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通史 4 魏晋南北朝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通史 4 魏晋南北朝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8/35083472.jpg)
- 王建华本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15872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通史 4 魏晋南北朝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教政策的调整1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文教政策2
一、三国当权者的教育追求2
二、三国崇儒文教政策的恢复6
第二节 两晋的文教政策14
一、西晋崇儒文教政策由盛转衰14
二、东晋崇儒文教政策的失控20
第三节 南朝的文教政策26
一、重教贵学倾向的重新抬头26
二、教育思潮多元化的流行32
第四节 十六国和北朝的文教政策35
一、十六国的汉化文教政策35
二、北朝的汉化文教政策42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的变革51
第一节 儒学教育多元格局的形成52
一、曹魏太学的恢复和整顿52
二、西晋国子学的创立56
三、东晋南北朝太学与国子学的地位转换59
四、北魏中央官学的多样化6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兴起64
一、专科教育兴起的社会背景64
二、专科教育的内容66
三、专科教育的特点7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制度的确立75
一、地方教育发展的动力75
二、北魏郡国学制的确立80
第四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渐趋独立87
一、太常兼管制87
二、国子祭酒实际作用的转换89
三、北齐国子寺的建立9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私学的昌盛93
第一节 私人讲学的多向发展94
一、绵延不绝的私人讲学之风94
二、私人办学的多元格局98
三、私学大师的追求102
第二节 家族教育异军突起106
一、家族教育兴起的原因106
二、家风培养111
三、家学传承116
第三节 宗教教育的立足与蔓延122
一、佛教教育的开展122
二、道教教育的开展127
三、宗教教育对学校制度的影响131
第四节 南朝学馆135
一、学馆的性质与类型135
二、学馆盛行的原因138
三、南朝学馆的意义143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宫廷教育145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太子保傅制度145
一、魏晋太子保傅制度145
二、南北朝太子保傅制度150
三、选硕学鸿儒充任师傅15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皇子教育158
一、太子的讲学与释奠158
二、治国之才培养162
三、安民之德培养16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172
第一节 九品中正制172
一、九品中正制的创设172
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制度化178
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维持186
第二节 察举制195
一、魏晋的察举制195
二、南北朝的察举制204
三、考试环节在察举制中的加强211
第六章 玄学教育思潮214
第一节 玄学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214
一、玄学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214
二、玄学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217
三、玄学教育思潮的影响224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教育思想227
一、因性自然的教育观228
二、绝圣弃智的文化教育观233
三、自然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36
四、寻言观意、得意忘言的教学主张238
第三节 阮籍、嵇康的教育思想242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观244
二、绝学弃智的文化教育观249
三、“任自然”的教育途径和方法252
四、寄言广意、得意忘言的教学主张255
五、养生教育思想259
六、音乐教育思想261
第四节 向秀、郭象的教育思想263
一、名教即自然的教育观264
二、绝圣弃智、绝学弃教的文化教育观268
三、自然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71
四、寄言出意、存意忘言的教学主张276
第七章 佛教教育思想279
第一节 佛教教育的传入与发展280
一、佛教教育在魏晋南北朝的扩展280
二、佛教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283
第二节 牟子的教育思想293
一、教人学佛、信佛、成佛295
二、兼采儒道以明佛理299
三、论沙门规戒302
第三节 康僧会的教育思想307
一、以佛明法,正心治国308
二、习小乘兼取大乘310
第四节 道安的教育思想313
一、依国主、广教化的教育宗旨314
二、融合禅学、般若学的教育内容315
三、制定僧尼规范,统一寺规316
第五节 慧远的教育思想318
一、体极、往生净土的教育宗旨319
二、出世主义人生观320
三、沙门不敬帝王论321
四、念佛三昧修行法323
第八章 道教教育思想325
第一节 《太平经》的教育思想325
一、“闻天下要道”的教育作用326
二、“由贤人而得道成仙”的培养目标331
三、囊括自然、社会和神学知识的教育内容332
四、力学、精读、渐进和因情立教的教学原则334
五、志道、明德、自律、静思和迁善的道德教育338
第二节 葛洪的教育思想342
一、擢才与兴教342
二、养生与治世344
三、内养与外求345
四、学道与守真346
五、精一与兼修347
六、自修与求师348
第三节 寇谦之的教育思想352
一、并教生民,佐国扶命353
二、专以礼度为首,加以服食闭炼354
三、明自渐之深,务简贤授明357
第四节 陶弘景的教育思想360
一、学道、成仙与长生361
二、立志、勤奋与善择其师363
第九章 儒家教育思想366
第一节 刘劭的教育思想366
一、“夫学,所以成材也”367
二、“兼材之人,以德为目”369
三、“八观”、“五视”372
第二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375
一、尊儒尚学375
二、因人之善,攻人之恶377
三、行礼义之教380
四、重实事,求实效382
第三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384
一、中庸之人,不教不知384
二、教子婴孩,勿失时机388
三、德艺周厚391
四、虚心勤奋,多知明达395
结语400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402
参考文献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