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草业科学论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草业科学论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7/35092602.jpg)
- 任继周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459358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草原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草业科学论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历史篇21
第1章 史前时期的原始草地农业21
1.1导言22
1.2燧巢时期——草地农业发生的准备期24
1.3羲娲时期——原始草地农业萌芽期27
1.4神农时期——原始草地农业发展期32
1.5黄帝时期——原始草地农业大发展期36
参考文献47
第2章 中国草地农业隐形期49
2.1华夏耕地农业与草地农业并存的草地农业隐形初期51
2.2中国耕地农业奠基的草地农业隐形中期54
2.3中国耕地农业盛极而衰的草地农业隐形晚期58
参考文献62
第3章 农业系统发展趋势与现代草地农业的回归63
3.1农业系统与农业64
3.2农业发生的过程与条件68
3.3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发展趋势70
3.3.1自然农业阶段70
3.3.2农业自发阶段73
3.3.3现代农业阶段74
3.3.4后现代农业阶段74
3.3.4.1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74
3.3.4.2充分保护并利用国土资源75
3.3.4.3充分发挥气候(水热)资源76
3.3.4.4增加产值76
3.3.4.5抗灾能力强77
3.3.4.6培肥地力77
3.3.4.7保持水土77
3.3.4.8食物安全的必要保证78
3.3.4.9有利于系统耦合79
3.3.4.10改革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79
参考文献81
第二篇 架构篇85
第4章 草业系统的发展与分区85
4.1草业系统的含义86
4.2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95
4.3我国草地农业的生态经济区域99
4.3.1中国草业生态经济区的划分原则100
4.3.2分区概述101
4.3.2.1蒙宁干旱草业生态经济区101
4.3.2.2西北荒漠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102
4.3.2.3青藏高寒草业生态经济区104
4.3.2.4东北森林草业生态经济区105
4.3.2.5黄土高原—黄淮海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106
4.3.2.6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108
4.3.2.7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110
4.4结束语111
参考文献116
第5章 草地农业系统的形成因素117
5.1社会因素118
5.2生物因素120
5.2.1植物因子121
5.2.2动物因子122
5.2.3微生物因子124
5.3非生物因素126
5.3.1大气因子126
5.3.2土地因子129
参考文献133
第6章 草地农业系统的生产层135
6.1前植物生产层137
6.2植物生产层139
6.2.1植物生产层的生产系统139
6.2.2植物生产层中的植物与地境之间存在多种耦合关系140
6.2.3农业特征的耦合分异141
6.2.4植物生产系统耦合案例142
6.2.4.1我国南方土地资源草地生产潜力的估算142
6.2.4.2实行草地农业系统对全国土地资源的贡献145
6.3动物生产层146
6.3.1动物生产层的生产系统146
6.3.1.1种间组成147
6.3.1.2种内组成148
6.3.1.3种群数量151
6.3.1.4饲料效应151
6.3.1.5体重效应152
6.3.1.6其他效应153
6.3.2动物生产与植物生产的耦合154
6.3.3动物生产与植物生产的耦合分异154
6.3.4动物生产系统耦合案例156
6.3.4.1草地—家畜耦合的生产能力放大156
6.3.4.2新西兰的草畜系统耦合158
6.4后生物生产层159
6.4.1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倒金字塔生产模式160
6.4.2草业管理的切入点161
6.4.3草地农业生产设计的要素163
6.4.3.1系统结构要完整163
6.4.3.2界面要清晰163
6.4.3.3资料占有应完备164
6.4.3.4参数确定要适当164
6.4.3.5目标确定要准确164
6.4.3.6方法选择要正确165
6.4.4草业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概述165
6.4.4.1概念模型166
6.4.4.2统计模型166
6.4.4.3模拟模型167
6.4.4.4线性规划优化模型168
6.4.4.5非线性规划优化模型173
6.4.5后生物生产层的一般评价175
6.4.5.1技术方案的评价175
6.4.5.2动物产品深度加工增值系数K177
6.4.5.3产品加工增值量177
6.4.5.4年最终产品数量或年加工产品价值总量178
6.4.5.5投入产出率或投入产出纯增量178
6.4.5.6投资回收期179
6.4.5.7资金利税率179
6.4.5.8全员劳动生产率180
6.4.5.9工资赢利率180
6.4.5.10最终产品社会增长率R180
6.4.5.11产品市场预测181
6.4.5.12产品市场转移预测181
参考文献183
第7章 草业科学的界面185
7.1界面的一般属性186
7.2草业系统的界面结构189
7.3草业发生学中界面的作用191
参考文献196
第8章 草地农业系统的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199
8.1系统耦合概述200
8.2系统耦合的理论依据203
8.2.1系统耦合解放生产潜力204
8.2.1.1系统耦合的催化潜势204
8.2.1.2系统耦合的位差潜势205
8.2.1.3系统耦合的稳定潜势206
8.2.1.4系统耦合的管理潜势206
8.2.2系统耦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207
8.3系统耦合案例208
8.3.1案例一208
8.3.2案例二208
8.3.3案例三209
8.3.4案例四210
8.3.5案例五210
8.4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相悖211
8.4.1界面A中的系统相悖211
8.4.2界面B中的系统相悖212
8.4.2.1动物生产系统与植物生产系统的时间相悖213
8.4.2.2动物生产系统与植物生产系统的空间相悖214
8.4.2.3动物生产系统与植物生产系统的种间相悖216
8.4.3界面C中的系统相悖217
参考文献219
第三篇 类型篇223
第9章 草原类型学及其发展过程223
9.1草原类型学概述224
9.2自发阶段的草原类型认知224
9.3半自觉阶段草原类型认知226
9.3.1土壤—植物学分类法226
9.3.2按放牧管理特点建立的分类系统227
9.3.3依据植被特点建立的分类系统229
9.3.4草地培育特征分类系统230
9.4自觉阶段的草原类型认知231
9.4.1植物地形学分类法232
9.4.2以澳大利亚地带性水分为指标所代表的草原分类系统235
9.4.3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236
参考文献240
第10章 综合顺序分类法241
10.1综合顺序分类法的分类体系242
10.1.1草原热量级242
10.1.2草原湿润度244
10.1.3大类245
10.1.4亚类249
10.1.5型、亚型、微型250
10.2草原分类检索图及其所表示的草原发生学意义251
10.2.1分类检索图的制作252
10.2.2分类检索图所表示的发生学意义254
10.2.3使用草原分类检索图应注意的问题257
10.3我国草原所包含的主要草地类简介258
10.3.1ⅠA(1)类:寒冷极干(寒漠土,高山寒漠)类258
10.3.2ⅡA(2)类:寒温极干(高山荒漠土,高山荒漠)类259
10.3.3ⅢA(3)类:微温极干(灰棕漠土,荒漠)类260
10.3.4ⅣA(4)类:暖温极干(棕漠土,荒漠)类262
10.3.5ⅡB(9)类:寒温干旱(荒漠莎嘎土,高山半荒漠)类263
10.3.6ⅢB(10)类:微温干旱(棕钙土、灰钙土,半荒漠)类264
10.3.7ⅣB(11)类:暖温干旱(淡灰钙土,半荒漠)类265
10.3.8ⅤB(12)类:暖热干旱(石灰性褐土,稀树半荒漠)类267
10.3.9ⅡC(16)类:寒温微干(莎嘎土,高山草原)类267
10.3.10ⅢC(17)类:微温微干(栗钙土,淡黑垆土,典型草原)类268
10.3.11ⅣC(18)类:暖温微干(褐土,干生阔叶林、暖温性典型草原)类270
10.3.12ⅦC(21)类:炎热微干(燥红土,落叶稀树草原)类271
10.3.13ⅡD(23)类:寒温微润(莎嘎土,高山草原—草甸草原)类272
10.3.14ⅢD(24)类:微温微润(暗栗钙土、黑钙土、黑垆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类273
10.3.15ⅣD(25)类:暖温微润(黑垆土、淋溶褐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类274
10.3.16ⅤD(26)类暖热微润(淋溶褐土,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类276
10.3.17ⅡE(30)类:寒温湿润(斑毡巴嘎土,高山草甸草原)类276
10.3.18ⅢE(31)类:微温湿润(黑垆土、白浆土、黑土、黑钙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类277
10.3.19ⅣE(32)类:暖温湿润(黄褐土、棕壤,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林)类278
10.3.20ⅤE(33)类:暖热湿润(黄棕壤、黄褐土,常绿—落叶阔叶林)类280
10.3.21ⅠF(36)类:寒冷潮湿(高山冻原土,高山冻原)类281
10.3.22ⅡF(37)类:寒温潮湿(草毡土,高山草甸)类282
10.3.23ⅢF(38)类:微温潮湿(棕壤、灰褐土,针叶—阔叶林)类284
10.3.24ⅣF(39)类:暖温潮湿(黄棕壤—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林)类285
10.3.25ⅤF(40)类:暖热潮湿(黄壤—红壤,常绿阔叶林)类286
10.3.26ⅥF(41)类:亚热潮湿(赤红壤,落叶—常绿阔叶季雨林)类287
10.3.27ⅦF(42)类:炎热潮湿(暗色砖红壤,热带雨林)类288
10.4综合顺序分类法的运用289
10.4.1草原类型发生学类型指数的量度与应用290
10.4.2生物种的适宜度的计算和应用290
10.4.3全球变化预测的应用291
10.4.4其他方面的应用292
10.5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的科学意义292
参考文献294
第11章 世界草地资源概貌295
11.1概述296
11.1.1世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分布296
11.1.2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特征概述299
11.2温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00
11.2.1欧亚斯太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01
11.2.2北美湿润草地(普列利)农业生态系统304
11.2.2.1高草普列利(tall-grassprairie)湿润草地305
11.2.2.2混生普列利(mixedprairie)湿润草地306
11.2.2.3低草普列利(shortgrassprairie)湿润草地308
11.2.2.4荒漠—禾草区(desertgrassland)308
11.2.3南美潘帕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09
11.2.4南非维尔德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11
11.2.4.1高位维尔德(highveld)半荒漠草地311
11.2.4.2中位维尔德(middleveld)半荒漠草地312
11.2.4.3低位维尔德(lowveld)半荒漠草地312
11.2.5温带次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12
11.3热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15
11.3.1萨王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15
11.3.2热带次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22
11.3.3北美卡帕拉(萨王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22
11.4寒带和高山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23
11.4.1冻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24
11.4.1.1极地冻原(arctictundra)324
11.4.1.2高山冻原(alpinetundra)326
11.4.2高山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27
11.5荒漠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30
11.5.1热荒漠灌丛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31
11.5.2冷荒漠灌丛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32
参考文献337
第四篇 心忧篇341
第12章 草业科学四维结构缺失之忧341
12.1草业科学四维结构缺失之忧342
12.2维在科学中如何理解343
12.3草业科学的多维结构344
12.4草业科学中关于维的探索345
12.5四维学科与非四维学科的关系348
12.6四维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草业科学的行为准则349
参考文献353
第13章放牧被废黜之忧355
13.1放牧被废黜之忧356
13.2放牧基本要素及其辩证关系357
13.3放牧的历史进程及其转型361
13.3.1原始游牧阶段362
13.3.2放牧管理转型阶段363
13.3.3以划区轮牧为核心的放牧现代化阶段365
13.3.4混合农业系统中的放牧370
13.4放牧的社会贡献371
13.4.1放牧体现对草地、家畜、人群的地境统一的认知371
13.4.2放牧揭露了时间地带性基本原理372
13.4.3放牧孕育了草原文化373
13.5当前对放牧认知存在的六大误区376
13.6结束语381
参考文献383
第14章 我国食物安全之忧385
14.1我国食物结构安全之忧386
14.2我国人用口粮与畜用饲料剪刀差严重威胁食物安全391
14.3草地农业系统是食物增产、农民增收之路394
14.3.1草地农业系统食物生产的巨大潜力395
14.3.2草地农业经济效益可使我国农民踏入小康门槛397
14.4结束语399
参考文献402
主题词索引404
跋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