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空间重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空间重构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0413425.jpg)
- 张帆,邱冰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416895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30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空间重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绪论1
0.1 研究缘起和视角1
0.1.1 空间的异化与日常生活研究的兴起1
0.1.2 日常生活的视角与自下而上的态度2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3
0.3 研究对象和目标4
0.3.1 概念与取样对象的界定4
0.3.2 理论建构的主旨与目标10
0.4 研究内容和框架11
0.4.1 “重构”研究的内容:从价值到文化11
0.4.2 “重构”研究的框架:从问题到对象12
0.5 本章小结12
1 相关研究综述13
1.1 国内开放空间研究进展分析13
1.1.1 主要的研究方向分析13
1.1.2 国内开放空间研究的特点18
1.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2
1.2 国外开放空间研究进展分析23
1.2.1 主要的研究方向分析23
1.2.2 国外开放空间研究的特点27
1.3 与本书直接相关的研究进展分析28
1.3.1 规划程序反思:日常生活视角下的规划问题28
1.3.2 规划价值反思:规划中的社会公平问题30
1.4 本章小结31
2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32
2.1 研究方法的构成与特点32
2.2 数据来源、采集与处理32
2.2.1 文献数据来源32
2.2.2 实验数据来源33
2.2.3 实验数据处理36
2.3 技术路线38
2.4 本章小结39
3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空间问题分析40
3.1 背景和趋势:城市景观的“拟像化”40
3.1.1 “拟像”的概念与特点40
3.1.2 城市景观“拟像化”的三种形式41
3.2 现象和成因:开放空间的问题分析44
3.2.1 问题分析44
3.2.2 成因剖析48
3.3 实例研究: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沿河开放空间53
3.3.1 研究方法54
3.3.2 清名桥街区自发性开放空间实践的实证研究55
3.3.3 清名桥街区自发性开放空间实践的启示61
3.4 本章小结61
4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空间价值体系重构63
4.1 相关文献的回顾63
4.2 旧城开放空间价值重构的基点64
4.3 旧城开放空间价值重构的目标65
4.4 旧城开放空间价值重构的路径69
4.4.1 目标决策:从“拟像制造”回归“日常生活”69
4.4.2 规划管理:从“社会分异”回归“社会公平”73
4.4.3 实施技术:从“单向操作”回归“多元共存”74
4.5 实例研究1:杭州西湖的综合保护工程77
4.5.1 历史考察:西湖风景与市民日常生活78
4.5.2 属性回归:“以民为本,还湖于民”79
4.6 实例研究2:美国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83
4.6.1 成功的缘起:公众倡导84
4.6.2 成功的基点:公众利益85
4.6.3 成功的路径:历时性保护87
4.7 本章小结90
5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空间功能重构模型91
5.1 功能重构的实验总体设计91
5.1.1 实验设计思路:信息的提取与表达91
5.1.2 实验设计内容:活动期望与规律的解析92
5.1.3 实验设计框架:从宏观到微观92
5.2 旧城开放空间的满意度分析模型93
5.2.1 文献回顾93
5.2.2 抽样方案与数据来源95
5.2.3 评价因子97
5.2.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宏观因子分析模型99
5.2.5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中观因子分析模型108
5.3 旧城开放空间的功能评价模型113
5.3.1 评价指标113
5.3.2 评价模型116
5.3.3 实证分析117
5.4 旧城开放空间的设计模型121
5.4.1 数据的来源与采集方法122
5.4.2 空间利用规律122
5.4.3 设计模型127
5.4.4 分析结论128
5.5 功能重构模型的应用方法128
5.5.1 应用流程与要点128
5.5.2 应用实例:南京大行宫广场的功能重构130
5.6 本章小结132
6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空间布局重构策略133
6.1 旧城开放空间布局重构的前期分析133
6.1.1 可达性分析133
6.1.2 服务公平性分析135
6.2 策略一:旧城开放空间存在形式的重构136
6.2.1 增加常态型开放空间137
6.2.2 开辟间歇型开放空间140
6.2.3 组织临时型开放空间142
6.2.4 引导自发型开放空间143
6.3 策略二:旧城开放空间可达性的优化145
6.3.1 开放:溶解公园边界145
6.3.2 慢行:建立游径系统148
6.3.3 快行:完善公交系统152
6.4 布局策略的应用方法157
6.4.1 应用流程与要点157
6.4.2 实例研究:常州老城区开放空间的布局重构159
6.5 本章小结171
7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空间文化重构路径172
7.1 相关文献回顾172
7.2 基于开放空间视角的城市文化解读173
7.2.1 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层次173
7.2.2 旧城开放空间文化的释义174
7.3 旧城开放空间文化建设的若干误区175
7.3.1 破坏物质文化的成果176
7.3.2 切断人与文化的联系179
7.3.3 打造主题式的泛文化179
7.4 旧城开放空间文化重构的现实路径182
7.4.1 意识层面:保育文化关系182
7.4.2 策略层面:建立文化地图188
7.4.3 操作层面:引入分层思想190
7.5 文化重构路径的应用方法192
7.5.1 应用流程与要点192
7.5.2 实例研究:南京旧城区开放空间文化重构194
7.6 本章小结207
8 结论与讨论209
8.1 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209
8.2 “自上而下”的对策与建议210
8.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其理论意义211
8.4 后续研究的展望211
参考文献213
致谢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