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运动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813726.jpg)
- 张力为,毛志雄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3483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13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体育心理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运动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论1
第一章 运动心理学的简史与任务3
第一节 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历程4
一、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4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8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11
一、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11
专栏1—1 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11
二、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13
三、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16
四、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项目特征16
第二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23
第二章 运动活动的动机23
第一节 动机概述23
一、动机的含义23
二、动机与需要、目的的关系24
三、驱力与诱因25
四、动机的种类26
专栏2—1 什么决定着肥胖者的饥饿感:胃还是思维26
专栏2—2寻求刺激是人和动物共同的需要27
第二节 动机理论30
一、认知评价理论30
二、自我效能理论37
三、目标定向理论40
第三节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42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42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45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46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47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47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48
第三章 应激、唤醒及焦虑51
第一节 应激过程51
一、应激的概念51
二、应激的诱发原因53
三、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55
四、对应激刺激的生理性反应56
五、对应激刺激的心理性反应59
专栏3—1 人到紧张的时候,只知道用力61
六、应对应激的方式61
专栏3—2再见,亲爱的观众63
第二节 竞赛焦虑63
一、唤醒与焦虑63
二、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64
三、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65
四、竞赛焦虑65
专栏3—3 四举四落,一枪惊人66
第四章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70
第一节 动机水平与操作成绩70
一、倒U形假说71
二、内驱力理论72
第二节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73
一、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73
二、突变模型75
专栏4—1 如何用简单但有效的实验方法检验复杂的理论模型76
三、多维焦虑理论77
四、焦虑方向理论78
专栏4—2哪个更重要:竞赛焦虑的强度还是竞赛焦虑的方向78
第五章 训练比赛的归因83
第一节 归因的4种理论84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84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85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86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86
五、归因偏差87
第二节 控制点88
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88
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89
第三节 归因的4个维度92
一、内外控93
二、可控性93
三、稳定性93
四、整体性94
第四节 习得性无助94
一、习得性无助的性质94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矫正95
第五节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96
一、进行积极的反馈97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97
专栏5—1年龄不同,归因大不一样98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98
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99
五、设置合理目标100
六、强调个人努力100
七、谨慎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101
八、实事求是101
第三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特征107
第六章 运动员的智力特征107
第一节 智力与运动活动108
一、智力结构与运动活动108
专栏6—1 常用的智力测验108
二、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110
三、空间能力的遗传影响110
第二节 运动员的智力111
一、运动员的智力研究111
专栏6—2 Q时代111
专栏6—3 低IQ的专家会比高IQ的专家强吗114
二、运动员的智力总评115
第七章 运动员的人格特征118
第一节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意义119
一、人格特质及其测量119
二、运动员人格研究的争论122
三、运动员人格研究的作用122
第二节 运动员的人格特征124
一、运动员与一般人的人格差异125
专栏7—1运动员都是寻求刺激者吗126
二、不同运动项目与运动员人格129
三、不同场上位置与运动员人格131
四、不同运动水平与运动员人格131
第三节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动向133
一、重视纵向追踪研究134
第四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135
二、采用交互作用观点135
三、优秀运动员的心理面貌136
第八章 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143
第一节 运动活动与感觉系统143
一、动觉143
二、视觉144
三、听觉145
四、触压觉145
五、平衡觉146
第二节 运动活动与知觉系统146
一、空间知觉146
专栏8—1方向知觉与人格特征148
二、时间知觉149
三、运动知觉150
四、专门化知觉154
专栏8—2 范·巴斯滕是怎么用脚接到那个球的154
五、运动活动与知觉基本规律156
第九章 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163
第一节 短时运动记忆163
一、短时运动记忆的遗忘曲线163
二、前摄干扰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164
三、运动记忆的位置线索和距离线索165
四、预先选择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166
五、热身损耗166
第二节 长时运动记忆168
一、连续技能的长时记忆168
二、分立技能的长时记忆169
三、运动记忆的遗忘170
四、不同技能长时记忆的比较171
第三节 运动表象172
一、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172
二、内部表象与外部表象173
专栏9—1 哪种表象更好:内部表象还是外部表象173
第四节 运动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特点173
一、认知心理学的经典研究173
二、认知运动心理学的研究174
第十章 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177
第一节 运动员的操作思维178
一、操作思维的概念与测量178
二、不同运动水平与操作思维成绩179
三、不同运动项目与操作思维成绩179
第二节 运动员的问题解决181
一、运动情境的挑战182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182
第三节 运动活动与创造思维188
一、竞技运动创造活动的领域188
专栏10—1 谁站在霍金的肩上188
二、竞技运动创造活动的特点190
三、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的关系190
专栏10—2创造思维:中国乒乓球队常胜不衰年的利器190
第十一章 运动活动的注意状态194
第一节 注意方式理论194
一、注意方式194
二、注意特征199
第二节 运动员的注意分配特征200
一、注意分配的可能200
专栏11—1 运动员真的需要自始至终都盯着球吗201
二、注意分配的测量201
三、注意分配的改进202
第三节 警觉、警戒和反应延迟203
一、警觉、警戒203
二、反应延迟204
第四节 比赛中的注意指向205
一、比赛心理定向205
二、赛前注意转移206
三、赛中注意集中206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210
第一节 运动技能概述211
一、技能的概念211
二、运动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213
三、运动技能的分类214
四、熟练与习惯214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215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215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216
三、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218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220
一、练习与练习曲线220
二、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220
三、高效率学习运动技能的条件226
专栏12—1 对着镜子写字时,你会发现什么227
第四节 运动技能的相互作用231
一、迁移问题的起源231
二、迁移的理论233
三、迁移的测量236
四、肢体对侧迁移238
五、语词—运动迁移239
六、任务间的迁移240
七、部分与整体迁移240
八、刺激与反应的相似性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42
九、先学习的技能的练习量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42
十、时间间隔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43
十一、疲劳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43
十二、集中练习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43
十三、迁移的原则243
第五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自我完善249
第十三章 心理技能训练249
第一节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250
第二节 目标设置训练250
一、目标设置中的4对重要关系250
专栏13—1射击运动员的苛求心理252
二、目标设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54
第三节 放松训练255
一、放松训练概述255
二、自生放松训练程序256
三、渐进放松训练程序257
四、使用放松技术的时机259
第四节 表象训练259
一、表象训练概述259
专栏13—2“想”得多,赢得多260
二、表象训练程序262
三、表象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265
第五节 注意训练265
一、一般性的注意集中练习266
二、结合体育教学过程的专门练习267
第六节 暗示训练269
一、暗示训练概述269
二、暗示训练的依据269
三、暗示训练的程序270
第七节 模拟训练271
一、模拟训练概述271
二、模拟训练方法272
第十四章 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276
第一节 比赛的心理定向277
一、比赛的角色定位277
二、比赛方案的制定279
三、心理定向的原则282
第二节 比赛的情绪调节283
一、情绪的生理调节283
二、情绪的认知调节285
专栏14—1 大赛之前逛公园287
专栏14—2 用“激将法”进行赛前动员288
三、情绪的环境调节288
专栏14—3 颜色调节与训练比赛291
第六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健康297
第十五章 运动损伤与过度训练297
第一节 运动损伤与伤后康复297
一、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298
专栏15—1 运动损伤与人格有关吗300
专栏15—2伤痛与训练中的不适感302
二、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303
专栏15—3 一切都完了304
三、运动心理学对康复过程的积极作用306
第二节 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309
一、训练应激、过度训练、疲惫和心理耗竭310
二、心理耗竭的理论模型312
三、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的识别、干预与预防316
第十六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323
第一节 兴奋剂的种类及作用323
一、兴奋剂和使用兴奋剂323
二、兴奋剂的主要类别324
三、兴奋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326
四、兴奋剂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327
专栏16—1使用兴奋剂的代价327
第二节 使用运动兴奋剂的原因328
一、社会环境原因329
二、身体的需要330
三、心理的需要331
专栏16—2使用兴奋剂的心路历程333
第三节 使用娱乐性药物的原因334
一、社会原因335
二、生理心理原因336
三、情绪原因336
第四节 反兴奋剂的策略337
一、信息的把握337
二、反兴奋剂教育的策略341
第十七章 锻炼动机和锻炼方式346
第一节 影响参加身体锻炼的因素346
一、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346
二、参加身体锻炼的动机347
专栏17—1谢切诺夫现象与积极休息348
三、不参加身体锻炼的理由349
四、退出锻炼的原因350
五、促进坚持锻炼的指导原则350
第二节 锻炼行为的理论353
一、健康信念模型353
二、计划行为理论353
三、转换理论模型354
四、社会认知理论355
第三节 获得较大心理效益的锻炼方式355
一、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356
二、有氧练习或者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活动356
三、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357
四、自控性的身体活动357
五、负荷强度:中等最佳吗357
六、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至少20—30分钟358
七、长期坚持,养成习惯358
第十八章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361
第一节 与身体活动有关的心理健康效益361
一、心理健康及其标准361
二、身体活动与情绪改善363
专栏18—1 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能维持多久365
专栏18—2 20世纪90年代的三大元分析研究367
专栏18—3 身体活动中的尖峰时刻可以测量吗371
专栏18—4 跑步高潮者自述371
三、身体锻炼与认知衰老372
四、锻炼的其他心理效益374
第二节 身体活动产生积极心理效益的原因375
一、认知行为假说375
二、社会交往假说376
三、转移注意力假说376
四、心血管健康假说376
五、胺假说377
六、内啡肽假说377
第三节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副作用377
一、心理耗竭377
二、锻炼迷瘾378
第七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社会互动385
第十九章 运动团体的凝聚力385
第一节 团体凝聚力的性质386
一、团体凝聚力的概念386
二、任务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387
三、团体凝聚力的测量387
第二节 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387
一、领导方式388
二、目标整合388
三、志趣一致389
四、心理相容389
专栏19—1你一个人扣球,我们两个人使劲389
五、成员互补390
六、外界压力390
七、内部竞争390
八、团体规模390
九、团体稳定性391
第三节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392
一、支持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趋势的研究392
二、质疑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趋势的研究392
三、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393
四、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双向影响394
第二十章 教练员的领导与管理397
第一节 领导方式与领导功能397
一、领导概述397
二、领导方式398
专栏20—1 教练风格有好坏之分吗401
三、教练员的领导功能402
第二节 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因素403
一、教练员的基本素质403
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405
三、情境的特点406
四、运动员的特点407
第三节 教练员的权威体系408
一、教练员的影响力408
二、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408
三、教练员影响力的心理效果408
四、教练员影响力及权威体系409
第二十一章 观众效应与主场效应413
第一节 观众效应413
一、社会促进效应413
专栏21—1 最早的运动心理学实验414
专栏21—2观众的欢呼令失利者心碎417
二、社会促进效应的影响因素417
第二节 主场效应419
一、主场优势现象419
二、主场优势的原因420
专栏21—3 比赛失常原因何在424
第二十二章 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429
第一节 攻击的基本含义429
一、攻击行为的判别标准429
专栏22—1 你能判别哪些是攻击行为吗430
专栏22—2 攻击的典型案例431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432
三、攻击行为的危害433
专栏22—3拳击比赛与暴力434
第二节 攻击行为的原因434
一、本能理论435
二、社会学习理论435
专栏22—4坏孩子比利436
三、道德分析理论437
四、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437
第三节 运动活动与攻击行为439
一、观众的攻击行为439
二、攻击行为与运动表现440
三、与攻击行为有关的赛场环境因素441
四、减少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442
名词解释446
参考文献463
主题索引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