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
  • 王元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7552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7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183页
  • 主题词:宏观经济调控-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的思路与建议1

一、导言2

(一)我国宏观调控的作用和范畴2

(二)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的基本内涵4

二、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的相关理论和国际经验借鉴6

(一)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的相关理论6

(二)相关国际经验借鉴9

三、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12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历程及效果分析12

(二)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方面的已有进展18

(三)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方面存在的问题25

四、建立适应我国实际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和机制化安排38

(一)新阶段宏观调控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要求38

(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的主要任务42

第二章 1998年、2008年两轮稳增长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和启示52

一、两轮稳增长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操作52

(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政策操作52

(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政策操作54

二、两轮稳增长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分析56

(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稳增长政策效果56

(二)国际金融危机后稳增长政策效果61

三、稳增长政策的经验和教训64

(一)取得的经验64

(二)应吸取的教训66

四、从两轮稳增长政策操作中得到的启示与相关建议69

(一)保持政策定力,综合平衡总量与结构目标69

(二)统筹使用短期调控和中长期改革措施70

(三)要恰当把握政策出台和退出时机70

(四)应同步推进扩大投资与扩大消费70

(五)多管齐下防范和应对政策可能的后遗症71

第三章 宏观调控机制化的国际经验73

一、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机制化安排73

(一)财政政策74

(二)货币政策77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作82

二、欧盟宏观经济政策的机制化安排83

(一)财政政策83

(二)货币政策85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作87

三、日本经济政策的机制化安排88

(一)财政政策88

(二)货币政策94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作96

(四)产业政策96

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机制化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97

(一)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的法制体系是机制化的基础97

(二)有必要建立健全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98

(三)预期管理是货币政策机制化的重点98

(四)发挥和扩大自动稳定器在平滑经济周期中的作用99

(五)财政规则的设立要符合国情与经济现实99

第四章 财政政策机制化相关问题研究101

一、财政政策机制化的相关理论基础103

(一)公共选择理论103

(二)时间一致性理论104

(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106

二、我国财政政策实践分析106

(一)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的运用106

(二)财政政策的决策机制107

(三)财政政策的调控模式109

三、我国财政政策机制化的实现路径110

(一)机制化路径一:专业研判+协商决策110

(二)机制化路径二:构建调控规则113

四、财政政策机制化的配套政策建议114

(一)促进基础数据公开缩短时滞114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115

第五章 货币政策机制化相关问题研究117

一、货币政策机制化的相关理论基础118

(一)对货币政策机制化的理解118

(二)相机抉择与政策规则的争论和融合119

二、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历程、特征与效果分析122

(一)货币政策框架的建立完善122

(二)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初步确立以来政策操作的基本历程124

(三)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与政策操作的特点127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待改进的方面131

(一)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与灵活性、应变性之间的平衡机制有待建立完善131

(二)政策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132

(三)政策目标存在的问题134

(四)政策工具使用的问题135

(五)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136

(六)与其他政策手段协调搭配的问题138

四、推进我国货币政策机制化的政策建议139

(一)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139

(二)形成兼顾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机制140

(三)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机制化程度141

(四)完善相关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42

(五)建立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手段的协调机制143

第六章 发挥宏观审慎管理作用、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相关建议145

一、宏观审慎的提出146

二、宏观审慎管理对宏观调控的影响147

(一)宏观审慎管理与传统意义的宏观调控具有一致的最终目标147

(二)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能够互相促进148

三、对我国吸收宏观审慎理念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相关建议149

第七章 宏观调控部门协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152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部门调整的历史153

(一)宏观调控职能部门初步确立153

(二)宏观调控主体部门框架初步建立154

(三)以综合部门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基本建立154

(四)宏观调控主体间协调机制初显雏形155

二、我国宏观调控部门体系的现状156

(一)综合经济部门成为宏观调控主体体系的核心158

(二)专业职能部门作为宏观调控主体体系的组成部分158

三、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协调存在的突出问题160

(一)宏观调控政策权威性和统一协调性不高160

(二)中央综合经济部门间宏观政策协调不够160

(三)综合经济部门与专业部门政策协调不足161

(四)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政策协调不畅162

四、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协调性不够的主要原因162

(一)相关法律尚不健全162

(二)协调机构还未形成163

(三)协调机制有待强化164

(四)运行程序仍旧缺失164

五、优化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协调性的对策建议164

(一)探索制定《宏观调控基本法》165

(二)加快制定相关部门的综合性法律165

(三)设置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机构166

(四)加强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166

(五)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执行落实中的积极作用1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