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学常识全知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学常识全知道](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0692693.jpg)
- 杨永胜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文出版社
- ISBN:978711907621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国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学常识全知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语言、文学2
第一章 汉字的演变2
汉字产生2
仓颉造字2
甲骨文3
殷周金文3
六书4
音韵学5
训诂学5
四声6
白话文6
标点符号6
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7
第二章 文学体裁9
《诗经》的语言特点9
《诗经》六艺9
先秦叙事散文10
先秦说理散文11
楚辞12
汉赋13
汉代散文13
乐府诗歌14
古体诗15
近体诗(格律诗)15
田园诗16
山水诗16
宫体诗17
边塞诗17
传奇17
四言诗18
五言诗18
七言诗18
杂言诗18
永明体19
骈文19
变文19
词20
散文20
杂文21
寓言21
话本21
诸宫调22
元曲22
散曲22
杂剧23
章回小说23
讲史小说24
志怪小说24
笔记小说24
神魔小说25
世情小说25
才子佳人小说25
公案小说26
谴责小说26
侠义公案小说26
人情世态小说27
演义27
小品文27
八股文28
近代前期的戏曲28
戏剧文学28
民间故事29
民间歌谣29
第三章 名家典籍30
一、文学名家30
屈原30
宋玉30
司马相如31
司马迁32
扬雄33
班固33
许慎34
曹植34
阮籍34
嵇康34
谢灵运35
陶渊明35
刘勰36
初唐四杰36
陈子昂38
孟浩然38
李白39
李贺40
白居易41
王昌龄43
王维45
杜甫46
岑参48
李商隐49
韩愈49
柳宗元49
杜牧50
温庭筠50
刘禹锡50
李煜51
范仲淹51
欧阳修51
曾巩51
王安石52
陆游53
苏轼53
司马光55
柳永55
辛弃疾56
李清照56
关汉卿56
汤显祖57
冯梦龙57
顾炎武57
王夫之58
蒲松龄58
吴敬梓59
曹雪芹59
纪昀60
王国维60
严复60
二、文学典籍61
《诗经》61
《论语》61
《文选》61
《楚辞》62
《离骚》62
《九歌》63
《天问》63
《尔雅》63
《中庸》64
《史记》64
《汉书》65
《唐书》66
《资治通鉴》66
《文心雕龙》67
《李太白集》67
《柳河东集》67
《玉台新咏》68
《颜氏家训》68
《乐府诗集》68
《大唐西域记》69
《徐霞客游记》69
《贞观政要》69
《全唐诗》70
《全宋词》70
《世说新语》70
《沧浪诗话》71
《太平广记》71
《容斋随笔》71
《人间词话》72
《西厢记》72
《金瓶梅》72
《三国演义》73
《水浒传》73
《西游记》73
《红楼梦》74
《列女传》74
《聊斋志异》74
《儒林外史》75
《永乐大典》75
《太平御览》76
《菜根谭》76
《古文观止》76
《随园诗话》77
《曾国藩家书》77
《东周列国志》77
《山海经》78
《书目答问》78
第四章 文学流派79
建安七子79
竹林七贤79
韩孟诗派79
元白诗派80
山水田园诗派80
边塞诗派81
唐诗派81
唐宋八大家81
南唐词派81
花间派82
婉约派82
豪放派82
江西诗派83
公安派83
竟陵派84
桐城派85
常州词派85
鸳鸯蝴蝶派86
第二篇 哲学、思想88
第一章 哲学流派及其思想88
百家之首儒家88
儒家有哪些支派88
儒家的“仁”88
中庸89
道家89
道家的思想90
黄老之学90
庄周梦蝶的哲学思想90
齐物论91
无为91
法家92
墨家92
墨家的思想观点93
阴阳家93
阴阳学说94
五行学说94
玄学95
玄学的发展95
名家96
纵横家96
杂家97
农家97
小说家98
兵家98
心学98
理学99
荆公新学99
经学100
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100
三纲八目100
乾嘉学派101
汉学101
内圣外王101
白马非马102
第二章 哲学大家103
至圣先师孔子103
孔门弟子代表人物103
亚圣孟子104
道家祖师老子104
墨子105
荀子105
法家之祖李悝105
韩非105
邹衍106
名家之祖邓析106
尹文106
惠施106
庄周107
何晏107
无神论斗士王充108
董仲舒108
王弼109
周敦颐109
张载110
孔颖达110
“二程”与理学111
理学大师朱熹111
“心学”创始人陆九渊112
心学大师王守仁112
“异端”李贽113
戴震114
第三章 哲学名著116
《周易》116
《中庸》116
《老子》117
《孟子》117
《庄子》118
《墨子》118
《荀子》119
《韩非子》119
《吕氏春秋》120
《淮南子》120
《法言》121
《商君书》121
《抱朴子》121
《论衡》121
《申子》122
《慎子》122
《正蒙》122
《神灭论》123
《潜夫论》123
《二程集》123
《朱子语类》123
《传习录》124
《大同书》124
第三篇 教育、科举126
第一章 学校和学制126
古代学校126
义塾126
私塾126
私学127
官学127
稷下学宫128
太学128
国子监129
鸿都门学129
通儒院130
同文馆130
京师大学堂130
第二章 科举考试132
古代选拔人才132
科举制度132
孝廉133
乡试133
会试133
殿试133
朝考134
贡生134
状元134
进士134
举人135
榜眼、探花135
秀才135
学士、硕士、博士135
第四篇 宗教、神话138
第一章 宗教信仰138
一、佛教文化138
佛教138
佛教的发展138
佛教传入中国139
佛家四众139
受戒139
六道轮回140
五欲与六欲140
《大藏经》140
《金刚经》140
《法华经》141
《心经》141
水陆法会141
大乘与小乘141
方丈142
长老142
四大皆空142
皈依三宝142
无事不登三宝殿143
观音是男性还是女性143
大千世界144
因果报应144
六根清净144
鸠摩罗什145
肉身佛像145
弥勒佛146
无量寿佛146
慧能146
玄奘146
达赖146
班禅147
涅槃147
轮回147
天台宗147
净土宗148
密宗148
法相宗148
禅宗148
禅宗门派149
律宗149
藏传佛教149
活佛150
阿修罗150
舍利150
佛珠151
佛教“八戒”151
施主152
当头棒喝152
无明152
四大佛教名山153
天下第一刹153
《五灯会元》153
《六祖坛经》154
四圣谛154
二、道教文化155
道教起源155
道教神仙155
道教戒律155
道教的道术156
道教的经典156
道教派别157
道教的节日157
道观157
太上老君与南华真人158
五斗米道158
太平道158
全真教159
道教“四大天师”159
道教的符159
道教“真人”160
全真七子160
道教的咒161
修炼161
《黄帝阴符经》162
《道德真经》162
《南华真经》162
《太平经》163
《周易参同契》163
《黄庭经》164
《抱朴子》164
《太上感应篇》164
《云笈七?》165
斋醮165
张道陵166
葛洪166
寇谦之167
陆修静167
陶弘景167
王重阳168
丘处机168
四御与六御169
《道藏》169
三、儒教文化170
儒教170
至圣行师170
天地人170
四、伊斯兰教文化171
伊斯兰教171
清真171
《古兰经》172
穆斯林六大信仰172
伊斯兰教四大圣地173
麦加大清真寺173
五、基督教文化174
基督教174
第二章 神话传说175
盘古开天辟地175
女娲补天175
伏羲的传说175
三皇五帝175
八仙过海176
大禹治水176
后羿射日176
嫦娥奔月176
精卫填海176
牛郎织女177
吴刚伐桂177
麒麟送子177
女乞丐五台山化斋177
地藏菩萨178
济公救阿福178
老君借李得圣名179
八仙送寿联179
土地除蛟龙180
第五篇 书画、音乐182
第一章 书画艺术182
一、书法的发展182
文房四宝182
毛笔182
墨迹183
帛书183
陶文183
甲骨文183
金文184
大篆184
小篆184
石鼓文184
隶书184
飞白书185
分书185
楷书185
草书185
行书186
魏碑186
碑碣186
法帖186
宋体字187
瘦金体187
六分半书187
破体书187
蝌蚪书187
秦书八体188
汉代书法的特色188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特色188
隋唐的书法特色189
二、书法名家189
王羲之189
王献之189
卫铄189
陶弘景190
欧阳询190
褚遂良190
颜真卿190
张旭191
怀素191
柳公权191
米芾191
苏轼192
黄庭坚192
宋徽宗192
蔡襄192
赵孟頫192
董其昌193
朱耷193
郑燮193
翁同龢193
三、绘画艺术194
国画194
山水画194
五笔七墨195
人物画195
花鸟画196
风俗画196
岩画196
水墨画197
文人画197
泼墨画197
版画198
年画198
漫画198
工笔画199
写意画199
仕女画199
院体画199
白描200
渲染200
绣像200
勾勒200
烘托201
皴法201
历史画201
肖像画201
壁画202
十八描202
没骨法202
绘画“六法”203
三远203
三品203
绘画“六要”204
绘画“六多”204
四、名家名画204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204
顾恺之《洛神赋图》205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205
阎立本《步辇图》205
韩滉《五牛图》206
王维《辋川图》206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206
徐熙《雪竹图》207
宫素然《明妃出塞图》207
展子虔《游春图》207
李公麟《丽人行》207
董源《潇湘图》207
宋徽宗《听琴图》208
崔白《寒雀图》208
范宽《溪山行旅图》208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208
李唐《采薇图》209
马远《踏歌图》209
杨无咎《四梅图》209
李迪《鸡雏待饲图》209
赵孟頫《浴马图》210
任颐《苏武牧羊图》210
阎次平《秋野牧牛图》210
夏圭《西湖柳艇图》210
倪瓒《水竹居图》210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211
董其昌《青绿山水图》211
唐寅《孟蜀宫伎图》211
仇英《秋江待渡图》211
弘仁《黄海松石图》211
髡残《苍翠凌天图》211
吴昌硕《黄山古松图》212
郑燮《竹石图》212
郎世宁《百骏图》212
第二章 音乐艺术213
一、传统音乐213
雅乐与俗乐213
十二律213
九歌213
教坊214
汉乐府214
相和歌214
清商乐215
佛教音乐215
民歌215
小曲215
唐代大曲216
鼓子词216
唱赚216
二、名家与名作216
乐圣师旷216
李延年217
嵇康和竹林七贤217
嵇康与《广陵散》218
蔡邕和蔡文姬218
古琴名家赵耶利219
琴学大师董庭兰220
歌圣李龟年220
清朝琴师刘惟性221
民间音乐家阿炳222
爱国音乐家聂耳223
师旷和《阳春白雪》223
《高山流水》的传说224
桓伊和《梅花三弄》224
王维和《阳关三叠》224
《秦王破阵乐》224
《汉宫秋月》225
《渔樵问答》225
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225
《平沙落雁》225
《十面埋伏》226
《霓裳羽衣曲》226
第六篇 政治、法制228
第一章 政治官制228
禅让制228
世袭制228
分封制228
兄终弟及228
商周的官制229
郡县制229
察举制229
土司制度230
改土归流230
推恩令230
客卿制度231
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制231
中央集权制232
皇位的继承232
三省六部232
御史台233
锦衣卫的职能233
明朝设置东厂和西厂233
翰林院234
秘书省235
都护府235
节度使235
宋代的路、州、府236
总理衙门236
提辖236
押司236
“三公九卿”的官制237
尚书237
御史大夫238
科举制度238
八旗制度239
垂帘听政239
天朝田亩制度240
南北面官制240
驻藏大臣241
军机处241
“司马”仅是指姓吗241
“内阁”是什么样的机构242
大学士242
“秘书”一词的由来243
总督和巡抚243
大理寺243
刺史244
三辅244
九门提督244
都督是指带兵的元帅吗244
提督是文官还是武官245
钦差大臣245
县令、县长、知县245
三班衙役245
通过招聘选拔官吏246
第二章 变法改革247
商鞅变法247
胡服骑射247
王莽改制247
太和改制248
北魏孝文帝改革248
贞观之治248
永贞革新249
庆历新政249
王安石变法249
张居正推行改革250
洋务运动250
戊戌变法251
第三章 法律制度252
法律252
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252
我国最早的刑法252
古代司法252
三尺法253
“刑”和“罚”253
“明镜高悬”的匾额253
打官司254
十恶不赦254
准五服以制罪255
文字狱255
三字狱256
刑不上大夫256
古代的婚姻法256
古代的环境保护法257
第一部法医学专著257
古代的律师257
古代的讼师258
越级告状258
班房258
古代监狱259
古代喊冤259
罪犯要被剃光头259
大赦天下260
三司会审260
秋审260
《吕刑》261
《唐律》261
《法经》261
《大清律例》261
第四章 帝王将相263
一、历代帝王263
炎帝263
黄帝263
禹263
商汤264
周武王264
秦始皇264
汉高祖265
汉武帝265
光武帝266
魏武帝266
北魏孝文帝267
王莽267
唐太宗267
武则天268
宋太祖269
成吉思汗269
明太祖270
努尔哈赤270
皇太极270
顺治271
康熙271
乾隆271
二、历史名臣272
周公辅政272
齐相管仲272
晏婴273
范蠡273
商鞅273
李斯274
吕不韦275
张良275
萧何275
诸葛亮276
谢安276
房玄龄277
魏征277
耶律楚材277
包拯278
寇准278
王安石278
岳飞279
张居正279
戚继光280
林则徐280
曾国藩280
李鸿章281
左宗棠282
康有为282
盛宣怀283
梁启超283
第七篇 中医、养生286
第一章 中医中药286
中医的起源286
中医的理论基础286
中医和中药286
中医为何称“悬壶”287
中医的别名287
中药为何称“本草”287
大夫和郎中的区别288
太医就是御医吗288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郎中就蹩脚吗?288
古代对医生的称谓288
中医是怎么切脉的289
中医也看脸色290
观舌知病290
辨证施治291
中医所说的“精气神”291
中医是如何从五官看病的292
中药五大剂型293
中药店大多称“堂”293
开药方有哪些习俗293
看病有哪些习俗294
中医的“奇经八脉”294
人体有多少经络294
人体有多少个穴位295
五脏六腑295
望闻问切296
针灸296
拔罐297
刮痧298
推拿298
推拿和按摩有区别吗298
古人真的能够悬丝诊脉吗299
中药的名字是怎么取的299
冬虫夏草300
云南白药的由来301
枸杞不是所有人都能吃301
六味地黄丸是谁创制的301
华佗与麻沸散、五禽戏302
扁鹊对古代医学的贡献303
藏医医圣和藏医始祖303
蒙汗药是怎么制成的303
买药的习俗与禁忌304
药铺经营的禁忌304
药铺柜台为何要放石狮子305
抓药时有哪些习俗305
中国古代的心理疗法306
第二章 医学典籍307
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307
最早的外科专著307
最早的骨伤科专著307
最早的中药经典著作307
最早的妇产科专著308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著作308
《黄帝内经》308
《伤寒杂病论》308
《黄帝八十一难经》309
《本草纲目》309
《洗冤集录》310
《千金要方》310
《金匮要略》311
《新修本草》311
《诸病源候论》311
《名医类案》312
第三章 传统养生313
中医养生的原则313
古代的养生法313
中医养生十八法314
饮食养生要诀314
食物的性质315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315
蔬菜的药用功效315
水果的药用功效317
常见海鲜的药用功效318
肉蛋奶的药用功效318
怎样既美容又养生319
中华武术与养生的关系320
太极拳与养生的关系320
食疗、药膳与养生320
房事与养生321
运动养生的关键321
酒在养生中的作用322
花在养生中的作用323
春季养生324
夏季养生325
秋季养生326
冬季养生327
第八篇 天文、历法330
二十八星宿330
三垣330
四象330
北斗七星331
五星与五行331
哈雷彗星332
太阳黑子332
古代日食333
银河334
登封观星台334
日晷335
古人观测天象的仪器335
最早的天文学著作335
张衡浑天仪的原理336
谁最早测定了子午线336
地动仪336
圭表337
石氏星表337
老皇历338
“观象授时”是怎么回事338
《大衍历》339
《大明历》339
《授时历》340
最早的历书340
简仪340
二十四节气340
立春341
干支纪年法341
帝王年号纪年法342
如何区分四季342
三九三伏342
古人如何纪时343
古人如何纪日343
古人如何纪月344
古人如何纪年344
万年历345
太初历345
阳历、阴历和阴阳历346
十二月月令346
十二生肖怎样纪时346
阴历是怎么来的347
黄道与黄道吉日348
为何会有闰年348
为何会有闰月348
子时为何是半夜348
上弦月、下弦月349
“小时”是怎么来的349
更和点350
为什么把十五分钟称为一刻钟350
第九篇 考古、科技352
第一章 考古文物352
元谋人352
北京人352
山顶洞人352
河姆渡文化353
仰韶文化353
红山文化353
大汶口文化354
龙山文化354
殷墟甲骨355
司母戊大方鼎355
三星堆遗址355
马王堆汉墓356
敦煌藏经洞356
四羊方尊357
越王勾践剑357
第二章 科技发明358
火药的发明358
指南针的发明358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359
印刷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59
蔡伦的造纸术359
脚踏纺车是谁发明的360
织棉为布的黄道婆360
是谁发现了氧气361
雨伞的发明361
航天鼻祖361
古人造的飞行器362
眼镜的出现362
磁现象的发现363
指南鱼和指南龟363
古代观测风的仪器363
胆水炼铜364
鲁班发明锯364
张衡和地动仪365
灌钢法365
孔明锁366
古代是怎样制糖的366
古代如何利用地下水366
古代有冰箱吗367
石油的发现与利用367
水车的发明和使用367
琉璃的制作工艺368
古代时利用天然气368
五大农书368
《考工记》是一部什么书369
古代记数的方法369
负数的使用369
分数的运用370
小数最早使用在什么时代370
算盘是谁发明的370
《九章 算术》371
《畴人传》371
勾股定理的出现371
圆周率372
二项式定理372
十进制372
贾宪三角373
刘徽的成就373
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374
古代主要的染料374
古人如何测量航速374
小孔成像374
第十篇 典故、趣事376
第一章 成语典故376
黄粱梦376
班门弄斧376
走马观花376
望梅止渴376
逐客令377
衣冠禽兽377
二桃杀三士377
一鸣惊人378
推敲378
两袖清风379
骑虎难下379
巧取豪夺380
金蝉脱壳380
坐山观虎斗380
覆水难收381
百闻不如一见381
千里送鹅毛382
食言而肥382
照葫芦画瓢382
生吞活剥383
快刀斩乱麻383
不食周粟383
狗尾续貂383
举案齐眉384
暗箭伤人384
朝三暮四384
开卷有益385
含沙射影385
黄雀衔环385
囊萤映雪386
分道扬镳386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387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387
浪子回头金不换387
身在曹营心在汉388
一问三不知388
新官上任三把火389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89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389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8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90
醉翁之意不在酒390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391
近水楼台先得月391
画虎不成反类狗391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392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392
牛衣对泣393
初生之犊不畏虎393
第二章 民俗谚语394
今朝有酒今朝醉394
哪壶不开提哪壶394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94
树倒猢狲散395
三句话不离本行395
死马当做活马医396
半斤八两396
拍马屁和溜须396
县官不如现管397
吃醋397
走后门397
桃花运398
敲门砖398
穿小鞋399
风凉话399
戴高帽399
眼中钉400
见钱眼开400
杀鸡给猴看401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401
有钱能使鬼推磨401
好汉不吃眼前亏402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402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403
寡妇门前是非多404
不管三七二十一404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405
三寸不烂之舌405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405
大水冲了龙王庙406
死无葬身之地406
说曹操,曹操到407
看人下菜碟407
一不做,二不休408
第三章 奇闻趣谈409
别字状元409
历史上的女状元409
“名列前茅”的由来410
“名落孙山”的由来410
古代的“胎教”410
五花八门的八股文题410
喝墨水411
破天荒411
“独占鳌头”与“魁首”411
“闭门羹”是什么羹411
“倒霉”还是“倒楣”412
武则天不准在宫中养猫412
刘邦与沛县狗肉412
杜牧的浪漫史413
宋之问夺诗杀人413
宋太祖曾做过小贩414
寇准年轻也轻狂414
宋仁宗的胡子作药用415
隋文帝拒食酒肉415
历史上唯一被饿死的皇帝416
乾隆晚年最爱吃红薯416
皮靴是孙膑发明的417
同治皇帝不喜欢洋货417
清朝最后一根辫子418
太监的称谓418
丫头原指女子的一种发型418
“感冒”一词最早源自官场419
“蜜月”的由来419
古代的定情信物420
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420
男左女右的由来420
二月二为什么要吃猪头肉421
古人吃饭时的规矩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