比复调245

四、五声部模仿复调247

五、严格写作的五声部复调249

第三节 六声部复调250

一、基本原则250

二、六声部对比复调250

三、六声部模仿复调252

一、二重卡农与三个对比旋律结合257

第四节 七声部复调257

二、二重变形卡农与对比旋律结合258

第五节 八声部复调262

一、三重卡农加自由声部的八声部复调262

二、八声部二重卡农264

三、四部和弦陈述的二部卡农265

下卷 赋格及其他复调音乐形式269

第十八章 绪论269

第一节 综述272

第二节 主题的结构形式272

第十九章 赋格的主题272

一、一部结构273

二、二部结构276

三、三部结构278

第三节 带变音的主题279

一、转换调性的主题279

二、带装饰性变化音的主题281

第四节 隐伏二声部的主题281

第五节 中国传统调式的赋格主题283

一、完全答题286

第二节 答题286

第一节 综述286

第二十章 赋格的呈示部286

二、守调答题289

三、带变音的主题的答题293

四、中国传统调式赋格主题的答题296

第三节 对题297

三、对题的结构形式298

第四节 连接句与对题的初次陈述298

一、连接句的应用298

二、对题与主题横的连接关系298

一、对题与主题纵的结合关系298

二、连接句的结构意义303

第五节 呈示部的写作303

一、呈示部的结构303

二、二声部赋格呈示部304

三、三声部赋格呈示部310

四、四声部赋格呈示部315

五、五声部赋格呈示部327

六、中国传统调式赋格的呈示部328

二、间插段的写作原则338

一、间插段的特性338

第二节 间插段338

第一节 综述338

第二十一章 赋格的中部338

第三节 紧接段340

一、紧接段的构成340

二、紧接段的应用与写作341

第四节 持续音344

第五节 赋格主题在中部的调性发展344

第六节 主题在中部的变形发展345

一、中部开始于第一间插段346

第七节 赋格中部与呈示部的界限346

二、呈示部结束于第一间插段347

三、呈示部与中部的界限处于间插段内部349

四、中部与呈示部运用调式调性对置划分351

第二十二章 赋格的再现部与结尾353

第一节 再现部的结构特性353

第二节 再现部的基本构成原则353

一、再现部的调性布局及其与中部的界限353

二、再现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中部的界限357

第三节 结尾363

第二节 二部形式的赋格曲364

第一节 综述364

第二十三章 赋格整体的结构形式364

第三节 三部形式的赋格曲369

第四节 回旋形式的赋格曲370

第五节 赋格其他因素的整体布局376

一、赋格声部数目在整体布局中的处理方法376

二、中国传统调式的赋格整体结构376

第二十四章 二重赋格377

第一节 基本概念377

第二节 二重赋格的结构形式377

一、并列式结构的二重赋格377

二、重叠式结构的二重赋格386

三、循环间插式结构的二重赋格398

第二十五章 三重赋格407

第一节 基本概念407

第二节 三重赋格的结构形式407

第二十六章 其他结构的赋格424

第一节 四重赋格与更多主题的赋格424

第二节 小赋格424

第三节 赋格段424

一、基本概念424

三、赋格段的写作425

二、赋格段的应用425

第二十七章 赋格的应用形式427

第一节 概述427

第二节 独立体裁的赋格曲427

第三节 作为套曲组成乐章的赋格427

一、前奏曲与赋格二乐章套曲427

二、幻想曲与赋格二乐章套曲440

三、托卡塔与赋格二乐章套曲440

四、变奏曲与赋格二乐章套曲445

一、插入其他曲式内部的赋格453

第四节 作为其他曲式组成部分的赋格453

五、多乐章套曲中的赋格453

二、赋格与其他曲式的综合形式454

第二十八章 其他复调音乐形式472

第一节 综述472

第二节 创意曲472

第三节 复调变奏曲472

一、动机式固定旋律型的复调变奏曲472

二、完整音乐主题的固定旋律复调变奏曲475

第四节 圣咏前奏曲4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