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上下五千年 中国 科学技术卷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上下五千年 中国 科学技术卷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0701070.jpg)
- 林甲山主编 著
- 出版社: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 ISBN:780648598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42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2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上下五千年 中国 科学技术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石器的改进1
弓箭的出现2
火的使用2
陶器的发明4
蚕丝的利用5
天文学知识萌芽6
数学知识萌芽7
力学知识萌芽8
化学知识萌芽9
地学知识萌芽9
生物科学和医药学知识的萌芽10
炎黄时代的业绩11
北粟南稻15
古陶神玉22
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28
夏、商、周文化遗址里发现青铜器冶铸作坊35
夏、商、周的天文历法知识36
夏、商、周的生物、物候、气象、地学知识38
夏、商、周的医药知识40
夏、商的农业生产和技术41
西周的农业技术42
奴隶社会的城堡建筑44
夏、商、周的车辆制造45
商周的纺织和染色技术46
夏、商、周的酿酒技术47
商周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49
古代盐的发明50
泥范铸造50
熔模铸造51
铁范铸造51
合金规律的认识52
蹄铁术的发明52
胆水炼铜53
锌的炼制53
水车的发明53
水磨的发明54
播种机的发明54
纺轮与原始纺织55
脚踏纺车的发明55
算盘的发明56
秤的知识57
毛笔的起源58
墨的来源58
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59
砚的演变61
古代的鼓风机61
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到更高阶段62
我国铁器的使用64
冶铁业的发达和冶铁技术的进步65
车辆的制作工艺和规范68
制作弓箭的材料要求和技术要求69
乐器的制作和乐音知识70
练丝帛、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71
城市和宫殿建筑71
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是时代的需要72
漳水十二渠73
都江堰74
郑国渠75
通航运河——邗沟和鸿沟75
堤防工程76
迄今发现建造时代最久远的木桥77
人类有史记载的第一座桥是中国浮桥78
凌空飞渡的铁索桥79
第一个发现美洲的国家是中国81
中国是最早发明湿度计的国家83
中国人对海陆变迁的认识最早84
两千多年前的三色军用地图85
从平面彩色地图到立体地图86
祖冲之与圆周率88
李春建造赵州桥92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94
解学士组编《永乐大典》96
秦始皇兵马俑98
《山海经》104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天文历法的进步106
关于五大行星的知识106
二十八宿系统的形成和距度的测定107
恒星区划命名的系统化与《石氏星经》108
五星观测的数量化108
二十四节气的完备109
古四分历法110
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111
关于天地关系与结构112
关于天地不坠不陷的原因113
天空的地图——二十八宿113
最早的星表115
中国的阴阳历116
依然屹立的古观星台119
珍贵的天文学遗产121
天象观测123
古四分历法124
珍贵的天文学遗产126
天象观测128
古四分历法129
天文观测仪器130
哈雷彗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130
中国最早发现太阳黑子现象132
中国古代最早对日月食的研究133
中国是最早对流星雨有文字记载的国家134
古人对云雾雨等然现象的最早科学解释135
中国古代的天气预报137
中国古代对云的认识138
中国古代对风的观测139
中国古代对降雨的观测141
先进的记数方法——十进位值制142
一把小棍就能计算数学难题——算筹和筹算143
天有多高?太阳多大?145
先秦时期是如何记时的146
“盖天说”的提出时间151
《墨经》的数学知识和时空观念151
《墨经》的力学知识152
《墨经》的光学知识153
《尔雅》一书为我国动植物分类系统奠定了基础155
出现了专门的医药学著作157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整体观念158
脏腑、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158
病因说和以防为主的医疗思想159
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160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161
秦汉时期的最早数学著作161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162
《九章算术》的内容162
《九章算术》的影响164
魏晋时期的度量衡165
隋文帝统一度量衡166
度量衡的大小制166
唐代度量衡的管理制度168
中国:数学史最长的国家169
古代最早的数学文献170
二项系数法则的发现171
负数的发现171
比亿还大的数词172
联立方程式的发现173
剩余定理的创立173
圆周率的计算174
+-×÷=是谁创造的174
古度量衡名例释175
原始度量衡:手176
人体:周代度量的标准177
“仞”的内涵及来源177
权衡·千钧·万钟178
黍尺·咫尺·九仞179
古人怎样测量塔高181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181
“汉承秦制”183
万里长城190
东汉的四分历和乾象历192
三国时期历法方面的进展194
岁差现象的发现194
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特点195
我国古代特有的天文仪器196
浑仪的改进196
浑象的创制197
我国古代天象观测和记录的优良传统198
天象记录趋于齐备199
天象记录趋于详尽精细199
秦汉魏晋时期的天文历法200
马王堆出土的地图207
《水经》和《水经注》209
秦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和耕作技术的改进210
秦汉时期的农书和《汜胜之书》212
杜预崔亮发明水磨213
中国古代农民种田最早使用肥料213
中国古代对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215
中国人最早栽种大豆和制作豆腐216
农业耕种工具的革命——铁犁217
2200年后仍在使用的扬谷扇车219
世界上最早的灌溉机械——龙骨水车220
中国汉朝时期的播种机——三脚耧221
中国最早的饮料——茶叶222
茶树栽培传播史224
久负盛名的柑橘栽培225
中国古代对竹子的开发利用22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228
中国古代的丝绸229
中国对纺织业的重大贡献——发明纺车230
奇妙的养鸭技术232
秦汉时期的通航运河233
《神农本草经》和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235
炼丹术起源于我国237
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238
炼丹术中有关的化学知识239
采冶铸造工艺的完善化241
下册243
一系列制钢技术的发明243
从青瓷到白瓷245
漆器有十分悠久的历史246
秦汉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247
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脱胎工艺247
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248
西汉麻纸的发现249
造纸术和蔡伦251
薄如蝉翼的丝织物255
提花技术已经成熟256
染色技术达到很高水平256
麻纺织技术也已经成熟256
纺车257
织机257
提花机258
灌溉用的龙骨水车259
中国古代的贺年卡259
世界上最早的信封260
中国独特的艺术——剪纸261
中国特有的毛笔262
对记录历史文明有重大作用的墨264
古琴弦上的绝美音色266
堪称一绝的定音钟与编钟267
孔明灯与热气球的发明269
现代电影的雏形——中国古代走马灯270
磷光的发现和磷光画的发明271
围棋源于中国273
高台建筑274
木结构技术的进步275
砖结构技术的提高275
石窟276
驰道277
栈道277
丝绸之路278
通往印度的陆路279
汉代的船舶27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船舶280
海运的发展281
航海技术282
和朝鲜、越南的交往282
和日本的交往283
和印度的科技文化交流283
中国科技文化传向西方各国285
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86
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88
数学、天文学、医学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峰289
隋唐和宋代的数学教育289
“算经十书”简介291
“算经十书”的注释293
中国古代数学的顶峰293
唐代的戊寅、麟德、符天、宣明、崇玄诸历和标志历法体系完全成熟的大衍历294
宋元时期的天文历法296
天文常数的测定精度也达到高峰302
隋唐时期恒星位置的测量304
宋元时期恒星位置的测量305
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306
漏壶和圭表的改进307
浑仪的改进307
简仪的结构308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的杰出贡献309
把中国天文学发展推向世界高峰的科学家311
宋元时期的地志和地图330
大运河332
太湖地区的圩田357
浙江的海塘358
莆田的木兰陂358
农具的改进和定型359
隋唐的农学著作360
宋代的农学著作361
元代的农学著作362
《蚕书》364
《营造法式》366
《耕织图》369
《鲁班经》370
《火龙经》及其相关著作371
隋唐时期的官修医药典籍374
针灸术专著和针灸铜人375
法医学专著的接连问世和宋慈的《洗冤录》376
炼丹术的盛衰377
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和火药武器的发展378
指南针的渊源381
指南针的发明381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383
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和盛行384
印刷术的外传385
纺织技术达到娴熟精湛的程度386
大、小雁塔390
寺院的布局398
佛殿多采用木构架结构399
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再次传入400
商业数学的发展403
珠算从筹算演变的过程403
西方数学知识的传入和康熙帝主持下编纂的《数理精蕴》405
明代十二平均律的发明407
声学效应在建筑上的应用408
西方近代化学正在建立中409
以传统地理志方式编纂的地方志著作大量增加410
以《徐霞客游记》作为代表的旅行记录方式的地理学著作412
明末清初传教士传入的地图和地学知识415
康熙帝亲自领导完成中国全图的测绘工作416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诞生418
中国本草学和植物学420
明初的《救荒本草》421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421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423
方剂学方面的发展424
海外新作物的引进425
“一岁数收”技术的发展426
疏浚大运河426
治理黄河428
建筑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430
南北二京的宫殿建筑431
园林建筑433
明代的万里长城434
郑和舰队远航的记录435
明末以前我国冶金技术一直处在世界先进行列437
最早的炼锌技术437
采煤和凿井技术438
明代的火药武器439
明清时期的瓷器440
明末清初传入的西方技术知识441
《火攻挈要》441
《苏州织造局志》445
《工程做法》447
《木棉谱》449
亏值与奇异方向之间有机联系的发现者——杨乐张广厚450
我国最早的照片452
我国的火箭452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知多少453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455
我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456
发射第一颗“澳星”458
“亚洲一号”卫星462
发射第二代科学试验卫星始末463
中国航天五大先进技术465
我国四大火箭卫星发射中心466
“生物导弹”的诞生466
中国科学技术白皮书467
中国七大科技计划468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468
星火计划469
火炬计划469
世界科技十大里程碑470
世界科技十项工程471
世界闻名的十座科技公园472
举世重视的七大关键技术473
当今世界十大尖端科技475
我国的九个“硅谷”477
秦山:中国核电之始478
中国第一个人类精子库479
中国首例公开亮相的变性手术480
世界首例人体导体脑垂体移植物术482
中国第一次对南极洲和南大洋进行科学考察483
中国妇女与科技进步487
我国十对院士夫妇490
科学精神的十二个特征491
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科技成果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