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
  • 张杰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ISBN:7806362541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导论2

0.1 国家、产权与制度结构2

0.2 二重结构中的金融制度6

0.3 一些基本假定11

0.3.1 国家的理性假定12

0.3.2 地方行为假定13

0.3.3 国有金融部门的三重利益结构15

0.3.4 关于金融产权形式、金融市场与金融中间结构16

图0—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从二重结构到三重结构19

图目录19

0.4 方法论19

0.4.1 关于实证经济学19

0.4.2 关于均衡分析21

0.5 对既有研究的评论与本书的结构安排24

0.5.1 对既有研究的简要评论24

0.5.2 本书的结构安排26

1.制度结构、国家与国有金融制度安排30

1.1 制度结构与国家角色30

1.2 国家模型及其扩展性解释32

1.3 国家效用函数、垄断性产权及其扩展路径35

1.3.1 国家效用函数:一般性说明35

1.3.2 垄断产权形式与国有化36

1.3.3 国有产权形式的扩展与赶超战略37

1.3.4 交易费用约束与资源配置制度39

1.4.1 金融产权的整合过程:一种简要描述41

1.4 国有金融制度安排的形成与演进:改革前的情形41

1.4.2 国有金融安排的功能42

1.4.3 一个被剔除的制度安排45

1.5.2 金融资源的分散化与国有金融产权边界的扩展:过程与性质47

1.5.1 关于国家退让47

1.5 国有金融产权边界的扩展:改革后的情形47

表目录49

表1—1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扩展:1985年~1996年49

2.1 货币化区间与货币化收益53

2.1.1 中国之谜:低通货膨胀与高金融增长53

2.货币化与国家的金融控制53

2.1.2 初始条件与货币化区间54

2.1.3 货币发行收益与金融剩余55

表2—1 中国1985年~1996年金融机构对非国有部门的贷款份额57

2.2 关于“强金融”问题58

2.2.1 一种制度替代58

2.2.2 弱财政与强金融59

表2—2 中国的“弱财政”与“强金融”格局60

2.3 国家的金融控制与国有金融制度的两难选择62

2.3.1 国家的金融控制:一种描述62

图2—1 中国的准备金率变化:1985年~1998年64

2.3.2 两种控制:以1988年为界65

表2—3 中国的货币化:改革前的情形67

表2—4 中国的货币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1978年~1996年68

图2—2 改革以来的货币与经济走势69

2.3.3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与成本:经验证据69

表2—5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与成本70

表2—6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成本指数:1979年~1996年72

图2—3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成本指数变化趋势73

2.3.4 两种成本与“公共金融产权陷阱”74

2.4 国家的金融控制与退让:一个被部分检验的假说76

2.4.1 货币化与国家效用函数76

表2—7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比率:1989年~1994年76

表2—8 国有银行自有资金比率:1979年~1996年77

表2—9 国有银行净资本充足比率:1985年~1996年78

2.4.2 国家退让的条件80

图2—4 国家的金融控制与退让:一个假说80

3.1 货币化与金融增长:一般性说明82

3.垄断金融安排的金融增长效应82

3.2 金融产权的垄断结构与金融增长绩效84

3.3 金融的真实增长与名义增长:初步估计87

表3—1 中国的名义金融增长:1978年~1996年89

表3—2 居民储蓄相关比率占M■相关比率份额走势:1978年~1996年92

表3—3 国有经济的贷款比重:1984年~1996年93

表3—4 中国的股票市值及其股权结构:1992年~1996年97

表3—5 中国的真实金融增长:1978年~1996年97

3.4 超常规金融增长假说99

图3—1 超常规金融增长假说100

4.1.1 既有的讨论:人们忽略了什么104

4.1 转轨中的增长与金融因素104

4.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104

表4—1 中国国有经济生产投资资本中财政与金融份额的变化:1972年~1996年110

4.1.2 储蓄差异及转轨绩效113

图4—1 转轨中的储蓄差异及其绩效114

4.1.3 国家能力的重要性115

图4—2 政府可信度与经济增长效应117

图4—3 政府能力、国有金融垄断及其影响118

4.2 金融补贴与体制内产出增长120

4.2.1 财政补贴与金融补贴:一种估算120

图4—4 财政补贴与金融补贴:改革以来趋势121

4.2.2 一个考虑金融补贴的体制内增长模型122

表4—2 国有银行不良债权占GDP比重122

图4—5 一个固定比例的体制内产出函数124

4.2.3 对“超常规金融增长”的进一步解释127

5.转轨中的货币需求模型130

5.1 金融深化的理论模型:一种综述130

5.1.1 M—S初始模型:重要的是货币收益率131

图5—1 “M—S初始模型”136

5.1.2 K—G 扩展模型:重要的依然是货币收益率137

5.1.3 M模型:一种渐进主义141

5.2 转轨条件下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重要的是货币收益率吗144

5.2.1 关于利率中性144

表5—1 中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储蓄增长与金融增长:1979年~1996年147

5.2.2 制度因素的引入149

表5—3 中国的M■/M■:1978年~1996年154

表5—2 中国的货币增长:1985年~1996年154

表5—4 中国M■、M■的年度增加额:1978年~1996年155

5.2.3 模型的扩展:考虑国家能力因素158

图5—2 中国的货币需求模型:转轨情形161

6.金融制度的过渡安排163

6.1 何种金融制度安排更有利于转轨中的储蓄动员163

6.1.1 垄断性金融安排的比较优势163

6.1.2 混合性金融制度安排的储蓄动员绩效166

图6—1 垄断性金融制度在储蓄动员方面的比较优势166

图6—2 混合性金融制度安排下的储蓄存单提供168

6.2.1 再论国家能力因素169

6.2 关于“金融约束”169

图6—3 低利率条件下的储蓄扩展170

6.2.2 租金是惟一重要的吗171

6.2.3 货币性金融支持与证券性金融支持174

图6—4 一个修正的希克斯图形179

6.3.1 体制外增长的重要性180

6.3 体制外增长中的金融安排180

表6—1 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工业产出比重走势:1978年~1996年181

6.3.2 体制外增长结构及其金融安排182

6.4.1 麦金农的金融二元主义188

6.4 金融三元主义188

6.4.2 转轨中的增长结构变迁与金融安排的三元过渡190

图6—5 转轨中的增长结构变迁与金融三元主义192

7.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扩展与收缩193

7.1 再论垄断金融产权边界的扩展193

7.1.1 储蓄存单扩展与金融组织扩展193

7.1.2 国家推动、部门推动与地方推动196

7.1.3 金融组织的均衡规模与组织过剩198

图7—1 金融组织均衡规模的确定199

表7—1 中国国有金融组织的过度扩张:国际比较201

7.2 金融组织的拥挤模型202

7.2.1 关于公有金融产权202

7.2.2 金融产权安排与金融组织拥挤模型203

图7—2 金融组织拥挤模型204

7.3.1 制度前提与金融组织分布逻辑209

7.3 金融组织的空间竞争与空间分布209

7.3.2 金融组织规模的国家边界与地方边界211

图7—3 金融组织规模的国家边界与地方边界213

7.3.3 地方间的金融组织竞争214

图7—4 金融组织的“两个地方一轮竞争”情形214

图7—5 金融组织的“两个地方多轮竞争”情形216

7.3.4 金融组织的空间均齐分布:一个假说218

图7—6 国有金融组织的空间分布假说219

图7—7 国家控制国有金融组织的绩效22

7.4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收缩220

7.4.1 转轨条件下国有金融组织的利益追求结构及其内在矛盾220

7.4.2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与国家控制绩效224

7.4.3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收缩路径:一个假说228

图7—8 国有金融制度的扩展与收缩过程:一个假说229

7.4.4 关于收缩条件232

8.国有金融制度的产权困境与求解路径235

8.1 关于国有金融产权的困境235

8.1.1 金融组织边界与金融产权边界235

8.1.2 国有金融产权边界的分割与国家担保的不可分性238

表8—1 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注资规模:1990年~1996年240

8.1.3 国有金融产权边界内的改革努力与产权困境241

表8—2 国家的金融控制及其改革努力:1988年~1996年243

8.2.1 呆账与渐进转轨246

8.2 国有银行的呆账模型246

图8—1 呆账与金融支持247

8.2.2 国有银行的信贷均衡模型250

图8—2 新古典信贷均衡模型251

图8—3 政府干预的信贷均衡模型252

图8—4 信贷配给均衡模型253

图8—5 国有银行的信贷均衡模型255

8.2.3 呆账的两种形式257

表8—3 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贷款:1979年~1996年259

图8—6 双重呆账模型265

8.3 是注资求解还是交易求解266

8.3.1 双重债务性注资266

表8—4 中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走势270

8.3.2 注资求解的成本:一种估算272

8.3.3 注资能否改善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278

8.3.4 国有金融产权可交易的条件与交易求解280

图8—7 国有产权的交易求解与净损失抵补288

9.1.2 信贷市场的自由进入与效率改进29

表8—5 1996年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资本来源结构292

9.地方性金融安排的进入与金融制度变迁逻辑294

9.1 信贷市场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294

9.1.1 金融产权结构是惟一重要的吗294

图9—1 信贷市场的“自由进入”模型298

9.1.3 关于效率不对称问题300

图9—2 国有银行经营费用与资产总额比率的变化:1979年~1996年301

表9—1 国有银行经营费用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变化:1986年~1994年301

图9—3 金融产权转变中的效率不对称情形304

9.2 信贷市场的进入方式305

9.2.1 自由进入的难题305

图9—4 自由进入的障碍308

9.2.2 一种特殊的进入方式309

9.2.3 机会成本假说315

图9—5 机会成本与地方的金融创新激励318

图9—6 地方金融进入下的金融组织空间分布320

9.2.4 关于地方性金融安排的效率321

9.3 中间过渡因素与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逻辑325

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329

附录Ⅰ329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与成本:分项计算资料355

表A SE:1979年~1996年355

附录Ⅱ355

表B BT:1979年~1996年356

表C FS:1979年~1996年359

表D MC:1979年~1996年360

表F SI:1979年~1996年361

表E SC:1985年~1996年361

表G BD:1979年~1996年362

表H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与成本分项比重:1979年~1996年364

参考文献365

后记375

热门推荐