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史论衡第2册隋唐至民国篇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史论衡第2册隋唐至民国篇下
  • 邝士元著 著
  • 出版社: 波文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1244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2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史论衡第2册隋唐至民国篇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五章 安史之乱与唐代的弊政(上)527

第一节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527

甲、安史作乱原因的分析527

乙、安史肇乱之经过533

丙、马嵬驿之变537

丁、安史失败原因的分析538

戊、安史乱后的影响541

第二节 藩镇割据及其影响544

甲、藩镇割据势力的形成544

乙、藩鎭拥有权力之分析548

丙、镇兵与府兵性质之比较550

丁、藩鎭割据之远因551

戊、藩镇为患之近因555

己、藩鎭割据形成所产生的影响557

第三节 唐宦官擅权及其相关的弊政561

甲、唐宦官权势形成的过程与因素561

乙、宦官掌权所产生之现象565

丙、永贞改革及其失败的分析569

丁、甘露之变574

第四节 唐代朋党之争与影响578

甲、唐代朋党相争原因的分析578

乙、唐代党争之经过582

丙、党争的后果与影响584

第十六章 唐代社会经济与外扰内患587

第一节 刘晏与中唐的经济改革587

甲、刘晏以前的经济改革及其得失587

乙、刘晏改革的内容590

丙、中唐后经济得失及其影响595

丁、刘晏之各种改革设施的影响597

第二节 唐代马政与中唐之经济政治关系598

甲、唐以前马政的沿革598

乙、马政对中唐以后之经济关系599

第三节 唐代的外患602

甲、南诏崛起及其对唐代之影响602

乙、回纥兴起及其与唐代盛衰的关系605

丙、吐蕃边患611

第四节 唐代之民变与衰亡614

甲、唐末民变的时代背景614

乙、黄巢变乱的经过616

丙、黄巢失败原因的分析618

第五节 安史乱后国运的挣扎619

甲、政治上的挣扎620

乙、经济上之改革622

丙、交通的发展623

丁、总論:唐代衰亡原因之分析624

第十七章 北宋的立国及其政治措施631

第一节 北宋立国前之政治经济社会形态631

甲、国家兴替631

乙、五代军人之跋扈情形633

丙、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634

丁、五代之社会风气636

第二节 宋太祖创业与开国637

第三节 宋初的政争与赵普功过640

甲、赵普对太宗攻击之事例640

乙、太宗对赵普攻击之事例643

丙、太宗与赵普对军权之争夺647

丁、太宗与赵普相争的目的与结果650

第四节 北宋初年的对外政策652

甲、国策的决定652

乙、宋初对外采守势的原因652

丙、结果及其影响653

第五节 宋初内政和经济政策655

甲、内政方面的整顿655

乙、经济方面的整顿656

第六节 宋初政制及其改革658

甲、北宋的强榦弱枝措施658

乙、后果与影响661

第七节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与宋的国防662

甲、燕云十六州的地理形势662

乙、燕云十六州与宋代的国防663

第八节 宋弃长安洛阳而都汴的分析665

甲、军事经济文化方面666

乙、国策兵制与关中的残破667

丙、漕运与交通的因素668

丁、其他方面的因素669

第九节 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分析670

甲、北宋对士人特别礼重的原因670

乙、对士人礼重的表现671

丙、北宋特别礼重士人的影响673

第十八章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675

第一节 庆历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675

甲、庆历变法之时代背景675

乙、变法经过与内容676

丙、庆历变法失败之原因678

丁、庆历变法之影响679

第二节 熙宁变法得失与影响680

甲、熙宁变法的时代背景680

乙、新法的内容682

丙、新法失败原因的分析684

丁、新法的部份收效689

第三节 庆历熙宁变法得失之比较692

甲、两次变法的得失比较692

乙、两次变法失败原因比较694

丙、两次变法产生的影响695

第四节 宋代党争与政风696

甲、促成宋代党争的原因696

乙、宋代党争之经过669

丙、党争之结果与影响704

丁、唐宋两代影响的比较705

第十九章 北宋的衰亡707

第一节 澶渊之盟及其影响707

甲、澶渊之盟的经过707

乙、促成澶渊之盟的原因708

丙、澶渊之盟的影响709

第二节 宋代宰相蔡京当权误国及其影响711

甲、蔡京之出身711

乙、夺权之原因711

丙、误国事例712

丁、对宋代政治之影响713

第三节 宋徽宗与北宋的亡国714

甲、宋徽宗的弊政与误国715

乙、迷信道敎及其影响717

丙、宋徽荒政的影响293

第四节 靖康之难725

甲、时代背景725

乙、靖康之难原因的分析726

丙、靖康蒙尘之经过728

第五节 靖康之难与北方人口的南迁730

甲、战争影响民族的迁移730

乙、流徙各处的情形732

丙、流民对南宋的影响735

第六节 北宋积弱原因的检讨736

甲、政治上的积弊736

乙、经济上的积弊738

丙、军事上的积弊739

丁、制度上的积弊741

第二十章 辽金与西夏兴亡经过743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辽金元异族入侵之比较743

第二节 辽的兴起及衰亡经过745

甲、辽的兴起745

乙、辽的建国746

丙、宋辽之战争经过746

丁、辽之衰亡747

第三节 西夏之兴起及衰亡经过748

甲、西夏之起源及建国748

乙、西夏兴起之分析749

丙、西夏之衰亡750

第四节 金之兴起及衰亡经过751

甲、金之起源及建国751

乙、金势力之发展751

丙、金人南渡后的弊政753

丁、金之衰亡原因755

第二十一章 宋与外族的和战及其影响759

第一节 宋夏战争经过及影响759

甲、宋夏交恶与战争经过759

乙、宋与西夏战争之平息761

第二节 促成宋金媾和的原因及其结果762

甲、宋金媾和之原因763

乙、和约内容767

丙、和议后的影响769

第三节 北宋联金与南宋联蒙得失讨论770

甲、联金灭辽经过770

乙、联蒙灭金的经过771

丙、联金灭辽得失之讨论772

丁、联蒙灭金得失之讨论774

第四节 岳飞与秦桧的寃案775

甲、高宗杀岳飞之动机775

乙、宋代官僚和儒学忠君观念之影响777

丙、秦桧对岳飞被杀之责任779

第二十二章 南宋的立国及其衰亡781

第一节 宋室南渡初年之国势781

甲、盗贼的问题781

乙、民生的情况782

丙、财经的困敝784

丁、兵力单薄785

第二节 南宋的开国与偏安787

甲、南宋开国之条件787

乙、南宋能偏安江左之原因788

第三节 东晋南宋立国与偏安的比较793

甲、东晋南宋立国之时代背景793

乙、东晋南宋建国之经过793

丙、东晋南晋得以偏安江南原因之比较794

丁、东晋南宋偏安之影响796

第四节 东晋南宋意图规复之事功的比较797

甲、东晋意图规复之事功798

乙、南宋意图规复之事功802

第五节 南晋式微原因的分析803

甲、南宋亡国与二王播迁之经过803

乙、政治上的积弊805

丙、经济上的积弊809

丁、军政上的积弊814

第六节 两宋灭亡原因之比较819

甲、地理形势方面819

乙、政治方面820

丙、财经方面822

丁、社会民生方面823

戊、军事方面824

己、外交方面825

第二十三章 元代兴起与立国827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与亡宋原因827

甲、蒙古的兴起与亡宋的分析827

乙、元初的建国与用儒829

丙、汉文人对蒙元政治中国化的贡献830

丁、元初用儒与影响835

第二节 元代统治汉人的政策836

甲、政制方面的措施836

乙、经济方面的措施839

丙、宗敎方面的政策847

丁、军事方面的政策847

戊、社会方面的政策849

第三节 元代色目人的贡献850

甲、色目之涵义851

乙、元代所称之色目人的涵义851

丙、对中国经济的贡献852

丁、对中国文化的贡献856

第四节 元代的海运与国运856

甲、元代大量推行海运的原因857

乙、元代海运之路綫858

丙、元代海运之贡献859

丁、对元代衰亡的影响860

第五节 元代的吏治及其速亡原因862

甲、元代吏治败坏原因的分析862

乙、元代速亡原因的分析865

第二十四章 明初的政制得失869

第一节 明初开国及其政治措施869

甲、明太祖翦灭羣雄取得政权的原因869

乙、明初的惠政与吏治871

丙、明初弊政及其对后世之影响875

第二节 明初废宰相原因与后果880

甲、明初设置宰相之前后经过880

乙、明初废相原因之分析881

丙、明初废相之影响882

第三节 明初知识份子的遭遇884

甲、太祖开国对儒生之依赖884

乙、太祖到处访儒生之经过885

丙、儒生不愿襄助太祖的原因886

第四节 明初削藩经过及其影响891

甲、明初的封建891

乙、靖难之役的经过892

丙、削藩失败的分析893

丁、靖难之役的影响894

第五节 明成祖的政治经济措施895

甲、成祖开拓北方的背景895

乙、对北方经济政治的整顿896

丙、成祖对北方军事的措施899

丁、对海陆运输的整顿899

第二十五章 明代宦官专政与党争905

第一节 明代宦官干政与阁权之消长905

甲、太祖时宦官之权力905

乙、成祖重用宦官的原因905

丙、宦官专权之事实与经过907

丁、明代宦官权势形成的分析913

戊、内阁宦官权力之比较918

第二节 明代厂卫制与司礼监921

甲、明代的厂衞制921

乙、明代的司礼监925

第三节 唐明宦官之比较928

甲、唐明宦祸之形成928

乙、两代宦官为祸之经过931

丙、唐明两代宦官之评论933

第四节 明代之党争及其影响934

甲、明代党争原因的分析934

乙、明代党争的经过936

丙、明代党争的影响940

第二十六章 明代的外患与影响943

第一节 明代外患原因的分析943

甲、明代外患的远因943

乙、明代外患近因的分析945

第二节 土木堡之役及其影响947

甲、瓦刺的兴起947

乙、瓦刺为患原因的分析948

丙、瓦刺入侵的经过(土木堡之变)949

丁、明反击瓦刺的紧急措施950

戊、士木之变的影响951

第三节 明代倭寇为患的因果953

甲、倭寇为患之原因953

乙、倭寇为患之经过958

丙、倭寇之平定959

丁、对明室的影响960

第四节 明万历援朝之役及其影响961

甲、明遣兵援朝之动机961

乙、明援朝之役的经过962

丙、明援朝一役的影响965

第五节 葡萄牙之入侵与商业交通966

甲、欧亚交通之起源966

乙、对中西文化商业交通之影响968

第六节 汉至明淸长城黄河长江对中国文化的保全969

甲、历代的形势969

乙、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971

丙、黄河在国防上的价値972

丁、长江在北骑南下时阻止了女眞的扩张与拯救南宋973

第二十七章 明清的社会经济与科技(下)975

第一节 明初对外贸易及其影响975

甲、明代之海禁政策975

乙、明代海禁政策下之贸易方式976

丙、贸易影响方面978

第二节 明中叶的社会经济与张居正的改革980

甲、改革的时代背景980

乙、张居正对边防之整饬981

丙、潘季训治河982

丁、一条鞭法之推行983

戊、田赋积弊的铲除986

己、国用的节省987

庚、张居正的评价988

第三节 淸初社会经济与吏治之得失989

甲、淸初之社会现象989

乙、淸初财政经济之状况991

丙、淸初吏治的惠民992

丁、淸中叶的吏治与和珅用事996

第四节 明淸西学输入中国槪述1001

甲、西方天文学之输入1001

乙、数理及其他学术之输入1003

丙、西学不振之原因1006

丁、西学输入对我国学术之影响1006

第五节 近世中国文化的西传1009

甲、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1010

乙、中国对罗科科艺术的影响1010

丙、中国思想对西欧的影响1013

丁、中国文化外传终止原因的分析1016

第二十八章 晚明民变与衰亡原因的分析1019

第一节 晚明民变的兴起与影响1019

甲、晚明的时代背景1019

乙、晚明民变的发展1020

丙、晚明流贼为祸的远因1021

丁、晚明民变兴起的近因1024

戊、李张等致败原因的分析1031

第二节 明代亡国原因的分析1040

甲、政治方面1040

乙、经济方面1045

丙、社会方面1049

丁、学术方面1051

戊、外患战争之频繁1052

己、军事方面1053

庚、民变的影响1055

辛、名将被诛1055

第二十九章 清之立国及其政治措施1057

第一节 淸之兴起及其代明原因1057

甲、政治军事上的基础1057

乙、武畧与军威之优胜1058

丙、反淸复明势力之翦灭1059

第二节 淸初之统治措施1061

甲、实行武力驾御中国1061

乙、淸初之统治根基1061

丙、统治手段刚柔并济1062

丁、高压政策1063

第三节 淸初对汉人及少数民族政策1064

甲、淸初对汉人的统治政策1064

乙、满淸对少数民族的政策1068

丙、分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1070

第四节 淸代之削藩及三藩之乱1071

甲、淸廷削藩动机1071

乙、削藩经过与三藩起兵1072

丙、三藩失败经过1074

丁、三藩失败原因的分析1074

第三十章 顺治康雍乾隆的政治措施1077

第一节 淸顺治朝的政治措施1077

甲、积极方面1077

乙、缺点方面1080

第二节 康熙朝的政治措施1080

甲、积极方面1080

乙、缺点方面1087

第三节 雍正朝的政治措施1088

甲、积极方面1088

乙、缺点方面1092

第四节 乾隆朝的政治措施1093

甲、积极方面1093

乙、缺点方面1097

第三十一章 不平等条约与对外战争的失败1101

第一节 尼布楚条约及其影响1101

甲、俄人势力的扩张1101

乙、条约之完成及其内容1102

丙、条约的影响1104

第二节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1104

甲、战争前国外的社会形势1105

乙、战争前国内的社会形势1107

丙、战争爆发的原因1109

丁、战争的经过与条约的订立1113

戊、中国战败原因1114

己、战败的影响1115

第三节 英法联军之役及其影响1117

甲、战争爆发之远因1118

乙、战争爆发之近因1120

丙、战争经过1120

丁、美俄联军之役1123

戊、戰爭失敗的影響1123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1125

甲、战争的时代背景1125

乙、促成甲午战争的原因1127

丙、战争的经过与马关条约1126

丁、战败后果1128

戊、甲午之战的影响1131

第三十二章 自强运动失败与革命的爆发1133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灭亡1133

甲、革命发生原因的分析1133

乙、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1138

丙、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1144

丁、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1146

第二节 天地会的起源与太平天国的关系1148

甲、天地会的起源1148

乙、天地会之组织1149

丙、天地会与太平天国的关系1151

第三节 洋务运动的失败与影响1154

甲、促成洋务运动原因的分析1155

乙、洋务运动之内容1156

丙、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157

丁、洋务运动之影响1158

第四节 戊戌政变的经过及其影响1159

甲、维新之时代背景1159

乙、促成维新运动之原因1166

丙、维新运动的内容1164

丁、新政失败的原因1166

戊、新政失败的影响1167

己、康梁的贡献与影响1169

第五节 庚子拳变及其影响1171

甲、时代背景1171

乙、排外经过与原因1173

丙、拳乱之经过1175

丁、义和团的影响1180

第六节 辛亥革命成功的分析1183

甲、客观方面1183

乙、主观方面1191

丙、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1189

丁、辛亥革命的影响1191

第七节 淸代衰亡原因的分析1192

甲、财政困难1193

乙、列强入侵1194

丙、太平天国之影响1194

丁、国内之积弊1195

戊、晚淸之衰运1196

己、思想上之醒觉1107

第三十三章 民初内政与外交1199

第一节 民初之政治情态1199

甲、孙中山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199

乙、民初政党的纷扰1201

丙、民初外交得失的检讨1203

丁、民初专政的检讨1205

第二节 帝制运动的酝酿及其失败原因1207

甲、晚淸督府权力的渊源1207

乙、袁世凯的起用与弄权1208

丙、袁世凯称帝的幻灭1210

丁、帝制失败原因的分析1212

第三节 民初的爱国运动1214

甲、廿一条约与巴黎和会的失败1215

乙、五四运动产生的原因1218

丙、五四运动的经过1219

丁、五四运动的影响1220

第四节 革命军的北伐与统一1221

甲、北伐前之国内外形势1222

乙、国民党军形势之倒转1224

丙、北伐战争的经过1226

丁、北伐战争的评论1227

第五节 日本的侵华与八年抗战1229

甲、日本大陸政策的分析1230

乙、對日抗戰的經過1233

丙、日本侵華失敗原因的分析1235

丁、对日战争损失的统计12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