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护理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孟繁洁,张先庚主编;裘秀月,刘伟,王彩霞,向宇副主编;戴锡孟主审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77866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中医学-护理学-成人高等教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护理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1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1
一、中医学的形成1
二、中医学的发展2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4
一、原始社会时期4
二、夏至春秋时期4
三、战国至东汉时期4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5
五、隋唐五代时期5
六、宋金元时期6
七、明代医学与中医护理学的发展6
八、清代的医学与临证护理6
九、当代7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7
一、整体观念7
二、辨证施护8
自学指导9
第二篇 中医基础理论10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10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0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12
第二节 五行学说14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4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17
自学指导19
第三章 藏象21
第一节 五脏的功能与系统连属21
一、心21
〔附〕心包络24
二、肺24
三、脾27
四、肝30
五、肾32
〔附〕命门35
第二节 六腑的功能36
一、胆36
二、胃37
三、小肠38
四、大肠39
五、膀胱40
六、三焦40
第三节 奇恒之腑的功能42
一、脑42
二、髓44
三、骨44
四、脉45
五、女子胞46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4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48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53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54
自学指导56
第四章 气血精津液58
第一节 气58
一、气的基本概念58
二、气的生成59
三、气的功能59
四、气的运动61
五、气的分类62
第二节 血64
一、血的基本概念64
二、血的生成64
三、血的功能65
四、血的循行65
第三节 精66
一、精的基本概念66
二、精的生成66
三、精的功能67
第四节 津液67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67
二、津液的代谢68
三、津液的功能69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70
一、气和血的关系70
二、气与精的关系71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71
四、血与精的关系72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72
自学指导73
第五章 经络与腧穴7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其组成75
一、经络的概念75
二、经络的组成75
第二节 十二经脉76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76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76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77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77
第三节 奇经八脉78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78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78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79
第五节 腧穴总论80
一、腧穴的概念80
二、腧穴的分类80
三、腧穴的作用80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81
第六节 经络腧穴各论84
十四经脉及常用腧穴84
自学指导104
第六章 病因与病机106
第一节 病因106
一、六淫106
二、疠气110
三、七情内伤110
四、饮食失宜111
五、劳逸失度113
六、痰饮114
七、瘀血115
八、结石116
九、外伤117
十、寄生虫118
第二节 病机118
一、发病机制118
二、基本病机120
自学指导128
第七章 诊法130
第一节 望诊130
一、望神130
二、望色131
三、望形态132
四、望头与发132
五、望五官133
六、望皮肤133
七、望络脉134
八、望排出物134
九、望舌135
第二节 闻诊137
一、听声音137
二、嗅气味138
第三节 问诊138
一、问诊的方法139
二、问诊的内容139
第四节 切诊141
一、脉诊141
二、按诊143
自学指导144
第八章 辨证146
第一节 八纲辨证146
一、表里辨证146
二、寒热辨证148
三、虚实辨证150
四、阴阳辨证152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54
一、气病辨证154
二、血病辨证155
三、气血同病辨证156
四、津液病辨证158
第三节 脏腑辨证15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60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62
三、脾与胃病辨证165
四、肝与胆病辨证16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71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173
一、六经辨证173
二、卫气营血辨证177
三、三焦辨证179
自学指导180
第三篇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182
第九章 防治与护理原则182
第一节 预防182
一、未病先防182
二、既病防变184
第二节 治疗与护理原则185
一、治(护)病求本185
二、标本缓急187
三、同病异治(护)与异病同治(护)187
四、扶正祛邪188
五、三因制宜189
六、调整阴阳190
第三节 辨证施护的程序与方法190
一、运用四诊方法收集病情资料191
二、运用辨证方法辨明证候类型191
三、依据整体观与证候特点提出护理问题192
四、根据护理原则制订护理目标及措施192
五、运用中西医护理理论及时评价记录193
六、运用中医养康知识进行健康教育193
自学指导194
第十章 中医一般护理195
第一节 病情观察195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195
二、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197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197
一、起居有常198
二、劳逸适度198
三、环境适宜199
第三节 情志护理200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200
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201
三、情志护理的目的202
四、情志护理的原则203
五、情志护理的方法204
六、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205
第四节 饮食护理206
一、饮食调护的概念与意义206
二、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207
三、食物的性味和功效208
四、饮食宜忌209
五、常用饮食调护方法210
第五节 病后调护与康复护理212
一、病后调护212
二、康复护理213
第六节 运动养生215
一、八段锦216
二、五禽戏217
三、太极拳218
自学指导225
第十一章 体质调护227
第一节 体质227
一、体质与体质学说的概念227
二、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228
三、体质的分类及其特征229
第二节 不同体质的调护231
一、体质调护的概念与原则231
二、不同体质的调护231
自学指导234
第十二章 中药用药及护理236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236
一、中药的性能236
二、中药的用法238
三、常用中药及用药分类240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267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267
二、方剂的剂型268
〔附〕部分常用方剂简表270
第三节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279
一、汗法及护理279
二、吐法及护理280
三、下法及护理281
四、和法及护理281
五、温法及护理282
六、清法及护理282
七、消法及护理283
八、补法及护理284
第四节 给药护理284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284
二、用药方法286
三、几种常见中草药中毒的解救289
自学指导290
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292
第十三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292
第一节 针刺法292
一、毫针刺法292
二、电针法300
三、水针法300
第二节 灸法302
一、艾条灸302
二、艾炷灸304
三、温针灸306
第三节 推拿疗法307
一、推拿疗法的基本知识308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316
三、用物准备316
四、操作方法316
五、注意事项316
第四节 拔罐法317
一、拔罐的基本知识317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319
三、用物准备320
四、操作方法320
五、注意事项320
第五节 耳穴埋豆法321
一、耳郭与耳穴的基本知识321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323
三、用物准备323
四、操作方法324
五、注意事项324
第六节 刮痧法324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324
二、用物准备325
三、操作方法325
四、注意事项326
第七节 足底疗法326
一、足底反射区基本知识326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329
三、用物准备329
四、操作方法329
五、注意事项329
第八节 药熨法330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330
二、用物准备330
三、操作方法330
四、注意事项331
第九节 中药换药法331
一、适应证331
二、用物准备331
三、操作方法331
四、注意事项332
第十节 中药保留灌肠33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333
二、用物准备333
三、操作方法333
四、注意事项334
自学指导334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