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术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术发展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0889696.jpg)
- 严世芸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10719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75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793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术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先秦、两汉医学——从学术理论的形成到中医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第一节 中医学术理论的产生4
一、哲学与医理的结合4
(一)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透4
(二)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9
(三)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13
(四)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16
二、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19
(一)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及其对医学的影响19
(二)冶金技术与“九针”之制23
第二节 养生学的形成25
一、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25
二、出土古医书中的养生内容26
三、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论说28
(一)老子及其弟子之说29
(二)庄子及子华子之说30
(三)孔子、荀子、韩非子及管子之说30
四、《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31
(一)法天顺时31
(二)知本去害32
(三)顺性贵生32
(四)胜理归朴33
五、《淮南子》和《素问》的养生思想33
(一)《淮南子》的养生思想33
(二)《黄帝内经素问》论养生34
六、“食禁”及“房中”养生35
(一)《神农黄帝食禁》及其他35
(二)“房中”养生论37
一、《内经》、《难经》医学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38
第三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38
(一)解剖与度量40
二、藏象学说的建立40
(二)“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42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44
四、病因研究47
五、病证和病机理论49
(一)病证记载概况49
(二)病机理论研究50
六、诊断学成就53
(一)色诊54
(二)脉诊54
七、治法、治则的制定57
(二)治有标本58
(一)治未病58
(三)适事为故59
(四)正治反治59
(五)治求其属59
(六)食养尽之59
(七)各种病证的具体治则59
第四节 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60
一、伤寒外感辨证论治60
(一)六经辨证论治61
(二)辨证评脉62
二、杂病辨证论治63
第五节 本草学的重要总结65
一、本草学的形成65
二、《神农本草经》成书67
一、两汉时期律历与运气学说的关系69
第六节 古代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的产生69
二、两汉时期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70
三、运气的推算及其对气候的影响72
(一)五运(中运、主运、客运)73
(二)六气(主气、客气、客主加临)74
四、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75
第七节 扁鹊、仓公及仲景、华佗的医学遗佚76
一、扁鹊的医学遗佚76
二、淳于意《诊籍》——医案集的典范79
三、张仲景的遗方佚论80
四、华佗的佚方遗论80
第八节 现存的中医药学经典著作84
一、吕广《黄帝众难经》——开《难经》注释之先河90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经典著作研究之肇始以及各家医方书、养生书竞出第一节 经典著作及基础理论研究90
二、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学术的发展91
三、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首次整理修订95
四、王叔和《脉经》及高阳生《脉诀》97
(一)王叔和撰著《脉经》97
(二)六朝高阳生的《脉诀》99
五、全元起始为《素问》训解100
六、《华佗内视》及《中藏经》——华佗医学的遗承101
(一)《华佗内视》101
(二)《中藏经》102
第二节 本草学的迅猛发展102
一、《神农本草经》的注释著作103
(一)《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的补注本103
(二)李当之《药录》和《吴普本草》104
(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105
二、《雷公炮炙论》——药物炮制学的专著107
第三节 医家辈出,竞著方书108
一、靳邵方109
二、葛洪《玉函方》及《肘后救卒方》109
三、陈廪丘方112
四、《范汪方》113
五、《胡洽百病方》114
六、秦承祖方115
七、褚澄《褚氏遗书》115
八、陈延之《小品方》116
(一)关于“旧方”今用117
(二)四时外感病的论治特色118
(三)杂病证治举要120
九、《刘涓子鬼遗方》121
十、《深师方》122
十一、徐嗣伯方124
十二、徐之才《药对》及《逐月养胎方》125
十三、谢士泰《删繁方》127
十四、姚僧垣《集验方》130
十五、德贞常《产经》131
第四节 诸家养生学论著132
一、嵇康及其《养生论》132
二、抱朴子论养生之道133
三、张湛及其《养生要集》134
四、支法存及《道林摄生论》136
五、陶弘景及其《养性延命录》137
七、《食经》及“房中”养生139
(一)各种“食经”著作139
六、《大清经》和《黄帝养生经》139
(二)“房中”养生著作140
第五节 服石及其“解散”141
第六节 现存各家医著144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学——多种医学巨著及各科学术的继承与发展153
第一节 隋代的两部医学巨著——《四海类聚方》和《诸病源候论》153
一、《四海类聚方》——卷帙浩瀚的医方著作153
二、《诸病源候论》——证候病机学方面的划时代总结153
第二节 《黄帝内经素问》研究156
一、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156
(一)强调命门藏精157
(二)发挥“知五”养生157
二、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158
(三)剖析热病机理158
第三节 唐代本草学成就163
一、《新修本草》——第一部国家药典的颁行163
二、陈藏器的《本草拾遗》165
三、五代时的《蜀本草》和《日华子诸家本草》165
(一)后蜀修订《蜀本草》165
(二)《日华子诸家本草》166
四、孟诜的《食疗本草》和昝殷《食医心鉴》166
五、其他各种本草著作167
第四节 唐代的医学名著168
一、综合性医学名著168
(一)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168
(二)王焘的《外台秘要》173
(三)《四部医典》——藏医学的经典之作177
二、其他重要医著177
(一)甄权的《古今录验方》178
(二)《许仁则方》180
(三)苏游的《玄感传尸方》183
(四)崔知悌的《崔氏纂要方》184
(五)张文仲方185
(六)《延年秘录》186
(七)《近效方》187
(八)《开元广济方》188
(九)徒都子的《膜外气方》189
(十)刘禹锡的《传信方》190
(十一)蔺道人的《理伤续断方》190
(十二)谢道人的《天竺经论眼》191
(十三)杜光庭的《玉函经》192
第五节 妇产科、儿科学术发展概况192
一、妇产科学术成就概要192
二、儿科学术成就概述193
第六节 “明堂经脉”研究及针灸、按摩学术的发展194
一、“明堂经脉”研究194
(一)甄权《明堂人形图》195
(二)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195
(三)杨玄操《黄帝明堂经》195
(四)孙思邈《明堂三人图》195
(五)王焘《明堂灸法》195
(六)佚名氏《黄帝明堂经》196
二、针灸、按摩学术发展概况196
(一)针灸学术成就196
(二)按摩术的发展197
第七节 养生医学的发展197
一、智?的“止观法”和“六妙法门”197
二、孙思邈论“养性”、“养老”198
(一)止观法198
(二)六妙法198
三、司马承祯和胡愔的道家养生200
四、服石遗风及其“解散”200
第八节 现存诸家医著202
第四章 两宋医学——学术传统的全面继承、理论研究趋于深化和本草、医方的重要发展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整理继承和深入研究212
一、宋代医学学术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212
(一)医学书籍的大量刊行212
(二)运气学说的推广盛行214
(三)现存运气学说专著217
二、《素问》、《灵枢》、《难经》及《神农本草经》的校注217
(一)《素问》的新校正注释217
(二)《灵枢》的校正和音释218
(三)《难经》的校勘、注释218
(五)现存《内经》、《难经》注本220
(四)《神农本草经》的辑复、注疏220
三、《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校定和两宋医家的“伤寒学”研究221
(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校定221
(二)两宋医家“伤寒学”研究概况223
(三)各家“伤寒学”研究重要学术成就224
(四)现存各家伤寒论著229
第二节 本草著作的繁茂234
一、两宋时期本草学发展概况234
二、现存的重要本草著作237
第三节 医方著作的大量辑著240
一、宋初的《神医普救方》和《太平圣惠方》240
二、《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著作241
三、丰富多彩的各家方书243
四、围绕《易简方》的学术争鸣245
五、宋代医方的学术成就247
六、现存的两宋方书250
第四节 诊法学的进步260
一、施发创制脉象图260
二、对伪托王叔和《脉诀》的攻驳262
三、现存的宋代脉学著作262
第五节 临床各科的学术进展264
一、内科学杂病病机研究和临床辨证论治的进步264
(一)病因病机理论的深入研究264
(二)各种病证论治成就举隅269
二、妇产科学学术的发展273
(一)妇产科学学术发展概要273
(二)《太平圣惠方》中的妇产科学学术成就274
(三)《圣济总录》中的妇产科学学术成就277
(四)现存的妇产科专著279
三、儿科学成就282
(一)钱乙和陈文中的儿科学术282
(二)小儿指纹诊法和痧、痘、惊、疳证治283
(三)现存的儿科学专著284
四、针灸学学术发展的重要成就287
(一)王惟一、王执中和窦材等医家的学术成就287
(二)现存的针灸学术专著288
五、外科学学术发展291
(一)外科学学术发展概况291
(二)《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的外科学术成就292
(三)现存的外科学专著294
六、眼科学的发展295
(二)眼科内外障及七十二证论治296
(一)“五轮八廓”学说296
第六节 解剖学和法医学的成就297
一、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探索297
二、法医学的创立299
三、现存的法医学著作300
第七节 两宋时期养生学学术动态300
一、养生学学术发展概况300
二、理学家的养生思想302
三、道家的养生学派306
四、各种养生论著308
第五章 金元医学——新学肇兴和医家的学术争鸣314
第一节 “新学肇兴”,医分门户314
一、刘完素的脏腑六气病机学说和玄府气液论315
(一)将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316
(二)提出“六气皆从火化”317
(三)“五志过极皆为热甚”318
(四)阐发“亢害承制”319
(五)创立“玄府气液宣通”说319
二、张从正的祛邪学说和汗、吐、下三法321
三、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及用药制方323
(一)脏腑辨证论323
(二)遣药制方法324
(三)重视扶养脾胃325
四、李杲的脾胃学说及其传人326
五、朱震亨的养阴学说、杂病论治及其传人329
(一)相火论330
(三)阴升阳降论331
(二)阳有余阴不足论331
(四)火证及气血痰郁论治心法332
六、金元各家传世医论名著334
第二节 《内经》、《难经》研究344
一、研究《内经》,发挥新说344
二、研究《难经》诸家346
第三节 注解《伤寒论》以及“伤寒”病临床研究347
一、成无己开《伤寒论》注解之先河347
二、刘完素论“六经传受皆为热证”349
三、王好古发明伤寒内感阴证350
四、现存的伤寒学专著352
一、金元医家的诊法学研究概况356
(一)脉学研究356
第四节 诊法学成就356
(二)舌诊研究成果357
二、现存的脉学专著357
第五节 本草专著和药学新说358
一、金元本草著作及存世诸书358
二、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学说360
第六节 金元医方著作及传世诸书361
一、各种医方著作361
二、现存的医方书362
第七节 临床各科的学术发展365
一、内科杂病论治的发展365
(一)中风论治365
(二)三消论治366
(五)其他疾病论治367
(六)李杲、朱丹溪和葛可久的杂病论治举要367
(四)痢疾、泄泻367
(三)虚损论治367
二、妇产科学术概况368
(一)月经病369
(二)带下病369
(三)胎前病证369
(四)产后病证370
三、儿科学术的发展370
(一)金元时期儿科学概况370
(二)现存的儿科专著371
四、针灸学术发展的重要成就373
(一)针灸学发展概况373
(三)现存的针灸学著作375
(二)金元四大家在针灸学术方面的贡献375
五、外科学和伤骨科学术成就377
(一)李杲、齐德之对外科学的贡献377
(二)金元时期的伤骨科学术成就378
六、眼科学学术成就379
(一)张从正、李杲和倪维德等对眼科学的贡献379
(二)现存的眼科专著381
第八节 养生学发展概况382
一、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等医家的养生学说382
二、王珪的《泰定养生主论》383
三、传世的元代养生专著384
第六章 明代医学——医家学术理论的充实和发展388
第一节 继金元医学之绪余388
一、金元医家学术的继承388
二、丹溪传人的学术成就388
三、东垣学说的研究和发挥394
四、折衷诸家之说398
第二节 医学教育和经典医籍研究399
一、入门医著的编撰399
二、《内经》研究诸家402
三、对《难经》的研究406
四、《神农本草经》的辑佚和辑注407
五、伤寒学研究的继续深入408
(一)历朝伤寒研究概况408
(二)新见和争鸣414
六、《金匮要略》研注的开始418
第三节 寒凉时弊和温补学说的产生418
一、寒温之辨418
二、赵献可的水火不足论治421
三、张介宾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423
(一)对望诊的重视与研究426
第四节 四诊内容的充实和辨证论治纲领的逐步完善426
一、四诊内容的不断充实426
(二)问诊内容的归纳与总结427
(三)脉学发展的新阶段428
二、辨证纲领的完善和确立436
第五节 藏象辨证论治研究的深入438
一、脾肾、肝肾和脾阴的研究438
(一)脾肾关系认识的日趋完善438
(二)乙癸同源,肝肾同治441
(三)脾阴学说的确立442
二、命门学说的发展和完善444
(一)左肾右命门与肾间命门说444
(二)命门有形说445
(三)肾间动气说445
(四)命门君火说446
(五)命门为“真阴之藏”说447
三、三焦形质论的形成448
四、对奇经八脉的研究451
第六节 本草学研究的辉煌成就452
一、《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的撰著452
二、颇具特色的各家本草著作457
第七节 丰富多彩的临证实用的医方著作466
第八节 外感温热病及疫病论治474
一、历朝温热病及疫病论著474
二、温疫病新说480
(一)倡论“邪从口鼻而入”480
(二)崭新的病原学说——杂气论481
(三)邪伏膜原说483
(四)各家论治特点484
第九节 杂病论治的发展485
一、杂病辨证论治成就举要485
(一)中风486
(二)血证487
(三)虚劳488
(四)郁证、中满、泄泻、癃闭490
二、历朝医家的杂病研究著述490
第十节 妇科学术的发展497
一、妇科学术成就概要497
二、历朝妇产科学术论著498
第十一节 儿科学术的发展503
一、儿科学术成就概述503
二、历朝儿科学研究成就504
一、外科学术发展概要512
第十二节 外科学术的发展512
二、历朝外科学专著514
第十三节 伤科学术发展概况518
第十四节 针灸学术发展概要520
第十五节 推拿学术的发展及其成就525
第十六节 眼科及咽喉口齿科的学术发展527
第十七节 临床医案的汇辑530
第十八节 医论、医话中的学术思想534
第十九节 养生学的发展概要及有关著述538
第二十节 综合性医著的大量辑著547
第七章 清代——中医学术的全面发展及中西医学汇通554
第一节 医学经典著作研究的继续深入554
一、《灵枢》、《素问》研究554
(一)注解《灵枢》、《素问》全书555
(二)对《灵枢》、《素问》择要注释556
(三)《灵枢》、《素问》的分类研究557
(四)缘《内经》之旨发挥己见558
(五)对《内经》文字的研究559
(六)“中西汇通”研究医经560
二、《难经》研究560
三、《神农本草经》的辑佚和研究562
四、《伤寒论》研究565
(一)历朝著名伤寒学家的论著565
(二)各家有影响的伤寒学说575
五、《金匮要略》研究和各家著作585
第二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589
一、诊法学研究的进展概况589
(一)望诊590
(二)切诊593
(三)闻诊597
(四)问诊598
二、本草学研究进展598
(一)经方药物研究598
(二)《本草纲目》的后续著作599
(三)其他丰富多彩的本草著作601
三、品类繁多的医方著作604
(一)方论方解604
(二)大型医籍中医方的选辑608
(三)集录经验良方609
(四)专病专方著作612
(五)医方歌诀的流行613
(六)丸散膏丹药目615
一、临证综合研究成果616
第三节 临床各科学术发展616
二、外感温热、温疫病研究的重要发展619
(一)温病学名家名著619
(二)温病学重要学术理论和辨证论治经验629
三、内科杂病论治648
四、妇科学术652
五、儿科学术655
六、外科学术663
七、伤科学术666
八、咽喉科学术671
九、眼科学术674
十、针灸学术676
十一、推拿术678
十二、养生医学概况679
十三、临证医案的大量积累681
第四节 临床专题研究各家学说692
一、叶桂的胃阴学说692
二、徐大椿的亡阴、亡阳论治694
三、各家肝病论治研究695
(一)叶桂的“阳化内风”论治695
(二)魏之琇的阴虚论治696
(三)王泰林总结肝病治法697
(四)费伯雄治肝方698
四、气血论治的进展699
(一)王清任气虚血瘀证治创见699
(二)唐宗海的《血证论》700
五、奇经八脉理论的临床运用701
六、石芾南的燥、湿论治702
七、吴师机对外治法的总结及发展703
第五节 清代医家的学术争鸣705
一、对温补时弊的批判705
(一)温补时弊的产生及其批判705
(二)有关学术争议706
二、外科“正宗派”和“全生派”的学术分歧708
第六节 医论、医话及类书、丛书709
一、医论、医话709
二、医学类书、丛书718
(一)清廷纂修的大型综合性医籍718
(二)学者选辑的医学丛书720
(三)各家综合性医著720
第七节 中西医学汇通思潮的产生和尝试724
附 历代中医学术纪事年表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