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子病毒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子病毒学
  • 黄文林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082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72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794页
  • 主题词:分子生物学:病毒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子病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病毒学的历史与进化1

一、病毒学前历史1

二、病毒的发现2

三、病毒学研究方法的发展3

四、分子病毒学的发展6

五、病毒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7

第二节 病毒的定义与分类10

一、病毒的定义10

二、病毒的进化12

三、病毒的分类14

第二章 病毒的组成及基因组33

第一节 病毒的组成结构与功能33

一、病毒衣壳的对称及吸附34

二、病毒的螺旋状衣壳35

三、二十面体(等轴)衣壳38

四、复合体病毒衣壳40

五、包被病毒40

六、病毒的蛋白质42

第二节 病毒的基因组及结构45

一、病毒基因组的分类46

二、大DNA病毒48

三、小DNA病毒49

四、RNA病毒(非节段基因组)50

五、RNA病毒(节段基因组)50

第三章 病毒吸附宿主细胞及其内化过程56

第一节 细胞表面的结构特征56

一、细胞外基质56

三、细胞膜蛋白57

二、细胞膜57

第二节 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58

一、各种不同病毒的受体59

二、病毒对受体的吸附61

三、细胞对病毒的内吞作用64

第三节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66

一、病毒通过与细胞膜的融合侵入宿主细胞66

二、病毒通过内吞作用侵入宿主细胞69

三、无包膜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73

四、参与病毒脱壳的分子75

第四节 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核的分子机制76

一、介导蛋白质入核的细胞通路76

二、不同病毒基因组的入核机制78

第四章 DNA病毒基因组的复制84

二、复制的原点与复制方向85

第一节 DNA病毒基因组复制的特点85

一、半保留复制85

三、连续复制与不连续复制88

四、复制酶及附属蛋白88

五、复制的触发机制90

第二节 病毒DNA复制的多样性92

一、病毒DNA复制多样性的产生92

二、病毒DNA复制方式92

三、双链闭环病毒DNA的复制93

四、双链线性病毒DNA的复制100

五、单链线性病毒DNA的复制104

第三节 宿主细胞对病毒DNA复制的影响106

一、病毒基因产物诱导宿主细胞复制蛋白的合成106

二、Rb基因与DNA病毒基因组的复制106

三、p53基因与DNA病毒复制107

四、大量病毒复制蛋白的合成108

五、病毒DNA的限制性复制108

六、病毒复制部位的特点110

第四节 病毒DNA的遗传与变异111

一、DNA病毒遗传学特征112

二、病毒基因组的重组112

三、缺陷病毒114

第五节 DNA病毒基因组复制的调控115

第五章 RNA病毒基因复制121

第一节 RNA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复制特征123

一、RNA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123

二、不同基因组RNA病毒的复制特征126

三、RNA病毒基因的多样性形成130

一、RNA依赖的RNA多聚酶132

第二节 RNA病毒的RNA复制132

二、病毒RNA依赖的RNA合成的启始机制134

三、RNA依赖的RNA合成139

第三节 反转录病毒的基因复制机制149

一、反转录酶的结构与特征149

二、反转录酶的反应过程152

三、整合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156

四、DNA的整合反应158

第六章 病毒基因表达调控162

第一节 病毒基因表达调控原理162

一、原核细胞的基因调控162

二、λ噬菌体基因的表达调控163

三、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165

第二节 病毒基因的转录调控167

一、转录的起始和转录复合体的建立167

二、病毒蛋白在转录中的作用169

第三节 病毒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172

一、转录产物的加工172

二、转录产物的输出176

三、病毒蛋白在转录后的调控作用178

第四节 病毒基因的翻译及翻译后调控181

一、多聚蛋白的合成和加工处理181

二、渗漏扫描机制182

三、翻译重新起始182

四、核糖体ORF移位183

五、翻译终止的抑制184

第五节 各类病毒基因的表达调控185

一、双链DNA病毒185

二、单链DNA病毒187

三、双链RNA病毒187

四、正链RNA病毒188

五、负链RNA病毒189

六、带有DNA中间体的正链RNA病毒190

七、带有RNA中间体的双链DNA病毒190

第七章 病毒粒子的装配、成熟和释放196

第一节 病毒核衣壳的装配196

一、DNA病毒核衣壳的装配197

二、RNA病毒核衣壳的装配203

第二节 子代病毒粒子的成熟210

一、病毒蛋白的水解加工210

二、其他成熟反应212

第三节 病毒包膜的获得212

一、从核膜上获取包膜212

二、从细胞质内膜上获取包膜214

三、从细胞膜上获取包膜214

一、无包膜病毒的释放215

第四节 病毒粒子的释放215

二、包膜病毒的释放216

三、病毒在细胞之间的扩散217

第八章 病毒感染的特点222

第一节 病毒感染类型222

一、急性感染223

二、持续性感染224

三、其他类型的感染226

第二节 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226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227

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228

三、病毒的组织亲嗜性231

四、病毒的排出和传播232

第三节 病毒感染对宿主造成的损伤233

一、杀细胞效应234

二、非杀细胞效应235

三、免疫病理损伤235

第四节 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240

一、细胞凋亡概述240

二、病毒对细胞凋亡的抑制243

三、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249

第五节 宿主对病毒性疾病的易感性252

一、遗传因素253

二、非遗传因素254

第九章 病毒致瘤的分子机制259

第一节 具有致瘤作用的病毒259

一、致瘤性RNA病毒260

二、致瘤性DNA病毒263

一、EBV感染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267

第二节 病毒致瘤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267

二、HCV感染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276

第三节 病毒编码产物调控细胞周期的机制279

一、细胞周期调节网络279

二、病毒编码产物对细胞周期的调控282

第四节 病毒编码产物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287

一、细胞凋亡和Caspase287

二、病毒编码产物对细胞凋亡的抑制288

三、病毒编码产物对细胞凋亡的诱导290

第十章 病毒免疫297

第一节 抗病毒免疫的细胞和分子机制298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98

二、病毒感染的过程和免疫学特征301

三、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机制303

一、限制病毒基因的表达319

第二节 病毒免疫逃逸的机制319

二、感染免疫特赦部位320

三、逃避抗体的识别320

四、逃避T细胞的识别320

五、抑制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321

六、阻碍抗原提呈321

七、干扰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321

八、免疫耐受322

第十一章 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324

第一节 病毒疫苗325

一、活疫苗328

二、灭活疫苗334

三、佐剂335

四、亚单位疫苗337

五、DNA疫苗337

第二节 病毒性疾病的化学治疗340

六、多肽疫苗340

一、抗病毒化疗药物的研发策略343

二、核苷类似物346

三、新型抗病毒化疗药物349

四、抗病毒化疗药物的抗性352

五、组合疗法353

第三节 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治疗355

一、细胞疗法356

二、细胞因子疗法356

三、抗体疗法358

第四节 病毒性疾病的基因治疗359

一、反义核酸技术360

二、负显性抑制剂与抗病毒基因治疗361

三、细胞自杀与抗病毒基因治疗362

四、诱饵RNA与抗病毒基因治疗362

五、抗病毒免疫基因治疗363

第十二章 病毒载体与基因治疗369

第一节 概述370

一、病毒载体的发展简史370

二、病毒载体的基本特征371

第二节 反转录病毒载体373

一、反转录病毒的生物学特性373

二、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373

三、反转录病毒载体的临床应用377

第三节 DNA病毒载体378

一、腺病毒载体378

二、腺相关病毒载体383

三、疱疹病毒载体384

四、痘病毒载体385

一、腺病毒/反转录病毒嵌合载体386

第五节 嵌合病毒载体386

第四节 其他病毒载体386

二、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嵌合载体387

三、单纯疱疹病毒/腺相关病毒嵌合载体387

四、单纯疱疹病毒/埃巴二氏病毒嵌合载体387

第十三章 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390

第一节 艾滋病毒的发现、分类与起源390

第二节 HIV的特征392

一、HIV病毒的形态结构392

二、HIV的基因组393

三、HIV编码的蛋白质394

第三节 HIV的生活周期402

一、病毒颗粒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403

二、反转录、入核和整合404

三、RNA的转录、剪接和进入胞浆406

四、结构蛋白质的表达、RNA包装以及病毒颗粒的装配和成熟408

五、HIV感染的潜伏状态409

第四节 HIV的传播途径409

一、血液传播410

二、性接触传播410

三、母婴传播411

第五节 HIV的致病机制412

一、HIV病毒的细胞毒性412

二、HIV对免疫系统的影响412

三、对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影响414

四、HIV与癌415

第六节 HIV感染所诱发的免疫反应415

一、体液免疫反应416

二、细胞免疫416

一、病程演变418

三、其他天然的抗HIV病毒复制的体液因子418

第七节 HIV感染的病程和体内复制的动力学418

二、HIV在体内复制的动力学420

第八节 HIV的治疗与预防421

一、抗病毒的药物治疗421

二、有效HAART条件下残余HIV复制的治疗和免疫重建423

三、疫苗的发展424

第十四章 流行性感冒病毒431

第一节 流感病毒的基本特征431

第二节 流感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表达蛋白433

一、RNA聚合酶433

二、血凝素434

三、NP基因及其蛋白439

四、神经氨酸酶440

五、M1和M2基质蛋白445

六、NS1和NS2非结构蛋白446

第三节 流感病毒的感染和复制447

一、病毒的吸附、穿膜和脱壳447

二、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448

三、病毒的组装、成熟与释放452

第四节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453

一、抗原转变454

二、抗原漂移454

三、RNA-RNA片段重组455

四、特异性受体在抗原改变中的作用456

五、流感病毒缺陷性干扰颗粒456

第五节 流感病毒的种间传播456

一、自然宿主和种间传播456

二、其他动物流感病毒458

一、A型流感的临床特征459

第六节 临床症状和预防原则459

二、B型和C型流感的临床特征460

三、流感的预防460

第十五章 汉坦病毒466

第一节 汉坦病毒属的分类466

一、汉坦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其他属病毒的比较466

二、汉坦病毒的型别467

第二节 汉坦病毒的特征467

一、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467

二、汉坦病毒的基因组468

三、汉坦病毒的结构蛋白470

四、汉坦病毒的培养特性475

第三节 汉坦病毒的增殖和变异475

一、汉坦病毒受体的研究现状476

二、汉坦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转录477

三、汉坦病毒蛋白的转运及毒粒的装配478

四、汉坦病毒的变异479

第四节 汉坦病毒的致病机制481

一、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481

二、汉坦病毒所致疾病的发病机制482

三、汉坦病毒所致疾病的病理变化483

第五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特异性预防与治疗485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苗研制现状485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特异性治疗研究现状486

第十六章 轮状病毒492

第一节 轮状病毒性状492

一、分类492

二、病毒颗粒493

三、理化特性493

第二节 病毒基因组494

第三节 病毒蛋白495

一、结构蛋白496

二、非结构蛋白498

第四节 轮状病毒复制498

一、吸附、穿入和脱衣壳498

二、转录与复制499

三、装配500

四、病毒释放500

第五节 致病性500

一、流行病学500

二、发病机制501

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502

四、诊断与治疗504

五、预防505

一、概述510

第十七章 肝炎病毒510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510

二、一般性状及生物学特征511

三、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及编码蛋白511

四、病毒复制与胞内增殖512

五、感染宿主与实验动物模型514

六、发病机制515

七、展望51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及丁型肝炎病毒516

一、嗜肝DNA病毒概述516

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516

三、病毒复制与感染522

四、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523

五、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527

六、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539

七、丁型肝炎病毒54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543

一、概述543

二、一般性状及理化性质544

三、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544

四、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序列变异545

五、发病机制及免疫应答547

第四节 戊型肝炎病毒549

一、概述549

二、病毒的理化特性550

三、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550

四、实验动物与细胞培养551

第十八章 腺病毒558

一、腺病毒的分类559

第一节 腺病毒的结构与分类559

二、腺病毒的毒粒结构561

三、腺病毒的基因组构成562

第二节 腺病毒基因组的转录564

一、早期转录及早期蛋白566

二、晚期转录及晚期蛋白567

第三节 腺病毒的复制周期568

一、吸附和内化570

二、早期基因激活571

三、宿主细胞激活572

四、抑制凋亡574

五、病毒DNA复制575

六、病毒后期基因表达的激活575

七、病毒装配和释放577

二、免疫逃逸579

一、人类腺病毒感染的宿主579

第四节 腺病毒与宿主的关系579

三、肿瘤发生580

四、腺病毒感染的分子病理582

第五节 腺病毒的应用583

一、腺病毒载体的研究状况583

二、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585

三、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载体585

四、靶向性重组腺病毒载体586

第十九章 人乳头瘤病毒592

第一节 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功能592

一、E6蛋白的结构与功能593

二、E7蛋白的结构与功能595

三、E5蛋白的结构与功能597

四、E1、E2、L1、L2蛋白598

五、HPV非编码区的结构与功能599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的自然生活史及相关疾病599

一、HPV的流行病学599

二、HPV传播途径及自然生活史600

三、HPV相关疾病602

四、HPV-DNA检测603

第三节 人乳头瘤病毒变异与宫颈癌605

一、HPV型内序列变异606

二、HPV基因序列变异的功能意义606

三、HPV基因变异与宫颈癌608

四、HPV基因变异与宿主遗传学因素608

第四节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610

一、机体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611

二、乳头瘤病毒如何逃逸机体的免疫反应612

三、HPV疫苗的要求及所存在的问题617

四、目前HPV疫苗的类型及研究现状619

第二十章 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pstein-Barr病毒630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630

一、病毒的基本特征631

二、病毒复制636

三、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639

第二节 巨细胞病毒643

一、病毒的基本特征644

二、病毒复制647

三、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650

第三节 Epstein-Barr病毒656

一、病毒结构656

二、感染机制659

三、正常人对EBV感染的反应665

四、免疫抑制个体对EBV感染的反应672

第二十一章 朊病毒681

第一节 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的种类681

一、动物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682

二、人类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685

三、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688

第二节 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的感染因子690

一、感染途径及致病过程691

二、感染因子的特征692

三、朊病毒学说693

第三节 宿主基因和种属屏障作用696

一、宿主基因696

二、人PrP基因129位密码子的多态性698

三、种属屏障作用701

一、正常PrP蛋白PrPc703

第四节 PrPc和PrPSc的生物学特征703

二、异常PrP蛋白PrPSc705

第五节 PrPc-PrPSc转变的分子机制707

一、蛋白分子结构及相互作用707

二、PrPSc形成的模型709

三、PrPSc形成过程中的分子伴侣710

第六节 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的实验室诊断、处理原则711

一、实验室诊断711

二、实验室安全713

第二十二章 SARS冠状病毒719

第一节 SARS冠状病毒的鉴定与分类720

一、SARS冠状病毒的鉴定720

二、SARS-CoV在冠状病毒属中的分类720

二、SARS冠状病毒的理化性质722

一、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722

第二节 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722

三、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724

四、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725

第三节 SARS冠状病毒的增殖和变异728

一、SARS冠状病毒受体728

二、SARS冠状病毒的增殖728

三、SARS冠状病毒的变异729

第四节 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731

一、SARS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731

二、SARS冠状病毒的发病机制732

第五节 SARS冠状病毒的预防和治疗原则733

一、SARS冠状病毒的预防原则733

二、SARS冠状病毒的治疗原则735

一、细胞培养的分类737

第一节 细胞培养737

第二十三章 分子病毒学实验方法737

二、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738

三、细胞培养的方法739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740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740

二、病毒的分离741

三、分离病毒的鉴定741

第三节 病毒基因的扩增与检测743

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743

二、分子杂交技术749

第四节 病毒抗原抗体测定751

一、病毒特异性抗原检测751

二、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752

一、RNA病毒敏感动物753

第五节 病毒的动物模型753

二、DNA病毒敏感动物757

三、其他病毒的敏感动物757

第六节 病毒的结构分析758

一、病毒核酸的分析758

二、病毒蛋白的分析759

第七节 病毒基因表达调控分析761

一、染色质和基因活化的研究方法761

二、转录水平的研究方法761

三、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的检测762

四、研究上游顺式作用元件的方法762

五、转基因与基因“敲除”技术762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764

附录二 国内外病毒学期刊766

附录三 病毒学研究相关网站767

附录四 索引7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