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0809913.jpg)
- 段玉山主编;周红杰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2367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0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22页
- 主题词:地理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中小学-师资培训-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地理课堂教学技能1
第一节 地理教学技能2
一、教学技能的含义2
二、教学技能的分类3
三、地理教学技能的特点5
四、新课程对地理教学技能的新要求6
第二节 地理教学艺术素养与教学风格16
一、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16
二、地理教学艺术及其特点17
三、地理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24
第2章 地理课堂教学准备技能29
第一节 制定地理课堂教学目标30
一、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31
二、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33
第二节 分析和处理地理教材36
一、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36
二、分析和处理地理教材37
第三节 分析和研究学生43
一、“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内容43
二、“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方法48
第四节 优选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与媒体49
一、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组合49
二、地理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52
第五节 编制地理课堂教学方案59
一、地理教案的构成与格式59
二、编写地理教案的方法62
第3章 地理课堂教学授课技能67
一、导入的基本方式68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导入68
二、导入的基本要求71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讲授72
一、讲授的意义72
二、讲授的类型73
三、讲授的基本要求78
第三节 地理课堂提问83
一、提问的作用83
二、提问的基本类型84
三、提问的基本要求89
一、语言技能的构成93
第四节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93
二、语言的基本要求95
第4章 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技能99
第一节 地理课堂的组织调控100
一、地理课堂组织调控技能的实践意义100
二、地理课堂组织技能101
三、地理课堂调控技能104
四、组织调控地理课堂的注意事项105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107
一、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意义107
二、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分类109
三、地理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110
四、地理课堂创新情境的创设115
第三节 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120
一、常见的地理实践活动120
二、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技能121
第5章 地理教学媒体的应用技能123
第一节 地图、图表的应用125
一、地图、图表的选用与展示125
二、地图、图表的应用128
一、地理景观图的应用132
第二节 地理景观图、标本、模型的应用132
二、地理标本的应用133
三、地理模型的应用134
第三节 地理板书、板图、板画的应用135
一、板书的应用技能136
二、板图板画的应用技能141
三、绘制地理板图板画的技法144
四、绘制地理板图板画技法的掌握147
第四节 电教媒体的应用150
一、电教媒体的优越性150
二、电教媒体的分类151
三、地理教学中幻灯、投影的应用152
一、地理专用教室的分类156
第五节 地理专用教室的应用156
二、地理专用教室中的教学组织157
第6章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技能165
第一节 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设计166
一、多媒体地理课件设计166
二、课件脚本编写178
第二节 多媒体课件的媒体处理与合成179
一、多媒体课件的媒体类型179
二、多媒体课件的集成181
第三节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182
一、课件使用说明的编写182
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方式183
三、多媒体地理课件的评价184
第7章 地理教学反馈信息的处理与结课技能191
第一节 地理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192
一、分析与处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意义192
二、分析与处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方法194
三、组织地理课堂练习活动196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结课”技能196
一、“结课”的作用197
二、“结课”的基本形式198
三、“结课”的基本要求201
参考文献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