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
  • 卢国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815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934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971页
  • 主题词:艾思奇(1910~1966)-生平事迹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子1

一、艾思奇之名1

名字的秘密1

三种传说1

合理的解释2

第一篇 风雨里成长第一章 故乡生长5

二、极边第一城5

云南极西之县5

西南丝绸之路咽喉6

中国西南的大门7

三、腾冲的明珠8

江南水乡9

著名侨乡10

文化之乡10

艾思奇的诞生地11

四、父亲李曰垓13

蒙族的后裔13

加入同盟会14

护国军秘书长15

由孙中山任命为驻港代表16

坎坷的革命一生16

对艾思奇的重大影响17

五、昆明的家庭19

四季如春的春城19

和睦好学的家庭20

胆子吃得雷21

六、淘气好学生22

好学上进的少年22

一个小淘气22

冒渎上帝的小学生24

在香港的进步24

第二章 初历磨砺26

七、革命的熏陶26

进入省立一中26

接受革命的真理27

八、一中的锤炼27

省一中的“名人”27

为《滇潮》撰稿28

举办义务学校28

九、黑猫和娜拉29

哲学家“黑猫”29

扮演女主角娜拉30

十、和聂耳情深31

共同的音乐爱好31

对聂耳的启发31

在上海时的交往32

十一、龙潭和虎穴32

一中的学生活动32

参加游行示威33

跳出了“龙潭”34

落入了“虎穴”35

营救出狱36

第三章 他山之石37

十二、东渡去求学37

被困在苏州37

东渡到日本38

爱国义愤,毅然回国39

十三、昆明的习练39

潜心研读马列经典40

为报刊写稿41

进一步自修德文42

十四、再度去日本42

再度赴日求学43

考入福冈高等工校4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4

十五、根本的转变46

找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46

重新考虑人生的道路46

抗议侵略再度回国47

第二篇 烽火下成名第四章 新哲战士49

十六、昆明到上海49

昆明的白色恐怖49

决计另谋出路50

在上海五叔家受冷遇50

十七、泉漳初任教51

泉漳中学当教员51

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52

泉漳中学被勒令停办52

十八、第一篇论文53

抓紧时间钻研哲学53

生活陷入困境53

第一篇系统论文54

论文受到好评和党组织重视55

十九、吸收进社联56

组织关系转到了社联56

社联的宗旨和组织56

在社联的写作57

二十、捍卫进化论57

批驳反对进化论的谬论57

用事实驳倒了“自然发生说”58

二十一、驳生命哲学59

战斗的唯物论59

批判生命哲学的原因59

从哲学史上揭露直观主义的本质60

理知和直观矛盾的科学解决62

二十二、评哲学思潮63

对22年中国哲学思潮的评述63

哲学思潮横的剖析64

哲学思潮纵的展望65

哲学上的战斗未有穷尽65

二十三、析中庸观念66

为什么要剖析中庸观念66

中庸观念的正确因素和唯心论实质67

中庸观念是保守的意识形态67

文章的重要意义69

二十四、辩证法论战69

对叶青反辩证法的批判70

揭露歪曲唯物辩证法的创始人70

揭露对运动和静止原理的篡改71

批判“外烁论”的荒谬71

批判所谓“哲学消灭论”73

第五章 光荣入党74

二十五、申报图书馆74

调《申报》流通图书馆74

在读书指导部75

编辑部里的“百科辞书”76

二十六、编读书生活77

《读书生活》编辑77

十分活跃的时期78

发起组织自然科学研究会79

独自承担编辑《读书半月刊》79

二十七、加入共产党80

创造了入党的条件80

赢得了党组织的重视和信任81

秘密举行入党仪式82

二十八、战友高士其83

引导高士其走上科普创作道路83

称赞和鼓励高士其的创作84

帮助高士其成为革命的科普作家84

二十九、为科普创作85

从“天狗吃月”感到科普的重要86

科学随笔的撰写88

科学小品的创作89

科学杂文的战斗性92

第六章 大众哲人94

三十、哲学大众化94

写作和出版94

读者的评价95

从另一面来的信息98

成功的杰作99

三十一、成功的奥秘100

适应了时代的需要100

依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力量101

通俗化的形式和内容102

成功的主观条件105

三十二、通俗的特色106

用正确理论“指示”大众生活106

《大众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指示”107

用生活事例打破哲学神秘感109

通俗化写作上的两条路径110

比较新颖的系统的体系结构111

相当严密的理论逻辑112

生动活泼的形式113

通俗化上总的特色114

三十三、理论的意义115

国外学者的评论115

通俗化是对理论的一种丰富发展117

对哲学理论的贡献118

在认识论上的新创见119

《实践论》、《矛盾论》和《大众哲学》121

三十四、白璧有微瑕123

作者的自我批评123

感性和理性关系阐述上的疏漏124

论理学定义不太准确125

相对和绝对真理的错误解释126

对形式逻辑的否定126

白璧微瑕,瑕不掩瑜128

三十五、新本的改进129

《大众哲学》的版本129

新改本的产生130

在体系结构上的调整131

在理论内容上的更正133

增加了新的理论内容135

新改本命运多舛137

三十六、一场大风波138

《大众哲学》横遭批判138

批判的出发点荒谬绝伦140

立论推断的奇谈怪论142

“机械唯物论”的荒唐罪名143

相互作用上的严重曲解146

方法论上的颠倒黑白150

《大众哲学》应当恢复名誉153

第七章 新星闪耀156

三十七、为读者释疑156

认真回答读者的问题156

释疑解难的重点是哲学问题157

解答意志是否有自由的问题159

答读者怎么看“客观主义”问题160

为读者剖解名词与事实的关系问题161

三十八、人生观哲学162

写这篇文章的缘由162

人生观论战的中心163

新哲学对人生观中心问题的解决165

对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总结167

三十九、论文化艺术167

论文艺的永久性与政治性168

论文学的鉴赏171

论“诗人自己的道路”172

论文学的素材题材和主题173

在文学界的两个口号论争中175

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177

研究中国文化问题178

参与发起文化新启蒙运动178

四十、评译海涅诗179

翻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79

钟情于海涅诗之谜180

“海涅的政治诗”是反封建的杰作182

海涅政治诗中的缺陷189

仍然需要借助于海涅诗的“刀和剑”191

四十一、译哲学大纲191

翻译《新哲学大纲》191

翻译出版《新哲学大纲》的意义193

谈翻译的方法论194

四十二、民族与哲学196

要用新哲学指导民族解放196

唯物论和民族解放197

对立统一法则和联合战线198

四十三、思想方法论200

从思想方法讲哲学200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200

本体论和思想方法201

认识论和思想方法202

辩证法和思想方法203

《思想方法论》有自己的特点205

四十四、力办出版社205

办读书生活出版社205

支持翻译出版《资本论》206

为编辑出版多种刊物而奔波207

四十五、哲学与生活208

毛泽东的称赞和长篇摘录208

关于相对和绝对211

关于差别和矛盾216

关于外因和内因217

关于辩证法唯物论的特点218

毛泽东摘录的意义219

毛泽东摘录手稿保存和捐献的过程221

第三篇 熔炉中成钢第八章 延安新任224

四十六、上海到延安224

党中央召唤224

奔赴延安225

延安的欢迎226

四十七、抗大名教员227

延安抗大227

抗大任主任教员229

抗敌后援会宣传部长230

在延安初期的哲学活动231

四十八、延安哲学会232

筹建延安新哲学会232

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233

关于《延安新哲学会缘起》起草人234

四十九、在马列学院235

延安成立马列学院235

在马列学院的教研和社会活动236

参加祭黄陵237

在马列学院时所写的文章238

五十、学习竞赛中240

延安的学习竞赛热潮240

参加毛泽东组织的哲学小组241

编写哲学学习提纲242

汇编《哲学选辑》和编写《唯物史观》243

撰写指导学习竞赛的文章243

五十一、文委秘书长245

联系和关心文化人245

夜以继日地工作246

边区文协主任246

参加文艺界种种活动248

边区文协第一次文代会249

主编《中国文化》250

和文艺家的深厚友谊252

第九章 整风洗礼254

五十二、中央研究院254

毛泽东报告的震动254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256

中国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257

主编《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258

五十三、整风运动中261

中央研究院整风运动开始时的偏向261

整风运动走上正确方向264

以普通一员参加整风266

代表院部做学习总结267

对中央研究院整风经验的概括268

五十四、思想的收获270

思想变化的记录271

不要误解“实事求是”272

“有的放矢”及其他274

学习观念的革新277

讽刺的意义和作用277

唯物论的杂记278

中国大众的立场281

学习最大的难是变为行动281

高度评价整风运动282

整风的主要收获283

五十五、在解放日报285

调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285

繁忙的编务工作288

加强和改进对文艺作品的报道288

重视读者来信291

开辟新专栏292

草拟家庭问题社论(未刊)稿292

“抢救运动”的波折294

审干中的冤假错案被纠正297

副刊得到好评298

参加《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学习299

出席“七大”300

抗战胜利后301

悼念博古302

升任《解放日报》总编辑302

五十六、延安的生活303

富有朝气的艰苦生活303

团结和谐的同志关系305

工作之余的读书和翻译307

谣言惑众,泰然处之308

关怀亲友,心系家乡309

五十七、圣地结良缘311

相识伊始311

恋情渐深312

天缘巧合314

婚礼劫难315

情感重燃317

相伴终身318

第十章 圣地新珠321

五十八、评抗战哲学321

文章的意图321

抗战以来辩证唯物论的发展322

对唯生论和力行哲学的批判323

对“中”的哲学的批判325

文章的意义327

五十九、论孙文哲学328

对孙中山哲学思想的研究328

为革命而战斗的哲学思想328

“行易知难”学说中的唯物论要素329

对精神作用的夸扬331

发掘和肯定中山哲学的积极因素332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他的世界观333

“知难行易”学说中的正确内容334

“知难行易”学说的缺陷335

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业绩337

全面地正确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哲学思想338

六十、批力行哲学339

力行哲学是极端唯心论339

对“诚”的思想的批判340

对力行哲学知行观的批判342

力行哲学利用、歪曲了“知难行易”学说343

力行哲学是反共反人民的愚民哲学345

六十一、论鲁迅精神345

对鲁迅的虔诚和崇敬346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347

鲁迅是战斗现实主义者348

延安纪念鲁迅的活动349

论鲁迅的方向350

论鲁迅早期对哲学的贡献352

鲁迅早期生活的时代352

从进化论到发展的历史观353

把握到了辩证法的核心354

发见了世界发展曲折如螺旋的规律355

唯物主义和理想主义356

六十二、延安讲课稿357

编写哲学《研究提纲》358

《研究提纲》有自己的体系和见解359

毛泽东对《研究提纲》的批注359

毛泽东批注中若干尚可商榷的问题365

毛泽东批注的显著特点369

两份讲稿371

强调哲学的党性原则372

独到的原理解释和发挥373

提出了新的观点376

密切联系当时的实际379

六十三、论三者同一380

重视研究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同一性问题380

列宁提出这一命题的背景和意义381

什么是三者一致382

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观点383

辩证法和认识规律385

六十四、特殊性研究387

揭露反动派都借特殊性来反对革命387

批判叶青“把握特殊”的诡辩方法388

论证了普遍真理和民族形式的结合390

六十五、道德观新论393

唯物论者和道德393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旧道德观394

进步的发展的新道德观395

共产主义者与民族道德396

六十六、讲民族理论397

民族是什么397

民族问题与民族革命运动398

民族革命战争399

民族统一战线400

民族自决与民族国家401

民族的独立解放与民族最后解放402

六十七、谈家族问题403

什么是家族403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家族404

一夫一妻制的家族406

封建时代的家族制度407

资本主义的家族关系408

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家族409

关于家族问题的基本观点409

圣地延安结出了一串智慧新珠411

第四篇 京华成大师第十一章 哲光普照413

六十八、延安到北京413

从延安撤离之后413

写反对经验主义文章417

马列学院的创办420

在马列学院当教员422

六十九、劳动创造人423

社会发展史主讲教员423

社会发展史的讲义和广播稿425

劳动创造人427

劳动创造人类社会429

劳动群众创造人类历史432

社会发展史宣传的意义436

七十、评非历史观437

对非历史观的批评438

解答社会发展史学习中的问题441

对社会发展史的进一步研究443

七十一、学习的指导445

在全国政协讲课445

指导全国的学习运动447

从头学起447

思想领域的解放战争449

前进一步450

论思想改造451

无校园大学里的特聘教员453

七十二、三进清华园454

在北大、清华讲哲学454

三进清华和思想改造455

三进清华和电子可分457

在清华和老教授的情谊459

七十三、北大任教授45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放了459

北大聘为教授461

在北大传播新哲学464

任继愈教授的公正评价467

第十二章 智慧之光469

七十四、论学实践论469

中国新哲学会469

频繁的哲学活动470

《实践论》和哲学史472

《实践论》在哲学史上解决了什么问题473

如何估计以往哲学474

两种不同的唯物论认识论475

《实践论》怎样解决了知行难易问题478

重要的学术价值480

七十五、评功臣思想482

功臣思想的历史背景482

功臣思想错误的实质483

克服功臣思想的办法484

七十六、教学和总结484

集中精力进行校内教学485

总结哲学教学工作487

哲学教学经验的概括490

一份高水平的哲学教学经验总结493

格列则尔曼的信494

七十七、专家来校后495

党校聘请苏联专家495

苏联专家在教学中的优点和缺陷496

采取了两个克服弊端的做法498

七十八、提纲的特点499

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500

体系上创新502

把认识问题作为哲学中心504

《讲课提纲》受到了欢迎506

七十九、纲要的增改506

《纲要》增改的主要之点507

着重加强了矛盾同一性作用的论述507

强调了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510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观点是全面的正确的511

八十、中科院讲课512

讲课的情形和特色513

阐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514

说明哲学和科学的历史联系516

用哲学说明科学上的问题517

紧密联系科学家的思想520

八十一、批判唯心论522

批判唯心论是党的号召522

对胡适实用主义的批判523

实用主义的真面目524

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525

实用主义是不可知论526

实用主义是主观真理观526

实用主义是庸俗进化论527

实用主义是反科学的方法论527

批判实用主义文章的重要修改528

对梁漱溟哲学的批判530

应当肯定批判唯心主义的意义532

八十二、文艺界报告532

报告的主题和主要内容533

关于文艺这种社会意识的本质问题534

关于文艺受作家立场、观点的制约问题536

关于文艺的历史继承性问题538

关于文艺的典型问题539

关于文艺的特点问题540

关于文艺的现实主义问题542

哲学和文艺的紧密结合545

第十三章 再历磨砺546

八十三、土改在安徽546

土改工作团546

在土改工作中548

在土改中学习550

和大家同甘共苦551

土改结束后所写的文章552

八十四、突遭大厄运554

一场倾盆大雨555

莫须有的罪名556

在领袖产生必然偶然问题上的荒谬批判557

在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异同问题上的混淆是非560

暴露了陈伯达的险恶用心561

双重的打击561

八十五、再遇大风浪562

党校的急风暴雨562

魔鬼康生兴风作浪563

哲学室运动的矛头所向564

平反的曲折567

八十六、下放在河南568

在登封挂职锻炼568

指导农民学哲学569

无限和有限的辩证法570

论人和物、冷和热的关系573

谈共产主义问题575

讲思想方法问题576

我们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578

第十四章 三大论争583

八十七、论争的过程583

分歧的开始583

矛盾的加深584

尖锐的对立588

论争的背景590

灾难的根子593

八十八、基础论之说597

杨献珍的主要论点和论据597

艾思奇的主要观点和根据598

上层建筑问题上的分歧602

历史对这场论争的评判603

这场论争的理论意义604

八十九、同一性之论608

艾思奇认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608

杨献珍认为恩格斯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609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上分歧的主要点611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争论的关键问题612

对列宁的论断的不同理解615

怎样从历史背景上理解恩格斯和列宁的论断616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命题618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和反映论问题619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提出的时间问题621

希望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争论实现喜剧的结局623

九十、分与合之争624

“合二而一”的提出和解释625

“一分为二”的来源和根据627

杨献珍认为“合二而一”只是说不可分性628

艾思奇认为不可分是相对的、可分是绝对的630

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观点中的正确因素632

艾思奇对“合二而一”观点批判中的错误之处635

“合二而一”观点的缺陷637

分与合之争的学术意义和严重教训638

对艾思奇在三大论争中的总评641

第十五章 真理增辉643

九十一、致力办新班643

关心自然辩证法班开办643

指导编写自然辩证法提纲644

对编写自然辩证法提纲导论部分的设想645

对写自然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建议648

对写自然辩证法分论和农工医部分的意见650

注视自然科学的发展652

党校开办逻辑班652

讲授辩证逻辑653

九十二、倾注秀才班654

领导“秀才班”教学655

为“秀才班”讲课658

对疑难的辩证法核心问题的系统讲解659

给“秀才班”作引言报告663

从哲学高度讲党史引言663

从研究历史方法论角度讲社会发展史引言665

提纲挈领地讲授历史唯物主义引言666

九十三、原著的辅导(上)667

辅导《反杜林论》668

关于曲和直矛盾的解释668

关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和无限矛盾的说明669

关于恩格斯的矛盾观点的讲解670

《自然辩证法》的讲解671

关于辩证法的原理672

关于辩证逻辑的思想673

关于认识论的观点674

九十四、原著的辅导(下)675

辅导“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675

包罗万象的内容675

二十一封信的基本思想和逻辑结构676

对若干重要观点的解释和发挥678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辅导680

强调要有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681

辅导始终贯穿着分析批判的读书方法原则683

九十五、主编教科书686

哲学教科书的编写过程686

哲学教科书的主编作用687

哲学教科书的编写原则688

哲学教科书的中国化特点690

哲学教科书是一本高水平的好书697

哲学教科书的历史局限性701

哲学教科书的意义701

九十六、论辩证认识702

论外行与内行702

论宇宙发展的曲折前进705

论认识路线709

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713

九十七、最后的奋斗714

异常勤奋地学习和工作714

毛泽东的召见716

两次参加“四清”717

撰写出国《讲学提纲》717

谈坂田昌一的文章720

回答船山信一的哲学问题721

出席毛泽东召集的杭州会议724

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726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727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728

第五篇 杰出哲学家第十六章 含英咀华731

九十八、历史的总结732

和毛泽东的交往732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弘扬733

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734

革命历史经验的哲学总结735

党的认识经验的高度概括738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大意义741

九十九、实践论价值742

解决了党的认识路线、思想路线问题742

《实践论》的重要特点743

高度地概括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744

全面地解决了什么是实践的问题746

科学地阐明了认识过程的两大飞跃748

创造性地提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750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论753

明确地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755

一○○、矛盾论意义757

系统地说明和发挥了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757

深刻地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759

深入地阐明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761

精辟地阐明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764

透彻地阐明了矛盾的对抗和非对抗的问题765

一○一、主要的发展766

正确地解决了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767

系统地解决了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问题768

明确地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770

对主要发展论述的评论771

一○二、丰富的贡献772

哲学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773

实事求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哲学原则773

论述了自觉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关系774

对量变质变规律的新贡献776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和发展779

在辩证法范畴上的新思想780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782

活的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总特点784

略评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的功过得失785

第十七章 哲海真谛789

一○三、哲学的使命789

探索真谛中的真谛79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791

哲学为实际工作服务793

艾思奇所走的哲学道路794

一○四、认识论精华796

哲学的中心是认识论796

认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79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华797

哲学上和实际中的两条认识路线798

主客观分裂是一切错误的根本原因799

实现主客观一致的正确路线800

经常保持主客观近似的一致80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804

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总观点806

一○五、辩证法本质808

辩证法是普遍联系的科学808

辩证法是运动发展的学说809

辩证法的总的特点810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81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基本原理811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基本原理814

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817

量变质变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818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821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内部本质的科学823

一○六、历史观核心823

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824

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问题824

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825

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性827

历史唯物主义着重研究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827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828

历史唯物主义核心中的核心829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830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830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832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832

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833

社会历史矛盾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原因的关系835

历史的特点是人的活动836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837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838

杰出人物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838

人民需要集体的领袖838

对领袖的热爱和个人崇拜的区别839

把握科学历史观的真谛839

一○七、逻辑学开拓841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841

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842

辩证逻辑研究的主要原则842

辩证逻辑的概念844

辩证逻辑的判断848

辩证逻辑的推理850

归纳和演绎851

分析和综合853

抽象和具体854

历史和逻辑856

自觉地把辩证法运用于辩证逻辑研究857

一○八、哲学史求是858

哲学史研究的成果859

哲学发展的历史规律859

哲学史上区分不同营垒的标准861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转化问题862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总方向863

哲学史的继承性问题864

哲学史发展的主要阶段865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866

十七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68

德国古典哲学869

19世纪俄国和中国的哲学87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87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873

对哲学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成果878

关于艾思奇的哲学思想878

第十八章 一代宗师884

一○九、战士和学者884

革命家和哲学家884

文如其人885

学者风度888

讲课的风格889

渊博的学识891

自学成才893

一一○、创造性讲课893

讲透原理894

常讲常新895

引人入胜896

说明和发挥897

一一一、注重在应用898

用实例说明原理899

应用理论说明实际问题900

批判错误理论902

总结实践经验903

用理论指导行动905

第十九章 风范永存907

一一二、严格的党性907

贯彻哲学的党性907

坚持真理,勇于改正908

听从党的号令909

恪守党的生活准则911

一一三、高尚的人品911

一个真正的好人911

谦逊朴实,虚怀若谷913

淡泊名利,廉洁奉公914

道德文章,堪为师表914

一一四、严谨的学风915

坚定的信仰915

求知的渴望916

求实的精神917

思索的习惯919

严谨的态度919

一一五、朴实的生活921

简朴的物质生活921

丰富的精神世界924

虽死犹生,风范永存926

后记9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