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含水油田储层沉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含水油田储层沉积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0437774.jpg)
- 张昌民,尹太举,张尚锋,李少华,尹艳树,王振奇,朱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1627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711页
- 文件大小:142MB
- 文件页数:733页
- 主题词:高含水-油田-储集层-沉积学-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含水油田储层沉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储层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
1.1 地质层次律1
1.1.1 宇宙与地球的层次性特征1
1.1.2 地质系统层次性的哲学思考4
1.1.3 地质层次的划分原则5
1.1.4 地质层次律的规律7
1.1.5 地质层次律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9
1.2 储层层次分析法原理10
1.2.1 层次表征与层次建模的理论依据10
1.2.2 层次分析的目的11
1.2.3 储层层次分析的基本思路11
1.3 储层层次划分与对比方法15
1.3.1 储层层次划分与对比的沉积学基础15
1.3.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思路16
1.3.3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17
1.4 坪北油田长4+5段—长6段油层组基准面旋回层次分析22
1.4.1 基准面旋回的层次划分22
1.4.2 长4+5段—长6段油层组的层次划分与对比24
1.5 双河油田泥质隔层的层次分析27
1.5.1 隔层层次分析的原理27
1.5.2 隔层层次划分28
1.5.3 隔层层次描述28
1.5.4 隔层层次解释31
1.5.5 隔层层次预测32
1.6 马厂油田储层层次结构分析34
1.6.1 马厂油田储层层次划分34
1.6.2 层次实体分析34
1.6.3 单砂体储层建筑结构模型36
1.7 周清庄生物屑灰岩储层的定量层次分析38
1.7.1 地质背景38
1.7.2 储集体规模预测38
1.7.3 储层非均质性层次分析39
1.8 低效气藏成因层次剖析43
1.8.1 第1层次:生产层面43
1.8.2 第2层次:现今地质特征层面44
1.8.3 第3层次:历史地质成因层面46
1.8.4 第4层次:预测层面47
参考文献48
第2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52
2.1 基准面及基准面升降原理53
2.1.1 基准面的概念及其沿革53
2.1.2 基准面的影响因素54
2.1.3 基准面的运动63
2.1.4 基准面旋回与层因层序66
2.2 坪北油田长6段油层组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67
2.2.1 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68
2.2.2 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与地层格架70
2.3 钟市油田潜江组含盐层系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71
2.3.1 基准面旋回识别72
2.3.2 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建立75
2.3.3 层序格架内砂体分布76
2.4 基准面旋回层序内河道砂体形态特征分析78
2.4.1 基准面旋回划分79
2.4.2 河道砂体的类型及其特征81
2.4.3 砂体几何形态及其变化规律81
2.5 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1~5砂组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84
2.5.1 水下扇储层基准面旋回识别85
2.5.2 测井基准面旋回识别89
2.5.3 层序对比及地层格架的建立90
2.5.4 基准面旋回内砂体展布规律90
2.6 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6~10砂组基准面旋回内储层非均质性92
2.6.1 储层层序地层格架92
2.6.2 层序格架内储层非均质特性94
2.6.3 基准面旋回内原始储量分布特征99
2.6.4 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砂体开发响应及剩余油分布99
参考文献102
第3章 现代沉积调查与沉积模拟106
3.1 长江荆江段马羊洲现代沉积调查106
3.1.1 马羊洲南缘沉积特征107
3.1.2 马羊洲支汊河床沉积特征109
3.1.3 层理特征及其成因113
3.1.4 讨论114
3.2 洞庭湖和鄱阳湖现代沉积调查115
3.2.1 洞庭湖现代三角洲沉积116
3.2.2 鄱阳湖现代三角洲沉积119
3.2.3 浅水三角洲砂体形态成因探讨123
3.3 物理沉积模拟实验125
3.3.1 沉积模拟实验概况125
3.3.2 沉积模拟实验装置130
3.3.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沉积模拟实验模型131
3.3.4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沉积模拟实验137
3.3.5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沉积模拟结果分析142
3.3.6 大面积砂岩形成控制因素和形成模式149
3.4 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数值模拟研究159
3.4.1 河口区水动力特征160
3.4.2 水力学数值模拟方法161
3.4.3 模型设置163
3.4.4 模型计算结果166
3.5 地层基准面旋回的一维定量模型176
3.5.1 定量模型建立的依据和假设176
3.5.2 定量模型的建立177
3.5.3 模型分析179
3.5.4 应用与讨论181
参考文献183
第4章 沉积储层露头调查186
4.1 概述186
4.1.1 露头研究的特点186
4.1.2 露头的研究方法187
4.1.3 露头调查的内容与实施188
4.2 河南桐柏栗园扇三角洲露头调查及其对地下地质分析的启示189
4.2.1 栗园扇三角洲露头沉积特征189
4.2.2 沉积建筑结构特征196
4.2.3 沉积机理与建筑结构要素叠置组合方式199
4.2.4 对地下储层建筑结构分析的启示200
4.3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201
4.3.1 砂体沉积地质背景201
4.3.2 岩石相类型及其组合202
4.3.3 界面层次与建筑结构203
4.3.4 储层地质模型比较205
4.4 延河剖面的沉积特征206
4.4.1 延河剖面沉积地球化学特征207
4.4.2 岩石相类型和成因相特征211
4.5 延河谭家河剖面储层沉积学解剖218
4.5.1 地层分层精细描述218
4.5.2 分层沉积环境分析221
4.5.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对比224
4.5.4 成因砂体的连续性227
4.5.5 谭家河剖面西段231
4.5.6 谭家河东延河北岸河口坝体系精细解剖231
4.6 延河朱家湾剖面储层沉积学解剖232
4.6.1 沉积相分析232
4.6.2 砂体连续性235
4.6.3 层序地层学特征236
4.6.4 朱家湾村北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体系中的侧积体238
4.7 延河张家滩中学东剖面储层沉积学解剖239
4.7.1 剖面描述239
4.7.2 层序地层特征242
4.8 延河剖面其他典型露头储层沉积学解剖243
4.8.1 张家滩东剖面243
4.8.2 枣林村剖面246
4.8.3 芝王川剖面248
4.9 露头信息对研究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启示248
4.9.1 来自露头的证据249
4.9.2 来自地下的证据250
4.9.3 席状砂的形成过程250
4.9.4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建筑结构与非均质性251
参考文献252
第5章 高含水油田储层地质知识库研究254
5.1 地质知识库的概念254
5.1.1 地质知识库的基本概念254
5.1.2 地质知识库的知识来源255
5.1.3 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库步骤和基本内容261
5.1.4 不同知识获取方法比较262
5.2 基于露头测量获取三角洲砂体地质知识库263
5.2.1 露头测量方法与内容263
5.2.2 露头剖面岩石相知识264
5.2.3 不同岩石相的孔隙度与渗透率264
5.2.4 砂体构成及形态特征265
5.2.5 砂体的宽厚比关系267
5.2.6 砂体的孔渗特征268
5.2.7 原型模型的构建269
5.3 应用密井网地层对比获取扇三角洲前缘地质知识库270
5.3.1 建库流程270
5.3.2 岩电关系知识275
5.3.3 岩石相规模知识286
5.3.4 单砂体规模293
5.4 基于卫星遥感照片建立地质知识库295
5.4.1 基于Google Earth的沉积体几何形态参数测量296
5.4.2 点坝砂体几何学参数300
5.5 基于沉积模拟实验获取河口坝地质知识库303
5.5.1 知识库参数及其获取方法303
5.5.2 定量几何形态参数特征304
5.6 Lidar技术在地质知识库建立中的应用307
5.6.1 Lidar技术的研究进展307
5.6.2 Lidar技术原理308
5.6.3 Lidar技术特点309
5.6.4 Lidar资料采集与处理310
5.6.5 Lidar资料应用311
5.7 虚拟地质露头——全新的地质知识库312
5.7.1 虚拟地质露头原始信息获取312
5.7.2 虚拟地质露头建立312
5.7.3 虚拟地质露头的应用313
5.8 服务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知识库软件平台314
5.8.1 服务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新型地质知识库表现形式314
5.8.2 地质知识库软件系统317
参考文献321
第6章 储层建筑结构分析324
6.1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324
6.1.1 储层建筑结构324
6.1.2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326
6.1.3 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332
6.2 现代河流江心洲的建筑结构分析333
6.2.1 江心洲沉积的岩石相及其组合334
6.2.2 江心洲沉积的上部层序336
6.2.3 江心洲沉积的建筑结构要素337
6.3 南襄盆地西大岗剖面砂体建筑结构特征338
6.3.1 砂体沉积特征338
6.3.2 沉积界面与沉积事件339
6.3.3 砂体建筑结构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340
6.3.4 问题讨论340
6.4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储层建筑结构分析341
6.4.1 储层双河油田层次划分341
6.4.2 岩石相与建筑结构要素的岩电特征344
6.4.3 建筑结构要素预测模型的建立353
6.4.4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建筑结构特征359
6.5 大庆油田辫状河储层建筑结构分析366
6.5.1 大庆长垣PI3小层辫状河储层沉积机理366
6.5.2 建筑结构要素识别370
6.5.3 建筑结构要素的内部构成分析376
6.6 大庆油田高弯曲流河储层建筑结构分析380
6.6.1 高弯曲流河的沉积机理380
6.6.2 单一河道的建筑结构解剖384
6.6.3 点坝的建筑结构解剖390
6.7 大庆油田低弯曲流河储层建筑结构分析395
6.7.1 低弯曲流河的沉积机理395
6.7.2 河道带建筑结构解剖396
6.7.3 单期河道砂体建筑结构解剖398
6.7.4 河道及砂体的接触关系403
参考文献404
第7章 储层相模式研究407
7.1 渤海湾盆地浊积岩特征及其沉积模式407
7.1.1 沾化凹陷渤南-区沟道化浊积岩沉积模式407
7.1.2 东营凹陷河135及河110井区滑塌浊积岩沉积模式411
7.2 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沉积模式412
7.2.1 岩石学特征412
7.2.2 沉积特征414
7.2.3 沉积模式417
7.3 赵凹油田安棚深层系扇三角洲沉积模式417
7.3.1 相标志418
7.3.2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模式420
7.4 泌阳凹陷扇三角洲沉积模式422
7.4.1 吉尔伯特模式遇到的挑战423
7.4.2 沉积构造及其动力学解释424
7.4.3 沉积层序特征425
7.4.4 沉积机理427
7.4.5 垂向层序的形成机理与模式429
7.4.6 讨论431
7.5 钟市油田潜江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432
7.5.1 岩石相432
7.5.2 扇三角洲沉积特征433
7.5.3 沉积相模式434
7.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434
7.6.1 浅水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及特征435
7.6.2 浅水型三角洲沉积模式438
7.7 分流河道型和分流沙坝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439
7.7.1 河口区沉积特征440
7.7.2 浅水三角洲的识别与砂体形态追踪442
7.7.3 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443
7.7.4 讨论446
7.8 叠覆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447
7.8.1 叠覆式三角洲发育过程448
7.8.2 叠覆式三角洲沉积模式450
7.8.3 讨论453
参考文献457
第8章 储层成岩作用和质量评价461
8.1 王官屯油田孔店组一段碎屑岩储层特征461
8.1.1 储层461
8.1.2 孔隙结构模式465
8.2 南堡凹陷下第三系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66
8.2.1 岩矿特征467
8.2.2 物性特征467
8.2.3 物性影响因素分析469
8.3 牛心坨油田牛心坨油层储集条件研究471
8.3.1 砂体物性特征472
8.3.2 砂岩孔隙结构特征472
8.3.3 成岩作用对储集性能的影响474
8.4 赵凹油田安棚区深层系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特征475
8.4.1 孔隙结构特征476
8.4.2 影响因素478
8.4.3 储层综合评价481
8.5 鄂尔多斯盆地葫芦河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研究485
8.5.1 岩石学特征486
8.5.2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486
8.5.3 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488
8.5.4 储层分类及评价489
8.5.5 低渗储层成因分析491
8.6 高含水期储层物性变化特征492
8.6.1 岩石骨架结构变化492
8.6.2 填隙物变化492
8.6.3 孔喉网络变化494
8.6.4 孔隙度、渗透率变化494
8.6.5 润湿性变化496
参考文献496
第9章 储层隔夹层预测498
9.1 隔夹层的概念498
9.1.1 储层隔夹层的概念498
9.1.2 储层隔夹层分类、特征及识别方法499
9.1.3 储层隔夹层预测方法501
9.2 基于砂泥岩剖面细分的隔层预测方法501
9.2.1 基于砂泥岩剖面细分的隔层预测方法501
9.2.2 实例研究502
9.3 基于镶嵌技术的夹层预测方法505
9.3.1 区域概况505
9.3.2 储层结构解剖及夹层统计特征505
9.3.3 夹层预测507
9.4 曲流河点坝侧积层预测方法510
9.4.1 曲流河点坝及其内部侧积层形成机理510
9.4.2 曲流河点坝侧积层建立方法511
9.4.3 曲流河点坝侧积层三维预测514
9.5 辫状河心滩落淤层预测方法515
9.5.1 预测原理515
9.5.2 层次预测516
9.6 油砂山泥岩隔层的分形分布特征520
9.6.1 地质背景520
9.6.2 资料采集521
9.6.3 资料处理结果521
9.6.4 泥岩层段的厚度分布523
9.6.5 泥岩含量与自相似性524
9.7 濮城油田隔夹层预测525
9.7.1 油田概况525
9.7.2 夹层特征526
9.7.3 隔层分布特征527
参考文献528
第10章 储层沉积建模530
10.1 基于两点统计的模拟方法530
10.1.1 线性规划法变差函数拟合方法的改进530
10.1.2 多物源条件下的储层地质建模方法534
10.1.3 利用伪随机路径提高建模精度537
10.1.4 基于信息度的储层建模后处理方法540
10.2 基于目标的模拟方法546
10.2.1 布尔模拟的几种改进547
10.2.2 多地质条件约束下的基于目标模拟方法553
10.3 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方法558
10.3.1 综合随机游走过程与多点统计模拟558
10.3.2 多点地质统计算法Filtersim应用562
10.4 基于过程的模拟方法566
10.4.1 Alluvsim原理566
10.4.2 Alluvsim应用572
10.5 混合建模方法575
10.5.1 建模思路及步骤576
10.5.2 研究实例576
参考文献579
第11章 储层流动单元583
11.1 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及研究方法583
11.1.1 流动单元的基本概念585
11.1.2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589
11.1.3 流动单元研究的最新进展594
11.2 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对比594
11.2.1 流动单元划分依据594
11.2.2 流动单元划分原则596
11.2.3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596
11.3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储层流动单元599
11.3.1 理论依据599
11.3.2 基本思路601
11.3.3 濮53块沙二上2+3流动单元划分与对比602
11.4 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储层流动单元的参数解释608
11.4.1 测井曲线的区域化校正608
11.4.2 解释对象的分类609
11.4.3 解释方法611
11.4.4 物性解释与结果对比612
11.5 储层流动单元的分类612
11.5.1 依据FZI进行流动单元分类612
11.5.2 依据聚类分析进行流动单元分类613
11.5.3 流动单元的综合分类614
11.5.4 流动单元与储层沉积相的关系研究615
11.6 双河油田储层流动单元分析616
11.6.1 流动单元分析流程616
11.6.2 储层物性特征617
11.6.3 流动单元类型及其特征618
11.6.4 未取心井流动单元识别621
11.6.5 流动单元分布预测621
11.6.6 流动单元模型624
11.7 基于储层流动单元对濮53块沙二上2+3油组进行油层评价625
11.7.1 流动单元分类625
11.7.2 流动单元的预测626
11.7.3 流动单元评价629
11.8 基于GIS的流动单元研究630
11.8.1 GIS辅助流动单元划分的系统设计与实现631
11.8.2 WZ油田流动单元平面研究632
参考文献635
第12章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638
12.1 剩余油概念及其研究方法638
12.1.1 剩余油的概念638
12.1.2 剩余油形成的控制因素640
12.1.3 剩余油分类641
12.1.4 剩余油研究方法652
12.2 杏六中区不同时期测井剩余油分布分析655
12.2.1 基础井网井水淹层解释分析656
12.2.2 一次加密井网井水淹层解释分析658
12.2.3 二次加密井网井水淹层解释分析660
12.2.4 三次加密井网井水淹层解释分析661
12.2.5 不同时期井网水淹情况变化分析及剩余油分布特征663
12.3 用数值模拟验证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666
12.3.1 模拟初始条件设定667
12.3.2 平面概念模拟667
12.3.3 剖面概念模拟670
12.4 跃进Ⅱ号油田典型单元剩余油快速评价673
12.4.1 评价方法673
12.4.2 合采井单层产出和合注井单层注入量的计算675
12.4.3 单一流动单元的潜力评价678
12.5 杏六中区剩余油平面分布快速评价680
12.5.1 剩余油平面分布快速评价原理680
12.5.2 剩余油平面分布快速评价流程681
12.5.3 杏六中剩余油平面分布研究684
12.6 双河油田剩余油地质综合分析与挖潜691
12.6.1 利用地质综合法分析剩余油的步骤691
12.6.2 结构要素的开发特征692
12.6.3 结构要素的井网完善性700
12.6.4 潜力分析705
12.6.5 挖潜措施707
参考文献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