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
  • 孙常叙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7664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张世超1

第一部分 总论5

第一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和现代汉语的关系5

第一节 词汇上的异同5

第二节 词组上的异同9

壹 一般性的9

贰 典故性的11

第二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语言性质15

第一节 今而用古的超时代性——各代词汇的兼蓄并用15

第二节 推陈出新的能产性——各代作家的新词创造20

第三节 古今词的相对性23

壹 和现代汉语词的相对性24

贰 和方言词的相对关系25

第四节 结构造词的复原性27

第三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语言特点36

第一节 词义特点36

壹 词汇意义38

贰 语法意义41

叁 古今词义并用43

第二节 语音特点46

壹 对各时各地汉语音系的适应性46

贰 读书音49

叁 标准音和读书音54

第三节 书写形式特点56

第四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的判定60

第一节 不能完全按文字定词60

第二节 不能完全按音节关系定词62

第三节 不能完全按常用词汇定词64

第四节 词凭什么来判定65

第二部分 分论71

第一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书写形式71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起源及其写词方法72

壹 古汉字的性质72

贰 汉字的起源75

叁 创成汉字体系的写词方法76

肆“六书”名称和体系的变异81

第二节 “六书”——六种写词法在古-汉语文学语言中的作用84

壹 象形(象物)、象事、象意、转注85

贰 象声、假借和形声结构、行文通假90

第三节 作品中的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书写形式问题98

壹 篇章载记中词的书写形式问题98

贰 本字和借字103

叁 异体字——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108

肆 古今字——历史上的异体字113

伍 譌误字117

第四节 简化汉字和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书写形式135

第五节 词的书写形式对词汇的反作用142

壹 字形结构的反作用143

贰 字形譌误的反作用144

第二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语音形式146

第一节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音节特点146

第二节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语音特点148

第三节 先秦两汉韵部152

壹 先秦韵部152

贰 两汉韵部160

叁 先秦两汉韵部的音变——对转、旁转163

第四节 先秦两汉的声母165

第五节 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两种音变170

壹 造词音变170

贰 服从读者当代音系的“古音”残馀172

第三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同音词在书写形式上的假借和通假175

第一节“假借”和“通假”的区别175

壹 假借、象声和摹声175

贰 假借和通假177

第二节 确定“假借”和“通假”的条件182

壹 “假借”和“通假”依作品语言来定182

贰 “通假”关系要依古音来定184

叁 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不是同音词的“通假”185

第三节“声符”相同的“假借”和“通假”188

第四节 声符不同的同音词通假190

壹 一般的同音词书写形式通假191

贰 由于词汇音变而形成的同音词书写形式通假192

第四章 词义197

第一节 关于词义的几个问题197

壹 词义中的表象成分197

贰 词义的解说之辞并不就是词义198

叁 词义的整体性和“一词多义”201

肆 一个词为什么会有几个讲法204

伍 一字写多词更非“一词多义”206

陆 一词多义的情况及其原因212

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变义217

壹 凭什么推定本义217

贰 如何推定本义219

第三节 词义的转变222

壹 词义扩大223

贰 词义缩小224

叁 词义转移225

第五章 古代汉语造词法227

第一节 古代汉语造词法在古-汉语文学语言中的地位、性质及其某些特点227

第二节 摹声造词法230

第三节 拟义造词法233

壹 比拟法234

贰 借喻法236

第四节 变义造词法238

壹 孳生法240

贰 分化法242

第五节 音变造词法246

壹 从古韵书看音变造词247

贰 去声在造词上的作用254

叁 濁辅音在造词中的演变260

第六章 古-汉语文学语言中的典故、成语和固定词组267

第一节 典故和成语的关系及区别267

第二节 成语、典故和固定词组273

壹 它们的关系和区别273

贰 成语、典故、固定词组和造词276

第三节 成语、典故和固定词组的提炼277

壹 选材278

贰 提炼285

第四节 成语、固定词组的活用287

第五节 掌握典故、成语、固定词组的几点注意事项290

壹 结合读书,运用工具书,掌握出处291

贰 注意和现代汉语的区别294

叁 放在具体作品中来理解296

附录一 词在文言作品语言中的辩证关系299

附录二 孙常叙先生与古汉语词汇学研究&朱振家334

编后&孙屏3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