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的反思 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发展的反思 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0091802.jpg)
- 郭家骥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07995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社会人类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发展的反思 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发展理论探讨1
第一节 主流发展理论述评2
一、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发展理论3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5
三、文化价值观与发展7
四、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理论13
五、现代化理论15
六、世界体系理论21
七、全球化理论23
八、可持续发展理论25
九、以自由看待发展27
十、科学发展观30
第二节 人类学发展理论探讨33
一、发展是以文化为中心和目的的人类全面发展38
二、发展是由文化主体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过程43
三、发展是文化与环境持续调适的过程51
四、发展是文化主体自愿选择变迁模式的过程55
五、发展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58
六、发展是国家权力正确领导、帮助和干预的过程65
第二章 从人类学发展理论认识云南省情72
第一节 传统的云南省情认识论回顾72
一、从社会发展阶段视角认识云南省情的理论72
二、从云南固有特点视角认识云南省情的理论74
第二节 云南省情认识新论76
一、生态环境多样性77
二、生物多样性79
三、民族文化多样性82
四、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三多一体”90
第三章 澜沧江流域——云南基本省情的典型缩影94
第一节 澜沧江流域的基本特点94
一、生态环境多样性94
二、生物多样性96
三、民族文化多样性97
第二节 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118
一、发展成就118
二、存在问题119
第四章 澜沧江上游的农牧商文化及其变迁——以迪庆州及其明永、雨崩两村藏族为例131
第一节 生产方式132
一、格桑家的农业、牧业与商业136
二、洛茸旺堆家的农业和商业137
三、央宗家的畜牧业137
第二节 生活方式140
第三节 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状况143
一、明永村和雨崩村概况143
二、社区资源利用现状147
第四节 宇宙观168
一、神山、神湖、圣地崇拜168
二、神山、神湖、圣地崇拜中所蕴涵的生态知识175
三、田野调查中的神山崇拜与生态保护见闻175
第五节 自然资源管理机制183
一、传统资源管理机制183
二、当代资源管理机制186
第六节 婚姻家庭模式190
一、尼玛家的一妻多夫192
二、边宗家的一妻多夫193
三、鲁茸家的一妻多夫194
第七节 香格里拉落户迪庆与旅游业的崛起196
第八节 从人类学发展理论看迪庆藏族的发展200
第五章 澜沧江中游的水电建设与移民的生活变迁——以漫湾三村为例203
第一节 坝村:城镇非农移民及其生活变迁207
一、坝村概况207
二、生存环境的变迁与移民大事记207
三、电站建设对坝村的影响211
四、电站建设对坝村不同群体的影响215
五、社区组织制度及其效用分析222
六、评估与对策224
第二节 江村:就地后靠移民及其生活变迁227
一、江村概况227
二、生存环境的变迁与移民大事记228
三、电站建设对江村的影响233
四、电站建设对江村不同群体的影响238
五、社区组织制度及其效用分析244
六、评估与对策247
第三节 岩村:远迁他乡移民及其生活变迁250
一、岩村概况250
二、生存环境的变迁252
三、电站建设对岩村移民的影响253
四、电站建设移民搬迁对岩村不同群体的影响259
五、社区组织制度及其效用分析269
六、评估与对策272
第四节 初步结论274
一、对漫湾三村移民模式的评价274
二、从人类学发展理论认识水电建设移民问题278
第六章 澜沧江下游的稻作文化及其变迁——以西双版纳州曼远村傣族为例280
第一节 曼远村概况280
第二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自然环境283
第三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技术系统288
一、传统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289
二、传统技术的变迁与新型技术系统的建立297
第四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资源管理制度313
一、传统资源管理制度313
二、当代资源管理制度328
第五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343
一、稻米生活方式343
二、以稻谷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及其变化346
第六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信仰与习俗350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观350
二、稻作农耕礼俗351
三、水的信仰与习俗357
四、传统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中的稻作文化因素385
第七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389
一、民族认同与内聚传统中的稻作文化因素389
二、以稻作文化为纽带的优长互补的山坝民族关系392
第八节 稻作文化式微与橡胶文化兴起393
一、橡胶种植面积扩大394
二、橡胶收入占据主导地位396
三、橡胶文化初见端倪398
四、橡胶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01
第九节 从人类学发展理论看西双版纳傣族的发展405
第七章 走向以文化为终极目的的全面发展409
第一节 树立以文化为终极目的的人类学发展理念409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地位和作用410
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411
三、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创造性414
四、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的稳定性415
五、文化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416
六、开创以文化为终极目的的多样化发展模式420
第二节 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421
一、提高对文化保护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421
二、制定和完善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423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筛选与评估标准425
四、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村(区)426
五、发展民族文化产业427
六、确保少数民族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权益434
七、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的参与式社会文化影响评价机制434
第三节 运用国家权力认真做好水电移民工作434
一、移民安置的基本类型和模式435
二、外迁移民影响评估436
三、就地后靠移民影响评估442
四、移民安置与发展对策建议446
后记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