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0655031.jpg)
- 吴亮奎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11599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课程-教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缘起:合作研究中的困惑1
二、问题的提出:由实地变迁史而生的现实疑问3
三、研究方法4
(一)实地研究4
(二)研究形式6
(三)研究过程7
(四)研究地点的选择8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9
五、体例说明11
第一章 研究视域: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12
一、概念的解释12
(一)文化12
(二)文化变迁14
二、文化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工具和背景15
三、文化视域中的课程与教学17
(一)课程与教学的文化依附性17
(二)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文化之网19
四、视域之外的话:研究者的态度和情感20
第二章 实地素描:乡村土地上长起来的城市教育24
一、实地概况24
二、乡村教育的历史25
(一)陶行知的半个筋斗26
(二)黄质夫与栖霞乡师27
三、中小学校的建立和课程与教学的发展28
(一)城北区中小学校发展的历史概况28
(二)1949年前后的课程与教学29
(三)1950年后的变革31
四、厂办校兴衰: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历史33
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变迁35
(一)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建设35
(二)大学精神与基础教育36
六、城市教育发展和乡土文化变迁38
(一)城市背后的乡土文化38
(二)乡土文化的基质:承传抑或失落41
(三)乡土教育的精神:带走抑或遗弃43
第三章 实地个案:一所优质学校的变迁46
一、学校概况46
(一)区位与社区环境46
(二)体制与管理48
(三)研究价值49
二、社会定位:优质学校51
(一)升学率高的学校51
(二)酒香不怕巷子深53
三、转并期的阵痛与对策54
(一)艰难的转并期:下坡和低谷54
(二)“差生”问题和“磨”的教学:无奈的对策56
(三)“快慢班”和“创新班”:夹缝中的生存60
四、承续着的传统和变革着的观念70
(一)“五认真”和“教学常规”:承续着的传统70
(二)课堂教学:观念的变与不变73
第四章 实地个案:一所薄弱学校的变迁78
一、学校概况78
(一)区位与社区环境78
(二)体制与管理79
(三)研究价值80
二、社会定位:薄弱学校81
(一)转并后的教学质量滑坡81
(二)生源的困境83
(三)课程与教学的困境85
三、和谐品牌学校战略:适合社会需要86
(一)政府的教育品牌战略86
(二)“聚人气”:学校的被迫选择89
(三)政策的支持:小班化教学实验91
四、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与变革96
(一)探索中的变革:教学开放周96
(二)面对差生:课程与教学的责任100
五、薄弱学校的挣扎:生存的潜规则106
(一)背景的故事:“五严”规定之前之后106
(二)社会上的补习学校和设在教师家中的教室107
(三)违规的“合法”108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何为:优质抑或薄弱109
一、优质和薄弱:两所学校的比较109
(一)区位与生源109
(二)教师与教学114
(三)政策与管理121
(四)课程与教学文化125
二、薄弱与优质:课程与教学何为132
(一)薄弱学校辩护:义务教育学校中的弱势群体132
(二)优质学校批判:功能偏失和组织悖论136
(三)优质教育和优质学校的应有之义140
三、价值与功能:义务教育学校的思考142
(一)“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价值取向质疑142
(二)“筛选淘汰”:学校功能反思147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何以为:行动者的实践151
一、方法论的解释和本书结构的过渡151
(一)方法论的解释151
(二)本书结构的过渡151
二、行动者的实践深描153
(一)一位校长和他的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153
(二)一位语文教师和她同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160
(三)一位劳技教师和他同伴的课程与教学实践167
(四)城北区教研员的课程与教学实践176
(五)一位教育学博士的课程与教学实践178
三、行动者的实践逻辑182
(一)变革的语义分析182
(二)变革的形式和力量185
(三)变革的张力:适度发生189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均衡与公平196
一、课程与教学的起点失衡196
(一)学校间的分化196
(二)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担当200
(三)优质均衡发展:基于课程与教学的解释202
二、课程与教学公平:基于个体差异的理解208
(一)公平的视角208
(二)基于个体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公平209
三、扩大的思考:“极化”社会的义务教育215
(一)社会的分层与断裂215
(二)断裂社会中的义务教育行动217
结语225
一、做一名有根的理论研究者225
二、课程与教学的文化改造227
三、依旧的沉重和深远的期待229
参考文献231
后记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