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形态活力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形态活力论
  • 蒋涤非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410579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第二语言-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形态活力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1 问题的提出1

0 引言1

0.2 研究的目的3

0.3 研究的范畴与方法4

0.4 研究的框架5

第一篇 城市活力解析9

1 城市与活力9

1.1 城市本质9

1.1.1 人性理论9

1.1.2 城市·市11

1.1.3 城市·生命体13

1.2.1 活力释义16

1.2 城市活力概念16

1.2.2 “活力”概念的混沌性17

1.2.3 活力论与“活力”论18

1.2.4 本书城市活力释义19

1.2.5 本书城市活力研究所涉城市区域21

1.3 城市活力沿革——纪念性与市民性的交织与更替23

1.3.1 西方古典城市24

1.3.2 中国古代城市26

1.3.3 当代城市与社会29

1.3.4 纪念性与市民性的交织与更替33

1.4 小结35

2 当代背离城市活力的趋向36

2.1.1 “大”之表征一:速度37

2.1 汽车之城——大尺度城市37

2.1.2 “大”之表征二:交通空间38

2.1.3 “大”之表征三:缺省细部39

2.2 布景之城——视觉化城市40

2.2.1 图形城市——满足眼睛40

2.2.2 城市的布景化43

2.3 自我之城——肢解的城市44

2.3.1 标志性建筑泛滥44

2.3.2 片断化城市空间46

2.4 趋同之城——同质化城市48

2.4.1 零识别城市48

2.4.2 非地方性49

2.5 小结50

第二篇 城市活力多维度思考53

3 有关城市活力的城市设计理论53

3.1 相关城市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53

3.2 城市触媒理论55

3.2.1 城市触媒的内涵56

3.2.2 城市触媒的作用56

3.2.3 城市触媒运作过程57

3.3 TEAM10有关城市活力的城市设计理论58

3.4 约翰·波特曼的“协调单元”与“城市编织”理论59

3.4.1 协调单元理论59

3.4.2 城市编织理论60

3.5 扬·盖尔的公共交往理论61

3.6.2 产生城市多样性的条件62

3.6.1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62

3.6 简·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62

3.6.3 小规模功用与城市多样性的关系63

3.7 黑川纪章与活力相关的新陈代谢与共生理论64

3.7.1 新陈代谢学派哲学观点中与城市活力相关的内容64

3.7.2 从一元化社会到多元共存的社会64

3.7.3 反分离主义65

3.7.4 共生思想65

3.8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城市理论66

3.9 C.亚历山大的城市自然生长理论67

3.10 新城市主义有关城市活力理论67

3.11 小结68

4.1.1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70

4.1 心理学向度70

4 城市活力的多维度思考70

4.1.2 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71

4.1.3 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72

4.2 社会学向度73

4.2.1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73

4.2.2 中国社会的高密度反应76

4.3 视觉艺术向度79

4.3.1 视觉艺术形式与边界的泛化79

4.3.2 艺术的生活化82

4.4 哲学向度83

4.4.1 胡塞尔、诺伯格·舒尔茨的日常生活世界83

4.4.2 列斐伏尔的日常性建构理论84

4.5 小结85

第三篇 城市活力建构89

5 城市设计向度的城市活力营造框架89

5.1 城市活力的主要组成89

5.1.1 经济活力89

5.1.2 社会活力89

5.1.3 文化活力90

5.1.4 三大活力交织90

5.2 经济活力营造90

5.2.1 提高城市经济空间效益90

5.2.2 推进城市开发92

5.2.3 发展消费空间97

5.3.1 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交往101

5.3 社会活力营造101

5.3.2 推进城市公共性106

5.3.3 促进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性112

5.3.4 营造可及性113

5.3.5 激发边界效应119

5.3.6 让夜间城市“亮”起来124

5.4 文化活力营造129

5.4.1 发挥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129

5.4.2 城市元素作为信息媒介135

5.4.3 把“根”留住——形成“故事”的城市138

5.4.4 让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对话140

5.4.5 促进生活文化的复合并置142

5.5 小结147

6.1 交混原则148

6.1.1 “交混”的前提——科学理论的发展148

6 城市活力营造的城市设计原则148

6.1.2 “交混”的涵义149

6.1.3 城市空间的混合使用149

6.1.4 形态风格交混152

6.1.5 混合使用中的行为特征154

6.2 公共生活原则155

6.2.1 公共性——城市活力的源泉155

6.2.2 人——公共生活的主体156

6.2.3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的容器157

6.3 自组织原则158

6.3.1 城市的自组织特征158

6.3.2 自组织机制激发城市活力161

6.4 小结162

7.1.1 城市综合体概念164

7 营造活力的城市设计手法164

7.1 城市综合体164

7.1.2 城市综合体激发城市活力165

7.1.3 城市综合体形式167

7.2 人车交融的街道173

7.2.1 人车交融促进街道繁荣173

7.2.2 不同层级街道的人车交融174

7.2.3 人车交融街道的设计方法175

7.3 步行区177

7.3.1 步行区概念177

7.3.2 步行区促进城市活力179

7.3.3 步行区完善的手段181

7.4.1 城市中庭概念184

7.4 城市中庭184

7.4.2 城市中庭促进城市活力186

7.5 新与旧的结合189

7.5.1 旧建筑对城市活力的社会经济意义189

7.5.2 新旧结合是保持城市文化活力的关键190

7.5.3 新旧结合的三种情况190

7.6 联合开发193

7.6.1 联合开发概念193

7.6.2 不同功能组合的联合开发194

7.6.3 不同投资渠道的联合开发198

7.6.4 我国联合开发状况200

7.7 组织多种活动与事件的广场201

7.7.1 促进社会活力的广场201

7.7.3 混合使用促进活动发生202

7.7.2 公共活动与广场空间202

7.7.4 广场吸引人的因素204

7.7.5 促进活动与事件发生的广场形式205

7.8 组织城市生活的街区208

7.8.1 促进城市活力的街区功能与形式209

7.8.2 促进城市活力的街区规模210

7.8.3 催化公共生活的街道设计211

7.9 营造双尺度城市213

7.9.1 城市形态研究新视角——尺度213

7.9.2 双尺度城市涵义214

7.9.3 双尺度促进城市社会活力215

7.9.4 双尺度城市营造的五个向度218

7.10.1 城市中介空间概念222

7.10 城市中介空间222

7.10.2 城市中介空间促进城市活力224

7.10.3 促进城市活力的城市中介空间形态225

7.11 小结228

8 促进城市活力的城市设计案例分析230

8.1 拉斯维加斯市弗里芒特街城市设计——营造城市游戏场230

8.1.1 都市剧场230

8.1.2 活跃的夜环境230

8.1.3 旧城复兴的媒介231

8.2 纽约市花旗中心——营造独特活力公共空间232

8.2.1 城市·建筑互渗232

8.2.2 活动多样的广场232

8.3 香港金钟地区人行步道城市设计——营造双尺度城市233

8.4 临安市中心城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体系234

8.4.1 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化235

8.4.2 公共空间形成体系235

8.5 南京市中心鼓楼广场城市设计——营造高效的城市236

8.5.1 组织立体网络化交通237

8.5.2 组织步行活动237

8.6 长沙市天英城——营造全时性城市综合体238

8.6.1 功能的综合配置——形成24小时连续的城市生活238

8.6.2 室外空间室内化——营造全天候购物生活238

8.7 长沙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组织活动与事件的广场240

8.7.1 虚(环境)与实(建筑)的互动241

8.7.2 斜坡广场——蕴涵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241

8.8.1 购物公园模式243

8.8 株洲建宁购物公园——城市消费生活形态化243

8.8.2 商业活力营造244

8.9 湖南长沙HC新城社区——激发边界效应248

8.9.1 设置具“双层性”的边缘建筑248

8.9.2 激发边缘活力效应248

8.10 湖南省广播电视中心——营造城市中介空间251

8.10.1 作为媒介的媒介251

8.10.2 创造交往场所——厅、庭、院252

第四篇 结论257

9 活力城市的特征257

9.1 高效的城市257

9.2 网络化城市258

9.3 游戏的城市259

9.5 步行的城市260

9.4 生活的城市260

9.6 交混的城市261

9.7 全时性城市262

10 当代中国城市活力营造之道263

10.1 破除“围墙”,走向公共生活空间263

10.2 摆脱效率至上,寻求高效与人性的共融264

10.3 摆脱唯视觉化,寻求活力与景观的结合265

10.4 倡导功能交混,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266

10.5 运用城市设计手段,激发城市触媒267

10.6 走出乌托邦,营造城市情场、磁场、游戏场268

附录一 参考文献271

附录二 图片目录276

后记2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