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0628963.jpg)
- 王齐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10221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97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519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1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1
二、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历史维度9
三、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5
第一章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22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发生的认识22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观念发生的论述28
第三节 “通天”之术:上古“天文”之学的核心内涵33
第四节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50
第二章 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58
第一节 “观乎天文”: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的文化传承58
第二节 “观乎人文”:中国文学观念的视角转变64
第三节 “史鉴”与“民鉴”:“观乎人文”的两个视点73
第四节 文学在“史鉴”、“民鉴”政教活动中的发育与成长84
第三章 功用与价值: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90
第一节 卫武公“自儆”与礼乐制度的解构91
第二节 尹吉甫“作诵”与诗歌功能的蜕变98
第三节 叔孙豹的“不朽”观与文学价值的新变105
第四节 政治主体的迁移与文学观念的发展113
第四章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24
第一节 “诗言志”与原始乐教125
第二节 “献诗陈志”与西周礼教136
第三节 “赋诗言志”与春秋诗教146
第四节 “诗言志”与中国早期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155
第五章 文治教化:孔子的文学观念161
第一节 孔子“四教”与孔门“四科”161
第二节 文治教化:孔子文学观念的核心169
第三节 “志、据、依、游”与文学的学术路径178
第四节 “兴、观、群、怨”与文学的社会功能186
第六章 “威仪”与“气志”:孔子《诗》教的人格取向193
第一节 “五至”、“三无”、“五起”与孔子《诗》教194
第二节 “威仪”与君子人格的呈现199
第三节 “气志”与君子人格的养成205
第四节 孔子《诗》教的文学思想史意义209
第七章 “修辞立其诚”:孔子的修辞观念216
第一节 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及其论传217
第二节 “修辞”与政教变化和辞令发展223
第三节 “立诚”与职业操守和文化心态232
第八章 文学即人学:孔子后学的文学观念242
第一节 子游、子夏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243
第二节 子游、子夏对孔子文学观念的分解253
第三节 “存心”、“养性”与孟子的文学观念260
第四节 “积文学”、“隆礼法”与荀子的文学观念268
第五节 文学的人化与人的文学化:儒家后学殊途同归275
第九章 “为文学出言谈”:墨子的文学观念284
第一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继承284
第二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修正292
第三节 墨子文学观念的内涵300
第四节 孔、墨文学观念的异同305
第十章 “绝学无忧”与“精诚动人”:道家的文学观念312
第一节 “清静”“无为”:老子的政治理论313
第二节 “绝学无忧”:老子的文学观念320
第三节 “逍遥游”:庄子的精神自由330
第四节 “精诚动人”:庄子的文学观念339
第五节 道家文学观念的影响348
第十一章 “息文学而明法度”:法家的文学观念352
第一节 商鞅与前期法家的文学观念352
第二节 韩非的文学思想和观念368
第三节 韩非文学观念的影响382
第十二章 庠序学校: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教育基础388
第一节 “学”与中国古代教育的符号遗存388
第二节 西周的文化教育与文学发展397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文学勃兴409
第四节 文化主体变迁与文学观念的发生413
第十三章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424
第一节 “士”与“儒”: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历425
第二节 “祀”与“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职业操守432
第三节 “乐道忘势”: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442
第四节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451
结语463
主要参考文献480
后记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