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陈嘉映·思想学术著译 说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陈嘉映·思想学术著译 说理
  • 陈嘉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978750806478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哲学-方法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陈嘉映·思想学术著译 说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哲学之为穷理1

1.1哲学是什么1

1.2好道与说理2

1.3行止与言说依乎道理2

1.4哲学大致就是穷理3

1.5默会道理与明述道理4

1.6道理在言说中成形5

1.7成形者与未成形者是同一个吗?6

1.8因事说理和离事说理6

1.9寓言9

1.10拈花一笑10

1.11讲出了什么道理?11

1.12同一个道理的不同表述11

1.13命题不是道理的绝对表述形式12

1.14同一者可言说吗?13

1.15烹小鲜与治大国13

1.16道与术14

1.17道的位置15

1.18凿与虚16

1.19“按道理说”17

1.20大道立身18

1.21道、理、道理19

1.22道理、理、道、说理这些词怎样译成英文?21

1.23道理不是自然规律22

1.24所以然或前因后果24

1.25机制还原25

1.26思辨理论26

1.27然与所以然27

1.28哲学通过穷理达乎道28

1.29穷理与常理30

1.30自然理解31

1.31非常之事与非常之理32

1.32系统说理33

1.33贯通34

1.34建筑与网络36

1.35体系需要生活世界的支撑38

1.36统一思想就是没思想39

1.37哲学作为对话40

1.38初级反思与哲学之为治疗42

1.39中西“哲学”的区别44

第2章 哲学为什么关注语言?46

2.1语言转向46

2.2语言或概念vs.事质47

2.3反形而上学48

2.4“眼睛是什么?”有两层意思52

2.5“语义学上的发现”53

2.6语言中凝结着根本的道理54

2.7在种种精神客体中,语言何以高标特立55

2.8说话只是为了让人懂,行为不是这样56

2.9哲学检视我们怎样说到世界57

2.10惟语言能论证58

2.11概念考察58

2.12概念考察的日常缘起59

2.13概念考察之为知60

2.14概念与道理61

2.15概念的广义和狭义62

2.16概念考察与语词分析63

2.17日常语言作为证据的优越性64

2.18概念考察之为“科学”65

2.19不是“语言学转向”67

第3章 “哲学语法”70

3.1维特根斯坦使用“语法”一词的大致情况70

3.2维特根斯坦论语法与逻辑的区别71

3.3逻辑/语法vs.经验的两分与“中间地带”73

3.4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同75

3.5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异76

3.6研究者论两者的区别77

3.7形而上学与语法任意性79

3.8任意性的限制,自治性82

3.9工具与实践的自治性85

3.10复杂工具86

3.11对应与“负责”86

3.12自然事实的不同角色88

3.13使用者与研究者91

3.14游戏规则93

3.15“规则”,烹饪与象棋95

3.16“用法”,棋规与棋理97

3.17约定与道理相交织99

3.18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1)101

3.19规则与道理102

3.20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2)103

3.21“深层语法”104

3.22哲学语法与普遍道理107

3.23本章小结108

第4章 论理词与论理110

4.1长篇论理110

4.2论理词111

4.3故事与论理114

4.4移植词116

4.5大多数现代汉语论理词是移植词118

4.6移植词的汉化119

4.7移植词带来的困扰119

4.8移植词与“中国哲学”120

4.9论理词作为论题名称123

4.10两个层级间的跳跃124

4.11论理词用来明确标识两分125

4.12论理用法更准确吗?125

4.13新概念与旧语词127

4.14新概念和旧词原来的含义是怎样联系的?128

4.15真义,“知行合一”129

4.16改变本义或不改变本义131

4.17本真术语131

4.18被考察的语词和用来考察的语词133

4.19语词考察和用语词来论理134

4.20科学术语135

4.21语词的理论负载135

4.22论理词与日常语言137

4.23语词“真义”与惟一理论138

4.24一定要用论理词论理吗?139

第5章 感知与语言分析141

5.1休谟与“感官感知”141

5.2感觉资料理论142

5.3语言分析方法143

5.4应对语言分析攻势143

5.5“日常语言作为起点”146

5.6“过度概括”和“简单两分”149

5.7自然语词与概括层次150

5.8概括与说理151

5.9两分与分类154

5.10我们看见的是什么?156

5.11感知、“感官感知”、“五官”158

5.12五官之觉vs.内感知159

5.13视觉vs.触觉160

5.14感觉语词的错综联系162

5.15看上去与实际所是164

5.16证据-结论模式165

5.17生理-心理感知理论与感觉资料理论167

5.18看见图案的周边情况171

第6章 亲知与观念175

6.1有感之知175

6.2亲知的丰富性176

6.3浅知深知177

6.4 two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s178

6.5理解179

6.6你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180

6.7笼统所知182

6.8观念与观念体系(意识形态)183

6.9缘虚假的观念行动184

6.10何不跟着感觉走?185

6.11观念批判186

6.12观念批判与概念考察187

第7章 看法与论证189

7.1 μετα λογου αληθη δοξαν επτστημην ειναι189

7.2说理-论证,证实,证明190

7.3为什么要带有说理-论证?192

7.4抬杠193

7.5论证只是装饰?193

7.6没有事先看法的推论194

7.7从自明者开始推论195

7.8树上十只麻雀196

7.9形式推论与框架198

7.10直觉199

7.11灵感201

7.12《静静的顿河》的作者203

7.13看法与偏好206

7.14看法的厚度207

7.15论证的结构不是看法的结构208

7.16假如《静静的顿河》是外星人所著209

7.17不被说服与终极理据211

7.18改变他人主张的诸多途径212

7.19口服与心服212

7.20论证求取所以然214

7.21威胁、欺骗、利益之争215

7.22不愤不启217

7.23申辩式说理218

7.24理据要多普遍?219

第8章 普遍性:同与通221

8.1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关心普遍性221

8.2 universal和general222

8.3理性的普遍性和经验的普遍性222

8.4相对主义224

8.5“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225

8.6抽象普遍性226

8.7关系共相226

8.8稳定的共同点227

8.9“内在规律”228

8.10人必有一死229

8.11普适性230

8.12英语没有骈文231

8.13翻译同一性232

8.14从相通而不是相同来理解普遍性234

8.15普遍性之为特殊性的注脚235

8.16典范与本质237

第9章 事情本身与事实238

9.1事实概念处在近代思考的核心238

9.2事情与事实239

9.3 happening241

9.4树林与木材242

9.5全部事实与相关事实242

9.6复杂事实与原子事实244

9.7从金星到星星不是确定事实245

9.8事实的“分解”245

9.9假象与事实246

9.10确定事实的办法多种多样247

9.11“终极不可怀疑的事实”和“没有事实”248

9.12有待解释的事实249

9.13突兀事实与平淡事实的相互转换250

9.14事实是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251

9.15同一个事实的不同说法(逻辑等价)251

9.16是不是同一个事实的边缘情况252

9.17事实独立是指不依附于特定立场253

9.18雪和白有联系253

9.19概念联系就是事物的一般联系254

9.20确立一个事实属于哪种一般事实254

9.21经验推理百密一疏,还需要证据255

9.22事实对理论中立255

9.23事实在情境中说话255

9.24事实的说话方式256

9.25减少语义联系258

9.26转向事实的说话方式不是“换个说法”260

9.27“成绩差”和“70分”哪个给出更多信息?260

9.28印象有时比事实还重要262

9.29理论上行与事实下行263

9.30“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264

9.31判断不是偏好265

9.32工具性价值与价值本身265

9.33墨迹作为赤裸裸的事实266

9.34价值中立267

9.35所知与知者相联268

9.36社会科学269

9.37穷理尽性2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