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模式 防灾救灾与灾后重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模式 防灾救灾与灾后重建
  • 谢永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5272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灾害防治-研究-中国;灾区-重建-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模式 防灾救灾与灾后重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3

1 绪论3

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5

2 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的理论依据9

2.1 政治经济学理论9

2.2 发展经济学理论11

2.3 制度经济理论14

2.4 灾害经济学理论15

2.5 人道主义思想理论16

2.6 小结16

3 我国各历史阶段减灾救灾的特点分析17

3.1 古代的减灾救灾特点17

3.2 1920~1949年的减灾救灾特点24

3.3 1949~1978年的减灾救灾特点27

3.4 1978年至今的减灾救灾特点34

3.5 小结48

4 历史上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梳理与概括50

4.1 宏观模式51

4.2 微观模式59

4.3 中国模式的历史经验总结64

4.4 小结64

5 国外救灾模式及启示65

5.1 美国减灾救灾模式65

5.2 英国减灾救灾模式70

5.3 日本减灾救灾模式74

5.4 东南亚减灾救灾模式78

5.5 国外减灾模式对中国的启示81

5.6 小结82

6 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创新83

6.1 对口援建模式84

6.2 减灾产业发展与示范区相济模式88

6.3 国家主导加社会救济模式89

6.4 救灾与惠农扶贫项目捆绑模式91

6.5 物质重建与精神文化重建相结合模式93

6.6 “以工代赈”与就业支持政策融合模式95

6.7 独具地域特色创新救灾模式97

6.8 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模式98

6.9 大规模军民协同作战模式99

6.10 小结100

7 “中国模式”的自我修复和完善102

7.1 防止“贵族式救灾”102

7.2 完善信息透明制度,克服腐败问题103

7.3 发展“家庭救灾模式”104

7.4 完善灾害保险制度104

7.5 实现救援制度化、常态化105

7.6 小结105

第二部分 案例研究109

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的案例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对口援建模式”为例109

1 关于对口援建110

1.1 定义110

1.2 对口援建的基本原则及评价110

1.3 对口援建的具体要求及评价111

1.4 对口援建的基本方案及评价112

2 对口援建的方式及核心任务114

2.1 援建的方式114

2.2 援建的任务及评价114

3 以往“对口援建”的成功经验116

3.1 经济援助116

3.2 医疗援助117

3.3 教育援助118

4 汶川灾后重建中“对口援建”的具体做法及创新119

4.1 提高软实力119

4.2 强化硬实力126

5 对口援建的特点归纳与梳理137

5.1 结构特点:三主、一核、一辅的“五方”合作137

5.2 要素特点:实现三结合138

5.3 目标特点:“援建+合作”139

5.4 战略特点:实现五结合140

5.5 组织特点:举国体制140

5.6 运作特点:激励竞争141

6 几个重要经济理论对“对口援建”模式的指导意义142

6.1 宏观调控理论的作用142

6.2 比较优势与互补理论的具体运用143

6.3 大推进理论的指导意义143

6.4 以制度创新理论为指导方向144

7 我国对口援建政策的效果及评价145

7.1 对口援建政策的效果145

7.2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148

7.3 灾民安置149

7.4 抗震救灾时效情况评价151

7.5 对口援建模式的经济功能155

7.6 灾后救援的制度创新:“三个第一”156

7.7 成功实现“三个突破”157

7.8 救灾资金筹措的制度创新157

7.9 对口援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58

7.10 小结160

第三部分 专题讨论165

1 西方灾后重建经济理论及其借鉴意义165

1.1 奥山育英理论概述165

1.2 借鉴意义与启示171

1.3 结论173

2 我国重大灾害救援与重建的举国体制及其评价174

2.1 “举国体制”及其特征174

2.2 减灾救灾的举国体制与现行经济、政策的关系175

2.3 对“举国体制”的评价178

3 1990~2000年我国的灾后救济制度考察182

3.1 这一时期救灾制度概述182

3.2 救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85

3.3 完善救灾制度的几点建议187

4 自然灾害的经济属性探讨189

4.1 引言189

4.2 如何定义自然灾害经济属性189

4.3 认识自然灾害经济属性的三个层次190

4.4 结论196

5 解决灾区重建资金短缺问题:基于孟加拉国农村小额贷款成功经验的启示197

5.1 背景197

5.2 四川灾区实行长期小额贷款的可行性探讨200

5.3 四川灾区实行长期小额贷款的具体建议201

6 中央政府统一治水模式:水利减灾投入对农业增长影响及减灾措施的绩效研究——近20年农村治理水旱灾害对农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204

6.1 引言204

6.2 水旱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其他农业增长因素的关系分析207

6.3 水旱灾害的减灾措施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案例分析210

6.4 主要因素对农业产值影响的计量分析216

6.5 我国各阶段影响种植业产值增长因素的贡献度及绩效分析219

6.6 结论与建议220

7 汶川大地震对灾区企业及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223

7.1 引言223

7.2 汶川地震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分析224

7.3 汶川大地震对我国股票市场长期影响实证分析227

7.4 结论233

8 自然灾害对灾区农村家庭经济长期影响及恢复研究——以黑龙江省沙兰镇“6·10”重大山洪灾害为例235

8.1 沙兰“6·10”山洪灾害及其危害235

8.2 长期影响研究的意义与相关成果概述235

8.3 灾区相关长期经济影响要素的统计与处理236

8.4 结论244

9 突发性重大灾害事件对灾区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影响及对策245

9.1 引言245

9.2 灾后物价上涨及其危害245

9.3 灾后物价波动的经济学原因分析247

9.4 对策与建议253

结论255

参考文献257

后记2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